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义庭:从神童到巨匠》第十八章 封棋第十八章 封棋

作者:象棋缘
《李义庭:从神童到巨匠》第十八章 封棋第十八章 封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第十八章 封棋</h1>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1958年的全国赛上,李义庭曾与何顺安弈过一局“价值连城”的棋,当时何先生在形势大优的情况下,几度上演“捉放曹”,让李义庭逃脱成和.并最终大魁天下,而何却只能屈居亚军之席。而今两人重逢,谁也没想到他俩又演绎出让人感慨万千的一幕精彩戏剧来,正应了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棋赛至此,何顺安是早已没了冠军的可能性,但他与胡荣华有师生之谊,现在自己夺冠既然无望,当然就更希望胡荣华重铸辉煌了。这局棋能赢固然好,但起码要战和,拖住李义庭一分也可。此战真是紧张曲折。棋局从早上8时起,一直弈至下午1时封棋,李义庭明显占有优势。那时封棋很严格,不仅要把双方的局面封好,还要把“封人”看好,即让裁判把封棋棋手看管起来,不管是上厕所还是吃饭,都有人寸步不离地跟着,不象现在封棋,棋手可自由活动,还可回房间请人一起来拆棋。想来想去也没有良策,何顺安只得咬紧牙关硬挺着,熬一步算一步。就这样在劣势下拼至要第二次封棋前,李义庭也可能是久战兵疲,出现软手,结果被何顺安抓住,终于巧妙地构成了和棋。这损失的一分,对李义庭来说,真是致命,因为比赛还剩最后一轮了。

第25轮,也就是大结局之战,胡荣华、杨官璘、李义庭分别战胜了浙江沈志弈、安徽麦吕幸、安激张元启,但李义庭因大分少胡、杨一分而只能排在第三名,胡荣华与扬官璘的名次则出现戏剧性场面:两人积分相同,相互对赛又是和棋,于是只得并列冠军,皆大欢喜。这也是全国赛上至今唯一的一次并列冠军,成为棋史上的一段佳话。

1963年,出于与两年前同样的原因,全国大赛没能进行。这一年李义庭成家,次年就生了一个女儿,他沉浸在天伦之乐中。

1964年、1965年的全国赛,他都获得了第六名,而1966年的郑州大赛,他未能进入前六名。这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全国各种文化体育活动都遇到“封杀”,象棋运动当然不能幸免,全国锦标赛就此停办,直到1974年才得以恢复。

象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帝王将相、是牛鬼蛇神,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因此很快受到冲击,而在武汉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由李义庭一手建立起来的棋类俱乐部被砸并导致最终的散伙。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俱乐部都是由袁乜子夫妇具体管理,也可以说他们夫妇俩就以此为生。“文革”一开始,体委也布置要“扫四旧”,想来想去,有人就把眼光放在了棋类俱乐部身上了,一个叫郑大定的业校田径教练率先建议把俱乐部砸了。

俱乐部终于被砸,袁乜子不明真相,一直以为是李义庭为图政治表现而带人来干的,为此他对李义庭心怀怨恨,因为“李义庭砸了他的饭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袁乜子逢人就说李义庭的“坏话”。袁乜子没了固定收入,只得去给别人守传呼电话,而他的老伴则去打小工,生活当然是每况愈下了。

有一次,在下班的路上,李义庭碰到袁乜子的老伴,她当时就给他难堪,说:“李义庭,我家里还有一根日光灯管,你去不去收了来?” 李义庭受了这么大的冤枉,有许多知道真相的人就劝他去找袁乜子解释一下,但他回答:“这种事情没办法解释。”

“文革”之后的一年,湖北省棋赛在宜昌举行,大会一如既往地由李义庭负责,他就请袁乜子出任裁判长。比赛临近结束时,曾与李义庭一道参加过全国赛的宜昌棋手杖云芳要请一些老朋友到家里吃饭,以尽地主之谊。请客的这一天,李义庭、袁乜子、郑大定(也是赛会的工作人员之一)等人都应邀到场了,只是李义庭因其他事务,很早就离开杖家。开怀畅饮之间,不免忆旧,要谈到一些往事,那郑大定一高兴,就把如何砸棋类俱乐部的前前后后都结说出来了。他这一说不要紧,袁乜子却再也坐不住了,他在吃惊之余,更为自己这么多年来对李义庭的误解和伤害而感到难为情。

赛会结束后,在从宜昌回武汉的客船上,袁乜子找到李义庭,真诚地向他道歉,并内疚地说:“我不该错怪你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以为是你砸了我的饭碗。

李义庭笑了:“我知道,连你老婆也错怪过我。”

袁乜子感慨地说:“我这次太感谢你了,如果不是你请我来当裁判长,这个疙瘩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1969年,李义庭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他开始了下放生活,到了位于古城荆州的湖北省“五七干校”劳动。这里集中的全是省直机关的干部。在干校里要做农活,主要是插秧割谷之类,劳动强度很大,对于李义庭这样的文弱棋手来说,就更有深刻的感受了。李义庭最感到难受的是插秧,一天下来,真正是腰酸背痈,浑身全方位地受不了。

李义庭在干校一呆就是三年多,直到1972年才回到武汉,在这期间,他再没有摸过棋,这一方面是他对当时的发展形势不抱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于校的环境不允许他接触棋。

久遭禁锢的全国棋坛,在1972年底终于得到了一些复苏,在这年的国庆节,全国都放映了一部庆祝建国23周年的纪录片,片中有一个情节给全国的棋艺工作者带来了福音: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游园活动中,有著名象棋国手傅光明与臧如意正在进行的挂大棋盘表演。这明确地向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象棋活动可以解冻了。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的象棋活动开始陆续恢复。

武汉棋坛也不甘寂寞,迅速地动作起来。1973年元旦,以李义庭与陈金盛在武昌工人文化宫进行公开表演为标志,武汉的棋艺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中断了八年之久的全国象棋锦标赛终于在1974年于成都市恢复举行,但此时的李义庭,由于健康等原因,已经决定告别全国棋坛,不再与天下英雄一争高下了。从此,李义庭这个一代棋坛巨匠,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提携青少年棋手、组织操办棋艺活动这些方面了。

在湖北省、武汉市,因得到过李义庭的帮助、教诲、培养而最终成长为著名棋手的人很多,用“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来形容他后来的棋艺活动特色,应该是最为恰如其分的了。

从五七干校回来后,李义庭又分到了武汉市体委。当时合并运作了很多年的省、市体委又开始搞“分家”,新的市体委刚刚成立。分家的时候,省体委有优先挑人的权利,但李义庭却没能留在省体委,原因是当时的主任认为象棋不需要搞专业队,只业余弄弄就行了,所以不愿接受李义庭。

刚成立时的市体委条件很差,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只得临时在六合路上的市委招待所里租了几间房子办公。从干校回来的李义庭则分配到了远离机关的合作路灯光球场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简易的露天篮球场,工作人员七八个人,主要从事群众体育活动,当然,搞得最多的,就是组织篮球赛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