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刊丨奏响万物共生的八桂乐章

作者:当代广西
读刊丨奏响万物共生的八桂乐章

白头叶猴。通讯员 汤练宗 摄

如果要问中国的神奇生物在哪里,那“必选项”肯定有广西。涠洲岛海域捕食的布氏鲸、三娘湾逐浪欢腾的中华白海豚、峭壁上跳跃的白头叶猴……不论何时何地,广西的生物总能占据“C位”,引来无数人的目光。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广西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等均居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诚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西主场宣传活动上盛赞那般:“广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强的地域热点之一,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守“鲎”这片海

北部湾是大陆重要的滨海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不仅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也有人工建造的养殖塘、盐田等,共同构成了多元滨海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里是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绿海龟等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勺嘴鹬、黑嘴鸥、大凤头燕鸥、翻石鹬等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补给站。

多样的滨海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类群,让北部湾成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阵地,为许多重要、濒危的海洋和沿海生物提供了关键栖息地。在滨海湿地的潮间带,生活着多种底栖生物,其中就有和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鲎和圆尾蝎鲎。这些底栖生物是滨海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也表征着潮间带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6月15日凌晨5时许,记者跟随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来到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下村开展中国鲎月度调查。天空将露鱼肚白,水鸟从头顶飞掠,潮水刚退去,鲎在滩涂里酣睡。协会成员和公民科学家们踩着泥泞的水道,一深一浅地走向滩涂的调查取样点。

“你测一下海水温度,再拉出一个8×8米的样方。”此次调查的领队刘承枢叮嘱成员黄相图做好准备工作后,就一起在样方开展地毯式搜鲎工作,“那里有一只幼鲎,小心点别踩到了,大家在附近找找有没有其他的鲎。”经过一番测量,这是一只体长3.7厘米的圆尾蝎鲎,大家把它放归海滩。

“4—9月是鲎繁殖和最活跃的季节,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鲎的季节活动规律,以及游客对它们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进入6月,鲎明显比前几个月活跃,我们担心到七八月旅游高峰期,游客会对它们造成更大影响。”刘承枢说。

鲎作为标志着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情况的旗舰物种,保护鲎就是保护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目前,随着中国鲎和圆尾蝎鲎都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鲎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在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鲎的数量也在近年得到提升。

10年间,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建立了10个滨海湿地底栖生物监测样地,识别了13个关键的滨海水鸟栖息地和9个鲎关键栖息地,建立了1个迁徙猛禽监测点;每年开展针对鲎、底栖生物、迁徙猛禽、水鸟、滨海栖息地威胁的调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保护行动,保护效果逐渐显现。

让人振奋的是,随着生态保护和自然教育的深入人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提高。经过现场科普和讲解后,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归包括鲎在内的底栖生物。

读刊丨奏响万物共生的八桂乐章

调查发现的幼鲎,经过测量后被放归大海。记者 钟春云 摄

年年有“鲸”喜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将人们对鲸的早期想象定格在了2000多年前。如今,在北部湾涠洲岛海域,就能看到鲸的传奇。

每到冬春季节,涠洲岛海域都会有“鲸”喜。若是海面上突然隆起一座10多米的“小山”,那是布氏鲸在捕食鱼类。当它呼吸时,还会喷出两三米高的水柱。每每有人拍摄到布氏鲸的视频和照片,总会火爆网络,大众无不被这头看似凶猛、实则温柔的巨兽圈粉。

布氏鲸之所以光临涠洲岛,是因为这一带有它们最爱吃的鳀鱼、沙丁鱼等大洋性集群鱼类。因捕食而惊起的鱼群引来大量的红嘴鸥争相觅食,场面蔚为壮观。

布氏鲸是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的一种中等体型须鲸,一般有近岸型布氏鲸和远海型布氏鲸两个亚种,涠洲岛海域的是近岸型布氏鲸。但是在前些年,涠洲岛海域是否存在稳定的布氏鲸种群,并未得到科学证实,科研人员也仅是从当地渔民那里得知一二。

