天天看点

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

作者:喜庆的钢琴0P
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

—— 至善人文 ——

自律与客观性

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

卞绍斌 著

ISBN:978-7-100-23414-6

定价:5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4年6月新书上市

后记(节选)

读研究生期间,导师贺来先生带着师门同学一起讨论罗蒂的文章《协同性还是客观性?》。贺来先生之所以选择这篇论文,我想和他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斯坦福大学跟随罗蒂进行的一年学术访问有关。也正是这次师门读书会,开启了我对罗蒂思想文本的系统阅读,也促使我在随后十多年的思考和写作中,把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本书即是这一持续探寻历程的阶段性成果。

在罗蒂看来,应该在后形而上学视域中寻求社会团结,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诉求并非为了追寻进而达至超验的客观实在或普遍本质,而是通过改进我们的谈话方式进而提出更具想象力的制度模式并采取行动,抑或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去尝试给出更进步、更优良的社会合作方案。也因此,在罗蒂那里,不存在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我们人类独特的思想劳作,乃是通过重新编织我们的语言,使自身避免残酷。概而言之,团结是不断创造出来的,民主先于哲学。

与阅读罗蒂相伴随的,是我立足于社会团结这一核心诉求进行的关于公共理性、差异政治、多元文化与共同体重建等课题的探讨,其间完成了关于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间或触及中国伦理思想的重建问题,而更为主要的思想关切,是转向对以康德和罗尔斯为主线的道德与政治哲学的学习研讨。

在研读罗尔斯《正义论》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论述“自律与客观性”的章节。在其中罗尔斯指出,自律并非基于个体偏好或身份地位作出的理性选择,而是根据我们作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者将会同意的、应当这样去理解的原则而行动,假如我们获得恰当的普遍观点,我们也将要求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遵循这些原则;而客观性则表现在达至公共认肯的社会合作规范,原初状态表达了趋向该原则的恰当视角和推证程序。这也与其在《道德理论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一文中表达的基本立场若合符节,在我看来,良序社会或公平正义的社会合作体系是作为公平的正义论证所寻求的最为根本的公共善。

我进而以罗尔斯正义观为思想镜像,呈现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指向,意图发掘并阐明隐含在传统和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规范性价值诉求。这一规范性价值并非自明的实体和有待发现的事态,而是基于实践理性范式进行反思推证的结果,由此彰显伦理文化生活中的道德人格理想、普遍意志观念以及相互责任意识等具有共通性的人类价值意向。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基于文化自觉再造传统,正是罗蒂所强调的对我们身处的世界进行更富想象力的描绘,这种更好的描绘,恰似优秀的古诗和更优秀的新诗的差异,不是大写的实在之糟糕表象和较好表象的差异,而是更能够有助于创造一个比现有范围更广大的团结感。

拓展我们的思想边界,以更为宏阔的思想风格提出更富创造力的社会团结观念,在金里卡那里表现得更加鲜明。2012年,我获得加拿大研究专项奖的资助,再次赴皇后大学并和金里卡先生围绕当代政治哲学诸多前沿课题进行了对谈,其间他所谈及的世界主义的几个要点让我印象深刻。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捍卫一种道德上的世界主义,这一世界主义构想也能够更好地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支持而不是消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从而有效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非正义、不宽容、穷兵黩武和殖民主义等弊病。不难发现,本书关于文化多元主义境况下寻求社会团结的诸多论断,都受益于金里卡先生的思想指引。

正是对罗尔斯和金里卡著作的研读,使我在康德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理解上与罗蒂的论断存在不少分歧。罗蒂倾向于黑格尔和杜威,而我则借助于当代学界特别是伍德、布兰顿和盖耶的研究成果重新理解康德的思想抱负。我借助阐发康德伦理学的伍德式解读进路表明,奠基于人性尊严之上的道德自律和目的王国乃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要义,是联结康德道德法则诸公式的枢纽,也是阐明康德整个实践哲学体系的根本价值前提,伍德的创造性解读为从社会政治、自然历史以及情感欲求等实践人类学视角理解康德伦理学拓展了思想空间。

