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源学习、自学能力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探源法)

作者:丹华道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曾一度被再三强调,而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近年来强调得比较多,工具性与此相对应的变得此消彼长。然而,我们认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首,其工具性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更应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以培养全能贯通的跨界人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表现在:其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其二,语文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工具学科。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呢?笔者认为,还得首推探源阅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为了求得内心疑问的答案,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对于所查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并且不断深入探究与思考,无论查阅与探究的结果如何,仅此过程本身,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且更进一步培养了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形成一种自学能力、乐于投身创造革新,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体制、观念、认知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目前发展的瓶颈在于:缺乏原创驱动与原创产品。换句话说,我们缺少完全依赖自身创新意识、独立开发研制新科技并成功转化为新产业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唯有打破既有教育观念与体制管理,才能真正诞生。——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索学习、整合知识、促进思考,那么这种在人工智能时代形成的自学能力,才能诞生新一轮的原创者与科技推动者。而这样的人才培养,可以始于语文学科,始于借助网络进行探源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源学习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学习的切入点,一个自学的起点,一种新的学习范式。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在《光明日报》上撰文《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他认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就大学而言,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再回归到自学的将来”。因此,一个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有些人又天生的自学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开发和引导。

刘校长谈到,一个人无学历而有悟性,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反之,有学历甚至高学位而没有悟性者,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方能够显现出来,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

那么,怎么开启悟性呢?古人曰:“学必悟,悟必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

说得明了一点,那就是:将自学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他们会以指数级的成长拥抱人工智能、拥抱未来社会。

反观如今的教育,中小学时期为了应试,各种思维的限制,各种标准答案的盛行,各种刷题、内卷与灌输,学生已经没有任何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学习兴趣消磨殆尽,等到大学后已经没有丝毫学习的内驱力,更别提什么终身学习了。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刘嘉认为,今后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未来会被AI替代,别再培养孩子将被淘汰的那些能力了。

刘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二是柏拉图把他老师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发扬光大,就是“以辩求真”;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爱尔兰诗人叶芝所提出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激发学生一种内驱力,让他对知识充满兴趣,让他对未来的各种发展充满兴趣,他会自然而然地前行。用老师、家长推动他前进的方式是不行的。

他认为,考试也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基于学业的知识考试;第二种是基于能力的考试;第三种是基于学业的能力考试。显然,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都明显只处于第一种,而这,显然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因此,未来教育将发生范式转换。目前考试所检测的一些记忆与背诵的能力,放在人工智能时代将没有任何用处。从眼前来看,也许对中考与高考有用,但是如果尺度放大一点,放到五年、十年的场景,就是没有用的,范式转换是必然的。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是一定要回归教育本质,从知识学习到能力学习的转变。

因此,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自然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语文教育,更应发挥其工具性,让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探源,形成相应能力与思维,再迁移至其他学科,这样科技发展与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探源学习、自学能力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探源法)

关于作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探源学习、自学能力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探源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