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史记7】帝尧团灭觊觎者:弃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断鲧负命灭族

作者:观鹤斋笔记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五帝本纪》中记载了一场帝尧团灭政敌的大朝会,不见刀兵却处处是杀戮。朝会的议题只有一个——继任者。这是所有帝王都逃不开的宿命。王朝需要延续,但在谁的手中延续,又或者说由哪一个部落延续,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毕竟觊觎者太多,而牵绊更多。

【史记7】帝尧团灭觊觎者:弃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断鲧负命灭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弃亲子丹朱

权力越大,选择就越艰难。尤其是面对亲情时,抉择就显得异常艰难。而亲情也往往成为帝王被人拿捏的死穴。所以,在那次大朝会上,有人向帝尧发难了,帝尧会怎么做呢?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朝会开始,帝尧直接亮明了自己的主张。列位要问,什么主张?不就是举荐嗣君吗?

这可大有不同,注意太史公用了一个“顺”字。何为“顺”?“顺”乃顺延之意。那么,何为“顺延”呢?有人说,父子相继不就是顺延吗?当然不是。父子相继只能说是血缘上的延续。帝尧此意当有继承之志。

继承什么呢?不仅继承帝尧的权力,还要继承帝尧的施政理念,要保障帝尧之法延续下去。帝尧上位后都实施了哪些政策呢?

第一,明驯德,以亲九族。

“明”是彰明、弘扬之意;而“驯”,与今用大为不同,古代“驯”“训”通用,《尚书》中“训”为“俊”之意,也就是盛大、弘大之意。这一句是说,帝尧要弘扬盛德。

“九族”又是谁呢?远古时期的“九族”并非后世所说的“父三族、母三族和妻三族”,而是指从高祖到玄孙的九代同族,比后世所说的“五服”还要多出四代。帝尧所亲的“九族”,显而易见,是黄帝后裔,或者说是黄帝所赐的那“十四姓”。

这些支脉与帝尧这一支,早就出了五服。老话说,出了五服不是亲。要命的是,这些人手中都有权力,甚至是能左右朝局的权力,比如推举天下共主。尽管帝尧时代,氏族势力已经崛起,酋长的更迭也早已换成了父死子继,但持天下权柄的“共主”还要经过部落联盟会议的推举。

所以,帝尧才要平衡各方势力,融洽九族关系。既可保自身权力稳固,亦可为子孙后代开路。

第二,便章百姓。

在古代“辨”“便”同义;“章”即彰明之意。“便章百姓”是说辨明百姓吗?这里指的是考察。

而“百姓”并非我们所说的老百姓。在帝尧生活的时代,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姓的。“姓”代表了身份。当时的姓是由帝王所赐,比如黄帝赐姓,也就是给了这些人掌管部落、开宗立氏的权力,使其成为一方诸侯。

所以,帝尧要考察的是各个部落,当然也包括部落里的人。考察有两重目的,其一观其形,看看有没有不尊自己制定的法度的;其二观其意,看这个部落有没有反意。

这是对部落藩属的驾驭。

【史记7】帝尧团灭觊觎者:弃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断鲧负命灭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三,合和万国。

万国可不是今天的联合国。古代所说的“国”即郭,城郭之意。一是指国都,二是指小城邦。帝尧之时,当指各个部落。

黄帝初登大宝时曾“合符釜山”,就是要向诸部落宣示主权,以正身份。来会盟的都是我们联盟的会员,不来会盟的,对不起,您是非会员。会员和非会员自然不是一个待遇,除了物资福利外,打起仗来,也是分里外的。

帝尧也在做这件事,但与黄帝当年不同,他现在要邀请入会的会员,往上倒几代,都是本家。可怕的是,这些人不仅是同宗血脉,也都有上位的资格。

故而帝尧询问众官,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而不是问谁可以继承我的权力。这里有本质的区别。因为论血缘,有一个人比谁都合适。那就是丹朱。

丹朱,姓姬,名朱,以丹为号。当初,帝尧娶散宜氏部落女,名为女皇,生子朱。后封朱在丹水,开宗立氏,故号丹,即丹朱。

太史公在这里用了“嗣子”两个字。这是周以后才有的职称,但可以推测,帝尧的确曾将丹朱列入“继承人培养计划”内。传说,帝尧是亲自教导丹朱的,为此还发明了围棋,就是为了让丹朱浮躁的心静下来。可惜,帝尧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当大臣放齐举荐嗣子丹朱时,帝尧回道:“丹朱性格嚣张、愚顽,又爱争辩,不可用。”

什么样的人是“顽凶”?

