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阿昌族:春灯春戏迎新春

作者:云南网
「原创」阿昌族:春灯春戏迎新春

春灯戏表演

「原创」阿昌族:春灯春戏迎新春

九保古镇迎新春舞狮大赛

曹先强 文/图

中国西南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地区,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却创造了一种民俗与民间戏曲结合的玩春灯迎新春习俗。这种独特的传统年俗文化活动,在阿昌族聚居地滇西梁河县、腾冲市、芒市等地普遍盛行。阿昌族玩春灯活动在春节期间举行,以祭祀阿昌族传说中保佑家财兴旺、五谷丰登的灯神为中心,以民间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传统文化浓厚,民族特色浓郁,节庆气氛浓烈。因为受到族群分布环境及周边文化的影响,阿昌族玩春灯活动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特点,丰富多元,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具有多样性。

玩春灯

阿昌族春灯习俗,阿昌语叫“蹬列”,当地习惯叫玩灯、玩春灯,有三种风格迥异的春灯。从表现形式分,有“狮子灯”“火马灯”和“麒麟灯”;从文化功能分有“神灯”“了愿灯”“太平灯”。有的又冠以地名,如勐科春灯(属于火马灯),曼巷春灯(属于麒麟灯),芒展春灯(与其他12堂春灯属于狮子灯)。据统计,阿昌族聚居地区传承有14堂灯,每堂灯即一个春灯队。在阿昌族聚居的主要村寨,都有春灯队。每个春灯队,队员人数少则30人,多的约50人,目前参加过或会玩春灯者人数约存近千人。

表演春灯的队员来自各村,由品行端正、心灵嘴巧、聪明能干的阿昌族老中青男子组成。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组织管理春灯队。中年人经验丰富体力充沛,担负重要角色,吟诵贺词,打锣敲鼓做伴奏或管理道具。年轻人则参与学习,在实践中传习各种春灯行当。各个阿昌族村庄,人们十冬腊月练灯,正月春节上灯,初二灯场上众灯,逐户玩钻家灯,出灯外乡,正月十六收灯,回堂扫堂送灯。整个玩灯活动伴随过年,玩灯舞狮,走村串寨,深受欢迎。

阿昌族春灯表演,有不同的行当、分工和术语。有灯根,有灯神,有灯魂。春灯文化的传承者叫灯头,或叫灯首、火头。舞耍狮子者,叫狮子头。参加表演的传承人,叫玩灯人。发送邀请函,叫送灯帖。出寨表演,叫出灯。归寨表演,叫收灯。全村表演,叫玩众灯。分户表演,叫玩钻家灯。春灯祭秋,叫参秋(参拜秋神之意)。组织灯队,主管祭祀灯神的人家,叫灯头家。

玩灯时,按戏剧程式,有戏装、锣鼓、道具,有各种纸糊灯笼及动物偶像。人物角色有老铁子、毛兆德、毛家奶、白日捣鬼、大仙、老土、仙女、童子、寿星、茶公、茶婆、江西客、生意客、读书郎等。这些人物,按场合粉墨登场,吟唱阿昌族传统戏剧唱腔,用方言土语与阿昌族母语吟诵台词戏文,借鉴汉族古装戏、文明戏程序,传习手抄本台本,表演相关戏剧,当地称为“春灯调子”。

表演春灯开戏前,敲锣打鼓,舞狮,说贺词,然后按观众要求上演几种阿昌族民间流传的戏剧、调子、折子戏,表演武术。玩春灯习俗充满浓郁厚重的传统文化价值,春灯文化受到当地阿昌族及其他民族群众欢迎。

阿昌族玩春灯,表演春灯戏,小戏、折子戏的剧目很多,虽然这些戏曲的人物故事、情节矛盾、戏剧冲突等,结构相对简单,形式比较单一,但演出过程中边歌边舞,形成民歌小调歌舞风格,很有特色。

使春牛

阿昌族玩春灯祭灯神习俗,与春灯戏相生相伴,祭灯神扫瘟神,贺春拜年,舞狮朝贺开财门,方言土语夹杂阿昌语表演春灯戏,盛行于阿昌族民间。

春灯折子戏《使春牛》,是阿昌族传统戏剧戏曲的优秀代表作。主要人物有:老铁子、毛照德(老铁子戏称哇孙子)、毛家奶、白日捣鬼、赌钱人、笑和尚。其他角色有:牛头、虎头、蚌壳、大鹭鸶、仙鹤、大黄狗、幕后插话众人等。

由于阿昌族的戏剧戏曲,都是由男性表演,且都非科班出身,剧本多是口传与手抄,错词、穿帮等也就不免发生。这时,场边便会有专人悄声指正,而场内的人,为了顾全面子不免插科打诨。一时间,场内场外你一语来我一句,谁对谁错无关系,逗得大伙欢天喜地。可以看出,这些戏剧,还有一个特点,便是多用方言土语俚语民族母语,正语反说,诙谐有趣。比如:

