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作者:滨州网

6月2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我市防汛备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二科副科长 蒲怡瑄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7月1日,我市将进入主汛期,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栋先生,市城乡水务局运行管理科负责人贺凡先生,市城乡水务发展服务中心城市水务科负责人付云峰先生,共同向大家介绍2024年我市防汛备汛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李栋

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大局,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强调,要及早预防可能出现的洪涝等灾害,全面加强各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切实防患于未然,守住安全底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主要领导召开会议专题安排部署防汛备汛。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备汛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预”字当先、未雨绸缪,统筹抓好城市防汛和水旱灾害防御,不断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加强保障,全力守护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社会安宁。具体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健全机制防线

一是调整指挥机制。参照省防指模式,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制定《滨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工作规则》,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指挥长,分管水务和应急工作的副市长兼任常务副指挥长,市城乡水务局承担市防指日常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防指成员单位职责,优化了防汛工作流程和程序。各县市区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均进行调整优化。同时,调整充实城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名单,完善《城市防汛工作手册》《市城区城市防汛地图》,制定城市防汛工作流程图,完善指挥大厅运转机制、市管区域网格包保责任制和河道闸坝运行调度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健全督导机制。建立汛期领导干部包保县市区制度,组建9个防汛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1名县级干部任组长,抽调3名业务骨干任组员,定期对各县市区防汛备汛工作进行督导指导。成立防汛工作专班,分设漳卫新河、德惠新河、马颊河、徒骇河、小清河、山区水库5个小组,负责做好骨干河道及山区水库防汛备汛措施落实情况督导。

三是完善预案保障机制。规范水情预警发布,出台《滨州市水情预警发布管理办法》,明确程序和方式。根据今年气象预测情况,重新修订《滨州市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和徒骇河、马颊河等骨干河道防洪方案。针对河道险工、堤防缺口等薄弱环节,细化落实巡查防守、工程调度、转移避险等措施,并提前预置队伍、物资,一旦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处置。

二、夯实工程防线

一是筑牢“安全堤”。积极推进徒骇河、德惠新河等2条骨干河道治理和沙河、付家河等6条中小河流治理,目前清淤147公里,6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具备行洪条件。工程完成后,全市21条中小河流全部治理一遍,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和“5年一遇”除涝标准。完成10座中小型水闸安全鉴定,对潮河双刘、坡杜2座水闸和古城、郭庄2座水库除险加固,实现病险水闸、水库动态清零。

二是织密“水网络”。实施秦口河流域、海河流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清淤流域内排涝河道、沟渠并进行连通,同时利用县级河道及引调水工程将马颊河、德惠新河等骨干河道连通,遇有洪水相机分泄,减轻骨干河道行洪压力。在市城主城区,实施市城区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清淤西沙河22.83公里、新立河20.03公里,打通潮河与徒骇河4个连接段14.43公里。实施17处水系连通工程,建设雨水快排通道43处,雨水第一时间排入道路沿线排涝通道。通过工程实施,建立起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河道联排联调体系,有效提升城区排涝能力。

三是拧紧“安全阀”。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整改不止”,针对全市低洼路段、市政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山区水库、河道闸坝等重点部位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治,检查945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27条河道、54座水库、15处在建水利工程,并建立台账限期整改,目前所有发现问题均已整改完毕。整治市城区80处排水管网塌陷及错混接问题,清理雨水箅子5660个,更换检查井盖244个,所有检查井均配备防坠网。

三、完善要素防线

一是科技赋能强“技防”。汇总全市1000余处水务监测设备,集成重点河流、堤防、水库、水闸等工程基础数据、运行数据,建成覆盖雨情、水情、汛情、工情于一体的防汛监管平台,为防汛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在主城区,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整合17万条管道、15万个节点、75个排水口、6304个汇水区数据,划分40万个计算单元,建成市主城区洪涝专业模型,模型根据降雨预报对洪涝过程进行前瞻性预演,智能生成预警信息和调度预案,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一体化闭环应用。模型模拟3小时强降雨计算仅需5分钟,准确率达到85%以上。

二是采储结合强“物防”。加强物资储备,9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仓库储备105万条编织袋、8.5万平方米土工布、68.5吨铁丝等防御物资,配备220台移动排涝泵车以及备用发电机、挡水板、警示标志、照明设备等物资若干,基本满足汛期物资调用需求。完善物资管理制度,对所有物资登记造册,定期开展调运演练,确保调得出、运得到、用得上。加强标准化建设,各县市区均建成1处市级以上标准化仓库,其中3处仓库被评为省级管理规范化标准单位。