在古代,“顽”和“凶”是两个词。

“顽”自古就不是好词。《左传》中是这样形容的:“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这一句是说,一个人如果满口没有一个字言忠信的,那就叫嚣张;如果心里不以德义自我约束,那就是顽劣。也就是说人性从根上烂掉了。

“凶”即古“讼”也,即诤讼之意,类似今天的杠精,但比杠精尤甚。杠精只是嘴上争长短,但这位“二代”却是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扛。臣子们稍有悖逆就要拿人开刀,这样的性格掌管天下,怕是要激起民变。

看来,知子莫若父。丹朱并非能“亲九族、便百姓、合万国”之人;所以弃之,反而是对他的保护。

二、看穿共工的反骨

亲儿子最先排除在外,帝尧这份胸襟足以震慑群臣。所以接下来举荐之人,就有难度了。谁开口了呢?

【史记7】帝尧团灭觊觎者:弃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断鲧负命灭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又曰:‘谁可者?’驩兜(huān dōu)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驩兜是帝尧时期一位有名的大臣,虽然正史上对他的记载不多,但《山海经》中还是记载了他的故事。驩兜非中原人士,应该来自东夷,他与共工同出一姓,都是炎帝后代,也是一位部落酋长。他因为获罪,最后自投南海而死。此时的驩兜在帝尧朝为官,应是因其部落之故。可见,驩兜在朝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自古举贤不避亲。驩兜举荐了谁呢?他的同宗共工。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位共工并不是与颛顼帝大战败北后怒触不周山的那位,按时间推算,应为他的后辈。共工并不是名字,而是水官的官职。所以,共工并非从颛顼时代活到了帝尧时代,活了几百年之久。

虽然驩兜吹嘘自己这位同宗是“旁聚布功”,就是广泛聚集民众,以彰显功德。但共工此时也在朝为官,其人品大家有目共睹,帝尧这样的睿智之君怎么可能没有察觉呢?所以帝尧只给了共工八个字的评语,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反骨。

先说,善言,用僻。

这是说,共工为人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其用意邪僻,用今天的话说,叫心术不正。

再说,似恭漫天。

“漫”在此作“瞒”讲,也就是欺骗、狡诈之意。

帝尧说,共工为人表面恭顺,实则罪恶漫天。

果然,帝王都是识人的高手。共工表面恭顺,实则心生反骨。从这点可以看出,炎帝二族之间还是心存芥蒂的,至少说明,炎帝族对黄帝族长期把持联盟共主之位心生不满;又或许是黄帝后裔的小心思作祟。总之,从颛顼开始,到尧舜时期,无不对炎帝后裔严防死守。

三、断言鲧负命毁族

帝尧否决了放齐和驩兜的举荐,接下来轮到老臣四岳出场了。四岳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帝尧相关的史籍中,多次出场。

“嶽”是古岳字。四岳在当时是负责监察各方诸侯的高官,类似于黄帝时期的“左右大监”,或后世的御史大夫。四岳并非四人,而是一个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史记7】帝尧团灭觊觎者:弃丹朱,看穿共工反骨,断鲧负命灭族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帝尧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们要么举荐身份显贵的,要么举荐手握实权的,这些人都能干实事吗?咱们现在有一项当务之急,你们看看谁能解决,谁就有登上大位的可能。

是什么当务之急呢?洪水。

大禹治水以前,洪水一直是威胁中原部落的大患。军队再所向披靡,城池再坚不可摧,都没用,一场洪水过来,全都推倒了,从头再来。这是最可怕的。

帝尧时期,又赶上母亲河泛滥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怀山襄陵”是说,洪水包围了高山,湮没了丘陵,这就相当于倒灌,万民已经没有生路了。怎么办呢?只能火线救援,能者上,庸者下。

于是,四岳就举荐了鲧(gǔn)。

他有崇氏部落酋长,姒姓,称崇伯,夏后禹之父。有崇氏部落世代治水,拥有完备的工程队和人才,几乎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治水技术,这也是他后来打算争雄天下的底气,毕竟在水患肆虐的年代,能治水就等于卡住了世人的咽喉。

但是,帝尧对鲧的印象并不好。他只给了四个字的评价“负命毁族”。这个评价简直一针见血,这是说鲧性格乖唳,远负教命,早晚毁其同族。

不过事急从权。共主之位可以等,但洪水等不了,万民更等不了。于是四岳就劝帝尧,说不如先试用鲧,试用之后,如若不行,再把他撤掉。

于是,帝尧被迫采纳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结果治水九年,果然未见成效。

鲧的失败,虽是必然的。但也再一次验证了帝尧的识人之明!他可以舍弃牵绊,可谓天下万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