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明“很想要”,但是“求来的,我不要”

作者:安慰记心理
明明“很想要”,但是“求来的,我不要”

那天是你的生日,你默默期待着某个特别的人能记得,带来一份小小的惊喜。但当你不得不暗示,甚至直接告诉他们这个日期时,即便最终收到了礼物,那份惊喜也似乎失去了它最初的光彩,留下的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勉强感。

在亲密的关系里,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怀,希望那些我们心里默默期待的小确幸能不言而喻地实现。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对无需言语便能被懂得的渴望,当我们不得不开口要求时,某种魔力似乎就消散了。即使对方勉为其难地答应,那份本应纯粹的喜悦也会掺杂着一丝不愿,心中难免涌起“求来的,我不要”的念头。

这并不是任性,而是对情感深度的无言追求。在这份复杂的心情背后,藏着我们对爱的理解、对关系的期待,以及那份不言而喻的心灵相通。在这里,我想和糖丸儿们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一起探索这份情感的微妙。为什么这么矛盾呢?明明内心是渴望的,但是不是对方心甘情愿答应或是主动给予,就会抗拒,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明明“很想要”,但是“求来的,我不要”

1 我不说你就知道才叫懂我

很想要,但是求来的的我不要,背后藏着的渴望是这件事即使我不说,你也会猜到我的需要并且满足我的需要,这才是高层次的心灵相通,这才叫懂我。在探讨这一心理需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最早期的人际关系模型——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当你还是一个婴儿时,你的世界是由母亲的温暖拥抱所包围的。在那个时候,你不需要说出口,妈妈就能准确地知道你是饿了还是渴了,是需要安慰还是只是想要被抱抱。这种无声的沟通,建立在彼此深深的理解和连接之上,给了你最初的安全感和被爱的体验。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长大了,但内心深处,那份渴望被无言理解的愿望却从未完全消失。在与伴侣、朋友、甚至是父母的亲密关系中,我们偶尔会期待这种幼时的直觉沟通能够再次发生,期望对方能在我们沉默时听见我们的声音,能在我们隐藏情感时看见我们的需要。

然而,成长意味着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意味着学习用成熟的方式表达和沟通。尽管如此,每当有人在我们未开口前就理解我们的需求时,那份惊喜和感动仿佛让我们重新找回了儿时的那份纯粹的喜悦。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需求被满足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瞬间,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被看见和被理解,这是一种温暖的、让人心灵触动的体验,提醒我们即使在成长的路上,那份最初的渴望仍旧值得被珍视和追寻。只是如果只能接受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心灵相通,在生活中一定会常常失望,也令我们无法建立更真实的亲密关系。

2 需要在心口难开

有一首歌叫作,爱在心口难开,有一种行为模式叫作,需要在心口难开。情感沟通和表达困难也会引发的“明明想要,但求来的不要”的心态。当我们因为害怕被拒绝、误解或是显得脆弱而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时,内心便会积聚起一层层的情感障碍。这种障碍让我们渴望伴侣能够超越言语,洞悉我们未言之需。然而,当我们被迫打破沉默,直接表达需求时,即便对方给予了回应,那份满足也往往夹杂着不完整和不真实的感觉。

因为在我们心中,真正的理解和关爱应该是自发的,不需言传。即使伴侣尽力满足了我们的请求,那份由于沟通障碍而最终口头表达出的需求,得到的满足也可能无法触及我们情感的深处,留下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即便是所渴望的,也因为方式而变得不再被需要。然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沟通的技巧也需要练习,这些技巧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未曾学会,就会导致我们从言语层面无法开口。

3 说了你才做还是不够在乎我

不安全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导致“明明想要,但求来的不要”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状态根源于个体早期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依恋模式,特别是当这些关系未能满足个体对安全感和被理解的需求时。根据成人依恋理论,依恋类型分为四种: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和恐惧型。

这些依恋风格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亲密需求、如何表达这些需求以及如何响应伴侣的需求。比如焦虑型依恋的人们,通常对被遗弃或不被爱有强烈的恐惧,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伴侣的强烈依赖,经常需要伴侣的确认和保证。

当这种类型的人感觉到必须通过明确请求来获得关注和爱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这种关爱是不真诚的,因为它没有自发地出现。这种情况下的不满意和拒绝可能是对他们内在不安全感的一种反映。