三是队伍建设强“人防”。落实54座水库、37座大中型水闸防汛责任人273人,组建261人市县乡三级防汛专家库,建立37支1500余人防汛队伍,开展防汛演练20余次,参与1800人次,其中,5月20日在博兴县开展山东省暨滨州市城市防汛综合演练,5月30日开展滨州市市本级城市防汛应急演练,有效提升了防汛队伍实战能力。

下一步,全市水务系统将强化极限思维、底线思维,自觉扛牢防汛责任,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做好万全准备,积极备战、全面迎战、全力应战,坚决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坚决打赢防汛这场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鲁中晨报记者:眼下已进入汛期,防汛工作也随之进入关键时期。物资储备是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关键。请问,在物资储备上,我市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贺凡

今年以来,市城乡水务局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坚持提早准备、足额储备、分布储存,全面加强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确保防汛物资数量充足、品种齐全、满足需要。

一是强化物资储备。目前,全市水务系统9座防汛仓库共储备编织袋105.7万条、土工布(膜)8.47万平方米、铁丝68.5吨、冲锋舟13艘、橡皮舟15只、桩木1524.5立方米、水泵194台等11大类防御物资。在城市防汛方面,全市配备移动排涝泵车239台,其中排水能力1000m³/s以上大功率泵车19台,储存备用发电机、挡水板、雨衣雨靴、警示标志、照明设备等物资若干。根据防汛需要,今年又新购置彩条布、土工滤垫、橡皮舟等物资,着力增强山区水库防漫溢和河道洪水防御能力,同时与相关企业签订物资代储调用协议,形成了“储备、代储、号料”物资保障模式。

二是强化物资管理。大力推进防御物资仓库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修缮改造物资仓库,认真核查储备物资数量、质量,及时进行分类归整,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修订物资管理、维护等制度,对物资出库、在库、入库等作业流程进行完善优化,厘清管理人员职责,要求管理人员按流程规范操作。目前,沾化区防汛仓库、邹平市防汛仓库、廿里堡闸防汛仓库已创建为省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管理规范化标准单位,其他县市区防汛仓库正在提升改造中。

三是强化物资调运。建立防汛物资统一调配机制,制定防汛物资调运工作手册,修订完善防汛物资调度预案,加强救援保障队伍建设,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积极与协议企业联系协调,保持全天候通信畅通,确保抢险物资关键时刻能够调拨顺畅、保障到位。积极开展防汛物资调运演练,做到“三清”“四熟”,即数量清、品种清、规格清,熟悉调运预案、熟悉调运流程、熟悉设备和物资情况,确保一旦发生险情,物资能够及时调运到位。

山东商报记者:近年来,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请问在城市防汛备汛方面,我们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威发布 | 2024年度防汛备汛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付云峰

城市防汛事关城市形象和民生福祉,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防汛工作,6月11日,宋永祥书记调研城市防汛工作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近年来,市城乡水务局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系统根治、污涝统筹,从工程防御、数字赋能、完善机制等方面发力攻坚,完成投资9.85亿元,形成城市防汛三大体系,不断织密织牢城市防汛安全网,全力确保江河安澜、城市安全、人民安康。

一、系统改造城市排水体系。一是“清点”。排查14处易涝积水点,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共新建5座强排泵站、50公里雨水管道,有效解决了道路积水问题。二是“排河”。实施17处水系连通工程,将骨干道路沿线景观水系与新立河、北新开河连通,实现“雨时排涝、晴时景观”。同时,坚持因地制宜,采取涵管联通、台阶踏步等方式,建设雨水快排通道43处,雨水第一时间排入道路沿线水系或者城区河道,提高道路排水能力。三是“治网”。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新立河、秦台河、码堡沟、西沙河沿河两岸雨污排水管网改造提升,共清淤修复管网445公里,完成291个单位小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真正实现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四是“通海”。按照“上调、中提、下分”思路,清淤西沙河22.83公里、新立河20.03公里,打通潮河与徒骇河4个连接段14.43公里,综合提升河道排涝能力。通过实施以上工程,逐步建立起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河道联排联调体系,切实提升城区排涝能力。

二、全面打造智慧防汛体系。一是一屏统揽。开发城市防汛监管平台,在市城区易涝低洼路段等重点部位新建感知设备和监控终端200余处,安装智能化井盖100个,所有实时监测数据均接入平台,实现实时雨量、水位、积水深度等数据“一屏统揽”。二是一键启动。对城区6座拦河橡胶坝、42座排水闸门进行智能化改建和改造,能够实现远程操控。根据降雨情况,在防汛监管平台对闸坝泵“一键启动”,排水闸门启闭时间由过去1小时缩短至3分钟,橡胶坝经过改建成钢坝闸后启闭时间由过去5小时缩短至10分钟。三是一体模拟。整合管网、汇水区、河道等数据,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成市主城区洪涝专业模型,模型根据降雨预报对洪涝过程进行前瞻性预演,智能生成预警信息和调度预案,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一体化闭环应用。模型模拟3小时强降雨计算仅需5分钟,准确率达到85%以上。