2018年,北海市政府对外发布消息,证实了涠洲岛海域发现中国大陆首例近海岸分布的大型鲸类生活群体——布氏鲸群。这一重大发现,得益于广西科学院研究团队从2016年起在茫茫大海上的苦苦寻觅。

长期以来,大陆一直缺少确切的大型须鲸栖息证据。直到广西科学院研究团队牵头,组织了多次、持续的调查活动,通过渔民问卷调查、连续拍摄、海上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才首次证实:北部湾涠洲岛海域分布有一个稳定的布氏鲸群体,那里可能是布氏鲸重要的摄食场。

为了更好地保护涠洲岛海域的生态环境,2018年北海市颁布施行《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禁止向海洋倾倒垃圾和其他废弃物,规定涠洲岛、斜阳岛岛屿及其海岸线向外6公里的海域范围为永久禁渔区。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研究团队在涠洲岛海域识别的布氏鲸群体数量,由2016年的10头左右上升至2023年的近60头。

洁净的海滩、湛蓝的海水、绚烂的珊瑚……作为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除了拥有形态各异的火山景观、海蚀地貌,还吸引了双辐海葵、黑斑海兔、豹斑海参等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在这里定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涠洲岛,只为一睹布氏鲸的芳容。

“迁徙客”纷至沓来

猛禽迁徙,是候鸟迁徙季节最壮观的景象之一。北海市冠头岭是秋季猛禽迁徙的必经地之一,为万千鸟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也是近年来“出圈”的观鸟胜地。

冠头岭地处大陆的最南端,三面环海,海拔约120米,山海一体的地理优势,让秋迁的猛禽可以利用日间的上升气流节省体力飞越海洋。冠头岭的树林植被可作为夜宿地,林间和海域的其他生物可让猛禽取食,因此成为秋季东南沿海猛禽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

今年6月,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发布了《2023年北海冠头岭迁徙猛禽监测报告》,冠头岭记录到的猛禽达29种11335只次,在历年监测中数量并非最多,但种类的丰富程度在历年数据中名列前茅。“三大主力”红脚隼、凤头蜂鹰和灰脸鹰,仍牢牢保持着它们在冠头岭的地位,记录数量远超其他猛禽。其中,红脚隼与凤头蜂鹰的数量不相上下,均接近3000只次;灰脸鹰的数量偏少,接近2000只次,仍远远高于数量排名第四的日本松雀鹰。

目送上万只次的猛禽南来北往,是23名监测员和200名公众监测员在岭上46天的监测期里矢志不移的守望。他们的守望换来了喜人的成果:2023年是监测冠头岭迁徙猛禽的第14年,也是监测枪声归零的第2年。整个监测期的白天,几乎没有任何威胁记录。但同时,在冠头岭开展的日间、夜间30次巡护中,记录疑似威胁41条,夜间的威胁情况仍不能忽视,包括捕鸟网、手电灯光等情况。

“我们通过举办4届以保护为目的的广西观鸟赛等一系列活动,达到了‘占领打鸟点’的效果。适合打鸟的地方,也一定是适合观鸟的地方,如果岭上都是观鸟的人群,爱鸟人群就挤占了盗猎的空间。”刘承枢告诉记者。

持续关注候鸟迁徙与保护,北海市相关管理部门带领着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奋斗在第一线,他们在冠头岭开展联合执法,进行夜间巡逻,前往普度寺、紫霞湾等地点开展巡护,详细检查所有盗猎现象高发的地点。此后,夜间岭上疑似盗猎的灯光明显减少。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风向标,这些候鸟见证着生态变迁。如今的冠头岭山顶,秋季猛禽迁徙时人头攒动,不再有猛禽因枪声坠落,耳畔响起的都是观赏猛禽翱翔之美而发出的赞叹声:“哇!快看,是金雕。”

读刊丨奏响万物共生的八桂乐章

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成了白鹭栖息的家园。记者 刘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