云南来个打虎将,来到腾越晃。人人说我来卖当,卖当就卖当。山獐马鹿收多少,打虎人金器不离手,跟着脚迹就要走。桃花满地开,仙山猛虎下山来。锣鼓叮当响,小小花猫跳出来。蚊虫虼蚤随你吃,老牛老马请顺开。

春灯戏《使春牛》许多对白台词里,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农耕生活内容。下面这段台词就是农耕文明的农业生产经验总结与社会实践的深刻体会,精辟生动,口语化,朗朗上口,在民间乡村传承广泛,在众灯、钻家灯场合,乡村群众欢迎,许多人要指定演出这出折子戏。《使春牛》是玩灯时表演的代表剧目,台词精彩风趣,富有生活智慧,民俗特点突出:

好块平洋地,勤牛要走,懒牛要耕。勤牛不走,懒牛不耕,五谷那里生?勤牛细脚,懒马多鬃。买牛要买柞角牯,相老婆不及相外母。买针买鼻子,相老婆不及相舅子。牛角细细长长,必定打架牛王。角粗尾巴细,必定好力气。腰弓屁股塌,必定走得辣。粉嘴画眉眼,使塌遍山撵。莽头塌角,好使难捉,生人来捉,兜当一角。放在两脑尖山,一井水不干,青草一洼,绿水一塘,吃了胖嘟嘟呢,苍蝇都从牛脊背上滚得下来。

这段台词,是阿昌族玩灯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将丰富多彩烂熟于心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农耕文化的体验总结,融汇贯通创作到老铁子扶犁春耕的《使春牛》戏剧化表演中,充满了稻作历史农耕文明思想与社会审美经验。

访亲调

春灯调子的唱词、戏文和台本,其突出特点是借鉴汉族戏剧曲艺。流行于梁河地区湾中一带的阿昌族春灯戏《访亲调》(李渊提供),据研究分析就是中原汉族文化流传到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汉文戏剧与歌谣,被阿昌族吸收、改造、创编,移植演绎,传承而来。《访亲调》的唱词也很有趣:

正月里,去访亲,访亲访到西街(读音“该”)心。十字街前算一命,恭喜相公好婚姻。二月里,转到家,告诉爹来告诉妈,十字街前算一命,好多鲜花落我家。三月里,去求签,手捧香纸进庙前,忙把香纸烧落地,求的婚姻上上签。四月里,去请媒,媒公媒婆多走回,十回八回要你走,买匹鞍马谢媒人。五月里,去压合,八道粑粑八道果,三牲酒礼摆上桌,媒人只收两道果。六月里,去压茶,卧龙酒担到你家,上摆绫罗清水线,下摆绫罗一只花。七月里,去娶亲,细吹细打过街心,灯笼火把朝前走,花花轿子随后跟。八月里,娶进门,脚踏莲席下轿门,两位红娘帮圆成,奴家成了郎家人。九月里,去拜堂,先拜天地后拜娘,三亲六戚都拜了,转转身子拜小郎。十月里,牵进房,奴家底头不瞧郎,二人喝下交杯酒,好似仙女配才郎。

拍摄记

追溯阿昌族春灯历史,普遍认为源于民族传统多神崇拜中的灯神崇拜。随着信奉灯神,玩灯习俗产生了戏剧化表演内容。后来,玩灯表演形式固定化、程式化,内容单一,简单枯燥,便开始学习借鉴外来戏剧节目,特别是大量吸收移植汉族优秀的花灯清戏的戏剧要素与优秀节目,并根据自身能力与观众需求,加以改编改造后,为我所用,在民间迭次口传。把适合自己的节目拿来,从外来文化中汲收精华,经过“本土化”和“阿昌化”的民间改造,逐渐形成民族特色浓郁的阿昌族玩春灯年俗。

阿昌族春灯,明末清初形成,清末民初形成高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都盛行于乡村,但是,影像及图片档案很少。

2020年5月,我们曾经去梁河县档案馆查找馆藏资料照片,只发现少量图片。其中仅找到几张上世纪80年代初的照片。有一张照片是1985年春节在关璋村举办梁河县阿昌族窝罗节时,由梁河县文化馆宾元寿拍摄的弄别村春灯队狮子灯舞狮照片。

本文所用照片,是阿昌族乡村春灯戏比较早的照片。2006年1月30日正月初二,由笔者拍摄关璋村玩春灯表演《使春牛》。2012年1月24日正月初二,笔者应邀采风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芒展村和猛科村组织的春灯狮子灯、纸马灯、火马灯等春灯戏,分别在这几个村现场拍摄。2018年4月,云龙县漕涧镇志奔山祭龙求雨习俗展示场景。2019年春节,腾冲市曼巷麒麟灯表演众灯场景。2019年春节,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芒展春灯狮子灯,获得九保古镇迎新春舞狮大赛一等奖。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