恐惧型依恋的人们在渴望亲密和恐惧亲密之间挣扎。他们可能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感到矛盾,因为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和被接纳,另一方面又害怕亲密会导致被伤害或被拒绝。当恐惧型依恋的人明确提出需求时,他们可能对伴侣的任何犹豫或不完全满足的反应感到特别敏感,因为这会触发他们对被拒绝或低自我价值感的深层恐惧。

即使他们得到了所求,他们也可能怀疑这种响应的真诚性或持久性,担心这只是暂时的或是出于义务。因此,即使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满足,他们也可能会拒绝这种“求来的”关爱,因为它在情感上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或确信。

明明“很想要”,但是“求来的,我不要”

1 轮流宝宝日

为了减轻对伴侣或亲近人无言理解的期望,同时以一种有趣且具体可操作的方式加强情感连接,可以尝试设立每月的宝宝日。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设立一个特殊的日子,称之为“宝宝日”。在这一天,每个月轮流,你和你的伴侣或亲近的人将有机会体验被无微不至照顾的感觉,就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通过体验被关怀的角色,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理解。这也许听起来很奇怪,但是给平静的生活增添趣味,也能以游戏的方式满足那种心灵相通的需求,在生活中就会减轻这种无言理解的期望。

提前一起商定每个月的“宝宝日”,确保双方都能抽出时间来全心投入。可以提前讨论并用纸笔记录下“宝宝”当天希望做的事情或想要得到的特别关照。在“宝宝日”,“宝宝”可以完全放松,不需要承担任何家务或责任,而另一方则承担起照顾的角色。这包括准备餐点、安排活动,甚至是执行一些平时“宝宝”喜欢但不经常做的事情,比如看一部电影、进行一次小型探险,或者只是简单地聊聊天、享受彼此的陪伴。

在“宝宝日”结束后,共享这一天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宝宝”的一方可以分享被照顾的感觉、最喜欢的时刻以及任何感悟;而照顾者则可以分享他们提供照顾的体验、观察到的“宝宝”的不同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宝宝日”不仅是关于照顾和被照顾的,也是一个了解对方需求和喜好的绝佳机会。通过这种角色互换,双方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亲密关系中的给予与接受。

通过实施“宝宝日”,不仅为彼此创造了特别的回忆,还强化了相互间的依赖和信任。这个有趣且充满创意的方法让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温馨的情感,帮助双方在日常的忙碌中找到一片属于两人的宁静港湾。

2 越过沟通障碍的四步走

非暴力沟通(NVC)提供了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帮助我们从“明明想要,但求来的不要”的心态中走出。NVC教导我们用同理心倾听和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期待他人能够读懂我们的心思。非暴力沟通(NVC)它包含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

假设你感到失落,因为你的伴侣最近似乎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与你一起。使用NVC,你可以这样表达:“我注意到这个星期你每天晚上都在工作到很晚(观察)。”

“我感到有些孤独和忽略(感受)。”

“我需要感觉到我们是连接的,以及共享更多的质量时间(需求)。”

“你能否在接下来的周末和我一起规划一个特别的晚餐或活动,只属于我们两个人(请求)?”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学会了明确而温柔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培养对对方感受的敏感和理解。这种沟通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帮助我们看见,真诚的表达不会削弱关系的亲密度,反而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连接。当我们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而伴侣以同样的开放心态回应时,那份曾经因沟通障碍而感到的疏远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的被理解和接纳。

3 疗愈的关系是依恋的药丸

依恋类型是我们经常会讨论也绕不开的议题,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依恋风格及其如何影响他们与他人的互动。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科普文章、视频或参与心理咨询来实现。当然通过与伴侣建立一个安全、支持的沟通环境,鼓励双方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恐惧和期望,来实现也可以。这种沟通可以帮助减少误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接纳。

对于一些深层次的依恋问题,参与伴侣治疗或个人心理咨询可以非常有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可以提供策略和工具和发展一段安全信任疗愈的关系。我们都是在关系中成长和疗愈的。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和伴侣可以共同努力,逐渐克服由不安全依恋类型带来的挑战,建立更为健康和满足的亲密关系。

金句:在探索“明明很想要,但求来的不要”的心理旅程中,我们一起揭开了那些藏在心底的渴望与恐惧。这份旅程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理解我们无言之需的亲密关系,同时也鼓励我们成为更好的倾听者和伴侣。

往期高赞回答: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

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

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