三、建立健全联动指挥体系。一是建立抢险队伍。将主城区防汛区域划分为10个单元,组建10组60人城市防汛应急抢险预备队,各小组负责市政排水设施巡查维护、现场值守。建立30人防汛抢险抢排专业队伍,负责雨水泵站运行抢修、设备调运、积水强排等工作。二是做实物资储备。建立廿里堡闸仓库和8号泵站仓库物资设备双储备机制,必要时与滨城区防汛物资仓库联动调配,同时及时购置发电机、挡水板等物资,与相关企业签订物资储备调用协议,形成“储备、联动、采购、耗料”物资保障模式。目前,已储备包括1辆龙吸水、10辆移动排涝泵车和8台拖曳泵等21类城市防汛物资。三是优化调度机制。建立城市防汛指挥大厅运转机制,统一调配队伍、物资、闸坝、泵站等,同时发挥市城防办牵头作用,根据降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及时向交警、住建、城管、应急等部门下达调度指令,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

滨州日报记者: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防汛平台在各地得到积极推进,数字力量让防汛变得更加智慧、更加智能。请问,我市在数字防汛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

发布人:李栋

近年来,市城乡水务局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建成市城区数字化防汛监管平台,城市防汛前瞻性、精准性和便捷性大大提高,经验做法分别入选工信部、水利部、省委改革办、省住建厅和省水利厅典型案例。

一、坚持“查、诊、建”三步走,构建排水管网“一张图”。一是开展管网普查。组织专业技术团队,耗时1年多,对市城区945公里排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和运行情况,形成市城区排水设施资产台账。二是进行系统诊断。建成管网病害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对排水设施GIS数据分析,找出管网中存在的混接点、逆坡、断头、孤立点、管线错位等问题,并以三维图方式直观展示定位,为管网系统治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三是建立一张图。结合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将所有基础数据、运行数据标注上图,实现排水管网数据动态更新,建成排水管网实时运行图。

二、坚持“点、线、面”齐提升,构建在线监测“一张网”。一是在“点”上提升。新建改建年久失修、排水能力严重下降的6座拦河橡胶坝、节制闸,配套建设信息化系统,提升闸坝智能化运行水平。二是在“线”上提升。对排涝河道两岸排水口汇水情况溯源排查,对42座排水闸门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远程控制,闸门启闭时间由过去1小时缩短至2-3分钟,大幅提升排水效率。三是在“面”上提升。在市城区易涝低洼路段、排涝河道、地下空间等重点部位新建200余处感知设备和监控终端,安装智能化井盖100个,将雨量、水位、积水深度等数据和视频监控信息接入平台,整合接入大数据、城管、公安等视频监控,形成跨部门、跨业务信息感知网络,实现汛情实时掌握。

三、坚持“虚、实、用”相结合,构建数字孪生“一套模型”。一是构建虚拟场景。利用无人机、无人船航测,建立厘米级数字高程模型,结合倾斜摄影等技术,叠加监测感知网络数据,建立城区地理空间模型和虚拟数字孪生场景。二是整合实时数据。整合17万条管道、15万个节点、75个排水口、6304个汇水区数据,划分40万个计算单元,建成洪涝专业模型。三是做实“四预”应用。定制省气象台网格化精准降雨预报信息,模型根据降雨预报对洪涝过程进行前瞻性预演,智能生成预警信息和调度预案,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闭环应用,准确率达到85%以上。去年,提前2天推演城区6月28日强降雨过程,根据模型提示,提前在积水点布设设备和队伍,城区河道精准提闸排水,成功应对暴雨过程,城市防汛实现了由“拼脑力”被动应对向“拼算力”主动防御的深刻转变。

四、坚持“人、机、制”共发力,构建自动巡航“一个平台”。一是搭建无人机巡航平台。利用“5G+AI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立无人机巡航平台,对城区内涝、河道行洪、灾害损失等情况进行全覆盖巡查,自动生成报告,推送有关负责人。二是组织人员开展巡查。根据无人机推送点位信息,防汛责任人及时到现场进行复核,解决了常规巡查模式单一、工作量大、问题发现不及时等弊端,提升了防汛精准性。三是建立问题整改闭环机制。城防办以督办单、提醒函、整改告知书等形式,将无人机巡查信息和现场核实问题实时转办有关单位,督促抓好整改,形成问题发现、转办、整改、跟踪问效闭环管理机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