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作者:UniDesignLab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转自:Studio Alpha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随笔感想,有缘自取,致以美好的祝福”

Jerry

美国东部某高中

GPA: 6+/7

SAT 1550

关于自己:

我是Jerry,在北京长大,初中和高中在美国东部留学。我热爱艺术设计和音乐;平日里喜欢用数位板画画画儿、做些平面设计,也喜欢吹双簧管。

SA老师评语:

恭喜Jerry同学拿到心仪的Offer!Jerry同学是一个非常多才吃了多艺,将理科思维和艺术思维结合的非常棒的天赋型选手。很开心作为你的老师辅导你制作“空间乐器”。一起用Computer Art和他所擅长的单簧管的Methodology来为中国传统唢呐叙事。他吸收新的技术和概念以及Research的能力非常强,触类旁通能力很强,执行力非常棒,是一次十分愉快的创作。祝非常有潜力的Jerry同学,继续边玩边学,在未来灵感爆棚,创造出更多有趣的东西。

推荐本科申请者参加的SA课程:

零基础跨申建筑,从给小动物设计空间开始吧!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零基础软件课 | 思辨/表现/犀牛/参数化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录取结果

截止至今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BA/BS

乔治敦大学 Georgetown

BA/BS

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 UNC Chapel Hill

BA/BS

塔夫茨大学 Tufts

BA/BS

(录取选取了几所可能较有参考价值的学校,还有一些其他小录取和waitlist就不单独列出了)

辅导老师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Scarlett Chen

UCL, MArch Design for Performance & Interaction

捕捉日常生活中食物制作过程内被忽视的声音,制造实时互动的“声音生态空间”,捕捉舞蹈者和厨师的交互合作动作,来反复引导空间和声学变化,进而得到多感官体验的交互表演。设计上擅长critical的讨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交互中Research到Design中的逻辑梳理。技术上更偏向于声音、投影。

你觉得海外教育的优秀体现在?

我在北京读了公立小学,在美东读了私立初中和高中。我的视角多少会有一些局限性,所以我只简单总结下我观察、体会到的美国(私立)初高中教育的特点,不把教育体系做比较。

我认为美国(私立)初高中教育比较重要、有特点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开放式课堂讨论(或者更恰当说是讨论式的课堂),另一个是各种个人和团队项目。

开放式的课堂讨论

大多数课程在课上除了有老师授课的部分(看PPT,写白板,讲解等),同等重要的是类似Harkness Table等形式的课堂讨论。这类讨论旨在让课堂有多种声音、让每个人都参与和贡献。

可能大家会和我一样在最开始下意识觉得这很形式主义或者政治正确。确实,在短期看,这种鼓励大家多发言、不顾一切发言的形式会让课堂充斥着不够高质量、未完全准备好、甚至很多偏离主题的发言。但往远看,同学们得到的培养的重心并不在于多说话甚至会说话,而是敢说话。

长期被鼓励参与课堂并不纠结于发言质量的学生会从根上变得自信。敢说,就会多说,就越来越会说(有恰当和精简的内容、合理的表达方式,能顺畅地补充或回应其他人的发言):这是一个很合理的顺序。

美高的个人/团队项目

文科和理科的课程除了每日常规的作业,还会有许多大大小小、长期和短期、个人和团队的项目:比如科学课程的实验加学术刊物的撰写,人文课程的capstone(某个课题方向的总结性大项目或者大论文),以及一些更长期和更大体量的、自选课题并占学分的独立项目。

这些项目多有以下特点:

1. 选题上的自由度:让同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课题、下课可能还会做更多的拓展和延伸。这样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贴合的。

2. 时间上的自由度:项目不同于日常作业,会有超过一天来完成。很多老师除了几个关键节点不会一步步跟进和检查。我们需要自己把项目划分成阶段、把阶段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步骤和待做事项、并把时间合理地分配给每个步骤。

3. 呈现方式上的自由度:有的项目可以自己选择呈现方式:比如论文、海报、或者PPT分享。大家可以挑选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很多时候手段和方式的重要性小于最终目的(把内容给观众阐述清楚:例如论文,不论是纯文字也好、放图片辅助也好,都是为了更好地讲清楚概念)。4.有时涉及小组协作:锻炼沟通和理解、分工和管理的能力。

在完成项目各种项目时会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从发现问题到找到潜在的解决方案;从识别一个有趣的现象到从一、二手资料中找到一套合理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做项目训练逻辑、找到合适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也越来越会和不同的人合作。

为何萌生了学习艺术相关学科的想法?

