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启:九月八日对菊预向篱边把一杯,黄菊多意已能开。不忧风雨明朝阻,懒逐时人斗折来。

作者:玉工坊谈诗

<h1 class="pgc-h-center-line">预向篱边把一杯,黄菊多意已能开。</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不忧风雨明朝阻,懒逐时人斗折来。</h1>

在历史上,没有哪位诗人死的比高启更惨烈了。明朝洪武年,高启被朱元璋处以腰斩之刑,临刑明时,朱元璋还亲临刑场监斩。据说高启被一截两半的时候,还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蘸着自己的鲜血,趴在地上一连写了三个“惨”字。他躯体一直被截成了八段,这比被五马分尸的商鞅(商鞅不是文人)还多了几块。也就是稍后的方孝儒被处以腰斩、诛灭十族,可能惨烈程度是差不多罢。朱元璋与儿子朱棣先后用这样惨绝的刑法来对待两位大文人,一下子就让他俩变得血色、狰狞起来。

说高启死得惨烈,还在于他仅仅是因文章中使用客套话不当而获罪。当初,苏州知府魏观,要在原是吴王张士诚的宫殿旧址上建造府衙,为了取得好彩头,就邀请名满天下的大诗人高启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这等喜庆好亊,自然是要美言客套一番,高启在文中就用了“龙蟠虎踞”一词,无非是形容一下府治的气势不凡,结果就被以歌颂吴王张士诚之嫌获罪。此时的张士诚被巢灭已有六七年了,天下早已是朱家的了。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而大兴文字狱,采生折割天下文人,倒是这位乞丐皇帝本能的思维逻辑。

高启死的时候仅仅三十九岁。他生于元朝,长于元末,当时就名满天下,但他并没有入仕为官。明朝建立,他自然归顺,也没有半点儿要做元朝遗民的意思。做为文人,有点儿清高、有点儿不在意仕途,看上去就有点儿不够驯服,毛病也就出在这里。

一百多年后,大政治家、大学者李东阳说:“国初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高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百余年来,亦未见卓然有过之者”。这里提到的四人就是明初的“吴中四杰”。不过这四人最终都死得很惨:杨基是被谗夺官,罚服劳役,1378年死于役所,五十三岁;徐贲因“犒师不周”,1380年被处死,四十六岁;张羽坐亊被流放,1385年在途中投江而死(野史传说是被人绑了扔进江水中溺死的),五十三岁。后来的人都说“吴中四杰”跟唐初四杰的王、卢、骆、杨命运相类,连死的结果都很相似。嗟乎,四杰之谓岂可轻舆耶。

高启:九月八日对菊预向篱边把一杯,黄菊多意已能开。不忧风雨明朝阻,懒逐时人斗折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