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

尽管是罗蒂的学生,布兰顿对康德的态度却要温和得多,其关于康德思想伟大洞见的阐明,给我近乎醍醐灌顶般的启迪。该书中基于责任与自由相依存的思想进路解读康德哲学的思想旨趣,正是沿着布兰顿的论断展开的。人类智性的绝对自发性表征了责任与判断的深层关联,也在此意义上,康德的实践理性观念表达了具有普遍立法意志彼此担责的道德人格能力,并主张基于社会理由空间建构负责任的伦理和政治共同体,进而捍卫和提升平等自由价值。也因此,与罗蒂更多强调通过包容心和共通感相比,我更为关注负责任判断的行动理由,认为我们并非主观任意地编织和构造欲望和信念,而是通过表达理性存在者的道德人格和社会理想,在反思性的交互关系中达成可辩护的抑或普遍有效的规范性原则,由此相互尊重、平等合作。

布兰顿关于概念使用与概念内容、自我结构与概念结构之间具有的亲缘关系的阐明同样给我很多启发,促使我重新审视整个观念论思想遗产。后来,我尝试以实用主义观念论视角解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呈现其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刻关联,特别是其中蕴含的道义论价值取向。当然,更系统的研究是我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为此这两年我承担了本科生的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课程,着力从社会团结和人类未来视角重读马克思,并试图重建观念论与资本论的联结。

除了阅读罗尔斯的文本,我关于康德哲学的心得体会更多得益于盖耶先生的教诲。2015—2016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布朗大学哲学系访学,这是我继之前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哲学系跟随曼德尔(Jon Mandle)学习后更加系统深入的康德研读经历。其间我参与了盖耶开设的康德伦理学、康德政治哲学和现代艺术哲学研讨课,并认真研读了他的大部分论著,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时间不够用,心想若是再停留一两年就更好了。值得欣慰的是,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康德哲学与人类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我主持了盖耶的主旨报告,并随后邀请他到东南大学参加了“自然与自由:康德哲学对话会”。可惜那一年我的工作刚调动到南京,忙于安顿生活,未能更多聆听他的教导,希望有机会再次邀请他过来讲学。

在我的康德哲学研修道路上,我还要特别感谢黄裕生教授、韩水法教授和聂敏里教授,每当我有一些感想和心得时,都会向他们请教,他们也给予我很多鼓励和教导,让我有更多信心和勇气从事纯粹基础理论研究。樊和平先生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的很多学生参与了全书的校对工作,一些同学还通读了全部书稿,提出了诸多中肯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众多联合形式中,学术共同体也许是更为纯粹也更为恒远的存在形态,希望这个共同体可以不断延展下去。…… ……在 1837年所做的演讲中,爱默生(R. W. Emerson)谈及学者在面对艰难困苦依然应该坚守责任的缘由时畅言道:“他知道自己正在发挥人性中最高尚的机能,他是使自己超脱了私心杂念并因此得到升华的人,他依靠公开和充满活力的思想去呼吸、去生活。他是这世界的眼睛,他是这世界的心脏,他要保持和传播英勇的情操、高尚的传记、优美的诗章与历史的结论,以此抵抗那种不断向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人类的心灵在一切紧要或庄严的时刻,无论对行动的世界发表何种启示性评论,学者都应该吸收并予以传达。无论理性在它的权威的宝座上发布何种关于古今人事的新裁断,他都要耐心倾听并宣扬。如果这些成为他的职责,他就会对自己完全充满信心,而绝不会迁就世俗的喧嚣。”学问的自足和通达,亦是本书的期许。

卞绍斌2023年8月2日于江宁长亭街

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
新书荐读 | 《自律与客观性:追寻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至善人文”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