抓周儿那天,我爬向的是画笔。我也确实从很小就很喜欢各种形式的艺术:手工、美术、音乐。随着我长大,我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让我喜欢观察:身处的环境,周围的事物,身边的人。像很多艺术家一样,我意识到很多美好就藏在细微的瞬间和不起眼的角落里。

观察越多,就会有越多思考和随之而来的疑问。好奇心不断驱使我去探索更多事物、去更多地方、见更多不同的人。这让我从小就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都想试一试。这种多面性同时体现在我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中。这也同时导致我的背景和活动很杂。

贯穿我生活细节的作品集

申请时,我想到艺术是如何贯穿于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用它记录生活,辅助学习,抒发情感)。于是,我希望也用一个艺术项目把我一些零零碎碎的各种爱好和不同领域的兴趣串联起来。于是,就有了我最后的作品: “An Audio-Visual Study and Experiment on the View of Life and Mortality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through the Instrument Suona (透过唢呐看中国民间生死观:一个视听实验与研究)” 这个项目探索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传统婚庆仪式和丧葬仪式在形式和结构上有如此多相似之处,以及为什么唢呐这么一个声音极有特点的乐器又同时被使用在这两种仪式里),也帮我串联起了很多兴趣点(中国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古罗马文化、双簧乐器和音乐,等等)。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我很享受做这个项目的过程;跟老师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新/多媒体艺术技巧,也着实探索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想通过项目完成的目标很多,所以项目体量很大。如果有更多时间可以做的更好。同时,也致未来的申请者:多元多面的生活阅历和活动列表对个人对生活来说都很合理,但在申请过程中并不一定占优势。在大学申请中,最好还是给招生官看到一到两条比较明确的主线,把整体申请逻辑理了再理。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本科申请流程 EA/ED or RD?

我早申申请了哈佛的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 与EA性质相似,都是在没有“录取后必读”承诺的情况下提前收到申请结果,但对同时期申请其他大学有一些限制),有以下原因:

1. 因为乐团常在哈佛排练和演出,同时初中高中几年都在波士顿地区,对哈佛比较熟悉。

2. 因为哈佛有很好的我感兴趣的艺术×科技类资源,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像Conflux的学生组织。

3. 因为我的高中院校、GPA、活动等背景都大体符合,虽然申请充满玄学,还是要冲击一下。

我的RD(Regular Decision)列表是把 Common App的20个名额用完了,加上独立申请系统的UC系列学校和Georgetown。按照学校的大学申请办公室提供的评分,选择了六七所冲刺院校,五六所匹配院校,和五六所保底院校。

申请最大的收获是要提前开始规划:申请哪些大学,感兴趣它们的哪些项目,自己的申请主线是什么,等等。我比较随性,想得也比较晚,是反面教材。

文书是自我成长经历的存档与整理

我的文书是在一个假期集中开始写的。在看到各个学校的文书题目后,我意识到首先要做的是把高中这些年相关的活动经历和故事收集整理好、做成列表和故事库、再根据题目组合变换。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很恍惚,因为猛地往回看发现几年的时间竟一下想不起几个有趣的故事。在下笔几天后,才慢慢一点点回想起许多难忘但是被我短暂遗忘的瞬间。

这个经历提醒我往后日常的琐事和趣闻都应该多随手记录,并定期存档和整理。做过的活动和一些奖项、荣誉同理应该整理在一个个人简历中。申请过程让我意识到了这些好习惯的重要性。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希望后面的申请者,更多的学弟学妹们也可以利用大学申请这个机会来追溯和整理这些塑造了自己人格和思想的故事。也通过思考自己干的大大小小各种事情间、喜欢的各个领域间的共通之处,对自己是谁、热爱什么、在短期和长期的未来想完成什么、成为谁都有更清晰的认识。申请的结果虽有不可控的运气和玄学,我们也可以尽量在过程中收获和成长。

最后的感谢

非常感谢SA的Scarlett老师,Jenson老师,和蔡老师对我作品的辅导和督促。

同时要在申请季的结尾感谢父母,朋友,老师,和生活和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人们。观察地越多,越能意识到每个人个体的塑造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不光从老师和父母处得到教育、从朋友处得到建议和开导,更是从生活中许多其他见到、听到、简单认识的人和事中的到启发。每一个艺术家的参考资料中都有一项默认的、隐藏的“我从出生起感知到的整个世界“。

不管未来在哪里或者做什么,我都会尽我所能利用我的优势、特长和得到的资源,在提升认知磨练自我的同时,帮助身边我能帮助到的人。每一次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个人对世界的一次窥探和记录,更是在主动地拉进我和世界的距离。艺术让我和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件事的距离都更近一些。艺术放大人的情感,让人入世、让人关心。

常在网上看到大家对社会制度的讨论、对特权的质疑、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批判。步入大学、步入成年,我也将更直接地面对和思考许多这些被谈到问题。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用自己的学识、也用艺术媒介为理解、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出一份力。

对未来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申请大学的、喜欢艺术的同学:希望我们创作任何作品/作品集不光是为了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产出目标或者填补申请流程,而也真的有在创作时享受艺术中最纯粹的观察、思考、做联系、表达、被理解、被解读的快乐。

我的植物

捕蝇草

憧憬艺术的美高生随笔:愿本科申请者们都享受创作的快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