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皮囊》: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戒掉弱者心态

作者:爱爬一生

有一本书,每次读完,都对人性的理解深刻一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皮囊》。

白岩松在《皮囊》的新书发布会上说过一句话:

这是一本回退到内心的书。

作者蔡崇达当场就哭了。

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细微感触的人,那些过往生活中的苦与难,那些发生在周围人身上的与命运的宣战与妥协,都是他创作中的一环。

看完这本书就明白了:

或许有时候,生活会给我们猛烈一击,但活着,就意味着有无限生机。

面对死亡

乐观是唯一的出路

蔡崇达是在29岁时开始写这本书的。

写书的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得知那个消息后,他跑到天台上,竖着中指对天说:你凭什么?

那个时候他没有那么达观,他充满了愤怒,他指着天痛骂之后,他一路咒骂。

他不理解爸爸那么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为什么生命不能多善待他几分?

他的父亲,是在外打工的时候被确诊的中风,出院后,他的舌头瘫了一半,说话都说不清楚。

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让他的上厕所成了个天大的难题。每次都要两个人费力地抬着他去厕所才行。

如同扛着巨大的家具一样。

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日子会过到什么时候。

但父亲一直是乐观的,虽然因为手术需要,他的头发被剪短,身体就像被放掉气的气球一样干瘪,但他一直在给自己打气。

说自己过一个月就可以像从前那样了,甚至还想着,等自己好了以后买辆摩托车,带着全家人沿着海边兜风。

身边人都知道,他好不了了。

他是因为心脏瓣膜脱落引发的脑栓塞,家里人问遍了所有的医生,得到的答案都是,这个栓塞不可能被消解,也没法用药物治疗。

如果栓塞被冲到身体其它地方,还会引发新的瘫痪。

换句话就是说,父亲的身体,回不到以前的样子了。

但父亲始终不服输,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活动,用活血冲死血,冲到最后,坏掉的另一半就会活过来的。

为了“活过来”,他每天拄着拐杖练习着行走,即便四五个小时只能走完一公里的路,还在家里练习着站立,训练抬左脚。

并给自己每天的训练制定了规划。

那段时间,全家人都支持并陪伴着他做各种训练,母亲专门在三餐都加入了蛋和肉,说这样能给父亲长力气。

那段时间,家里人虽然身处一种绝望之中,但父亲的坚强和乐观,也点燃了他们内心对于生的渴求。

即便这样的坚强,没能换来身体的痊愈,但至少,他挣扎过,努力过,付出过。

面对命运的打击,他这一生,值得了。

其实人这一生,我们大部分所做的事都是无用功,甚至我们知道有的疾病不可战胜,有的困难无法逾越。

但我们唯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态和状态。

在遭遇生活困顿之时多一些乐观,少一点抱怨,多一些行动力,少一点坐以待毙,或许,那些没有滋味的生活,才会变得生动起来。

如何在逆境中寻找生活下去的力量,恰好是每个人必学的功课。

《皮囊》: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戒掉弱者心态

面对未知

用力是唯一的出路

说起皮囊这件事,蔡崇达有个活了99岁的阿太,是外婆的母亲,她对人生看得很开。

当年外婆五十多岁突然离世,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身边人都怕她想不开。

但那场葬礼,她一声都没哭,即便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推入焚尸炉,也依旧很平静。

那时候,才上一年级的蔡崇达感到不解,几次走过去,都会问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

阿太回答他:“因为我很舍得。”

“我很舍得”这句话,曾无数次出现在阿太的生活中。

她曾经将不会游泳、还年幼的儿子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

看着小男孩在海里挣扎差点溺死,身边人看不过去将他救了起来。

没想到过了几天,阿太又将他扔进了海里。

周围人都说她没良心,对自己的孩子这么狠心。

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的价值观总是和当时的情形不符,在她的认知里,如果每天都想着如何伺候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因此,她舍得让自己吃苦。

即便已经九十多岁了,还是坚持要从村上走到镇上的老家,全然不顾身边人要给她雇车的想法。

甚至到了九十二岁的时候,还要爬到屋顶上,去补一个窟窿。

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床上动不了。

本以为这次要休息一段时间,谁知道才第二周她就倔强地下地走路,自己走不了,就扶着椅子,慢慢挪到门口。

不管到了多大年纪,她都要强的好像一个年轻的楞头小子。

她似乎比我们更早的明白活着的意义,身体的意义。

她知道人的外表其实什么都不是,不过皮囊而已。

在时间的洪流里,皮囊终将会老去,人生的所有光环也终将被吞噬。

只有你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有过的感悟,会一直留在你的灵魂里。

成为时间洪流,最终淹没不掉的存在。

《皮囊》: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戒掉弱者心态

面对执念

和解是唯一的出路

董宇辉在解读《皮囊》时说过一句话:

城市容不下肉身,但好像农村又容不下灵魂。

你到了农村渴望远方,到了城市又渴望家乡。

这样的痛苦,也同样困扰过年少时候的蔡崇达。

离家去外地读书的他明白,我们的人生,最终会成为回不去家,也到不了远方的结局。

甚至,这会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精神上的焦灼点。

因此,他的内心也时常煎熬着。

刚开始工作那几年,他一有时间就往家里跑,去看他的阿太,去在家乡的小路上走一走,仿佛那里才是自己最有安全感的时候。

他的母亲,不知在什么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执念,必须要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

即便那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拮据,父亲治病要钱,他和姐姐读书也要钱。

但小学还没毕业的母亲,就是执拗的要做这一件事,甚至自己画好了设计图,全家人吃糠咽菜的筹钱来做。

后来呢,母亲终于做成了这件事。

心里的执念尘埃落定。

蔡崇达一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后来才明白,人这一生最难跨越的,就是内心的“我执”。

“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是母亲无论如何也要建造的那座四层小楼,即便那栋房子后来无人居住。

是自己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即便知道无法找寻得到。

但似乎没有办法,好像人这一生总得有点奔头,有点执念。

只是到后来才发现,常常熬不住的时候,也想找个靠山。

可是你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长满荆棘,有的山全是野兽,所以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不合时宜的东西,如果自己虚弱,终究会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但有力量了,或坚持久了,或许,反而能成为众人追捧的魅力和个性。

所以人这一生,与其说是向外求,倒不如说是向内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内在世界富足时,便不再寄托快乐在他人身上。

真正能给一个人撑腰的,从来不是狂热的追逐,而是内心那份安定的踏实。

《皮囊》: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戒掉弱者心态

《皮囊》中有一句话:

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似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想来的确如此,无论是在异乡挣扎的我们,或是和病魔斗争的人,又或是不屈从于命运的人。

说白了,我们无非在自己的执念和命运之圈里打转。

这是一个寻找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戒掉弱者心态,该挑战的挑战,该看开的看开,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希望经历这样人生的淬炼,我们都能以一种相对舒服的姿态和自己相处,寻找能让自己接受的方式,笑对人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