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作者:墨海微波

皋城美食名遐省内外,以早点为主忒多。豆腐脑、绿豆圆、烤烧饼、袁师傅包子、臭干子、煎饺、贵妃凉皮等。做得好的,有皋城老六安味的,都在五牌里早点一条街。三里桥猪头面、羊杂面,还有郁兴达牛肉汤,也是六安特色美食。六安人走南闯北,走到哪爱的还是六安的味。

皋城虽不大,但街景奇特,走进皋城如同走进迷宫。走进皋城如同走进美食的天堂。古老的皋城东西,南北,纵横交错,街有九拐,巷有十八。街街有美食,巷巷留弥香。上千年的南北古塔(六安人叫锥子),像永不沉沦航船的桅杆,坊间传说云云,皋城是个船,水涨船高。

皋城是个风水宝地,汉武帝封刘安,“六地平安”六安王。天南地北的六安人,都有一颗丝丝入扣的乡情,永远难以释怀的乡愁。

六安人的味

六安人吃传统包子,相传有几百年。自明清开始就有人用人工发酵的老酵头和面,做成包子。开始和馒头差不多。做成圆的就叫包子。后来经过世代面点师傅改进,老六安包子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软包子又叫丑包子。丑相更好吃。南京秦淮河畔的绿柳居,富春包子以及金陵大肉包。无锡的小笼包(汤包),适合南方咸中带甜的口味,虽然卖相好,但不合六安人的味

六安人把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苦乐忧喜,愁怨嗔怒,愉悦舒畅,生死歌哭,视作人生五味。六安人“五味俱全”,仗义疏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六安早起一碗煮绿豆圆汤,再来一块刚出炉堂,内软外酥的烤烧饼,再抹上点辣酱;六安人早起一碗豆腐脑,点上几滴麻油,再来几个酥脆美味的煎饺;六安人早起一碗胡辣汤,吆喝着来4个包子,两荤两素。“好咧”!端盘的服务员随声应着。六安人就爱这个味

袁师傅包子,五牌里包子,都是老六安的软包子,他们相得益彰,略有差异,只是在馅的配料上略有所不同。袁师傅和五牌里包子铺,每天一早都排着长队。六安人就是爱吃六安的软包子。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大井拐包子

我吃了六十多年的老六安包子,有那小时候味的还是大井拐的包子。那个时候五牌里还没有小吃,小吃一条街也是市场经济以后才形成的。我小的时候,因为平时住校,到了星期六放学回家。妈妈总是会给我二角钱,星期天洗一洗澡,剃剃头。那时小孩跟着大人洗澡不要钱,我已经不是小孩子,是初中生了,店堂里人家只收我二分钱。平时上学在学校一分钱也花不掉。天长日久口袋里也积攒了些零花钱。我洗澡在大众浴池,那个时候老六安也有几家浴池,华园浴池,沧浪池浴池,淠河浴池。但是唯有大众浴池是国营的,条件好水干净些,上来有淋浴。就连热手巾把子,也比人家多两个。我虽然年纪小,人还是很讲究的。所以我始终在大众浴池洗澡。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大井拐

每一次经过和平巷和城隍庙拐角处,老六安地名叫“大井拐”有一饭店叫国营“大众饭店”都会闻到一股股刚刚出笼包子,诱人的香气。

肉包子扑鼻的香味鲜美,菜包子淡淡的清香气,交融在一起弥漫整个的巷口。买包子的人排着长队,都想吃上一口刚刚出笼的(下栈)包子。我小小的味蕾被包子的香气刺激的口水直流。

我刚刚从和平巷走来时,老邮政局对面,有家回民饭店也是排着长队,都说这家绿豆圆子是老六安最好吃的圆子。但是我丝毫没有被诱惑的想吃一碗的感觉。

我强忍着去隔壁大众浴池下池洗澡。下了池三下五除二,很快我就爬上来,穿好衣服去吃包子咯!这是我小时候第一次吃大井拐包子。我买了三个肉包子一碗胡辣汤,正好一角钱。刚刚洗过了澡,身上暖暖的。我找了一个位子坐下,先端起来闻了闻,很香!皮很薄很软。我用筷子轻轻掀起来一个小口子,里面的肉馅很多,而且非常的滑嫩,我对着口慢慢的舔吸着,然后咬上一口,再喝口糊辣汤。那满口的鲜美味儿,立刻从嘴里就进了五脏六腑。老六安味从此就留在了我的胃里,流淌在我的心里。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之后,我每个星期天洗完澡,必去吃包子。后来妈妈要我每一个星期洗了澡回去,买十斤大米回家。那时候六安人口少,粮油站也少。从大东门走进去,右手第一个巷子叫万寿寺巷,老六安第一粮油食品站就在里面。从这里向西走不多远,就到了大众浴池了。不需要经过棚场、和平巷,再到浴池。我绕过大井拐包子那诱惑人的香味,先痛痛快快的洗好澡,再去吃包子。不知什么时候大众饭店迁到了老六安鼓楼大街,红光成衣店旁。后来改名叫“淠河酒家”。原址门头就刻上“国营大京拐包子店”。因为包子店对面是京剧团大戏院,刻字的人不知是有意或无意刻成“大京拐”。实际是京剧团对面,有一口古井,泉眼多,井水冬暖夏凉。和平巷,城隍庙巷四周围的人,吃用水都在这里。故名“大井拐”。老六安的软包子有着老城特色的,就数“大井拐包子”最正宗。我今年七十多岁,吃起大井拐包子,还完全是小时候的味。吃起大井拐包子,也是对淹没在历史沧海桑田的老城的记忆。

鼓楼电影院

老大井拐包子初中三年,我每个星期天洗过澡都要吃上一回。妈妈后来给我一个星期。增加到三角钱,这在当时我们家兄妹多,收入少,妈妈省吃俭用,同时在单位做家属工,挣两个钱贴补家用,已经很不易了。我是妈妈的大儿子,已经读书读到初中,其他弟妹年龄都还小,那时我们家还没有小妹和小弟。妈妈是把我这个大儿子当作读书人供奉着,同时也把我当作她唯一的帮手。当年买肉和副食品都得凭票定量供应。猪肉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全家6口人,每月只有3斤猪肉。妈妈星期天中午就开始忙着给我烧点炸酱或者咸菜烧肉,用瓶子装好,下午给带到学校。

口袋里的钱多了,我的胆子也就大一些,从前洗了澡向前走几步,去大井拐包子店吃包子,然后就折回头去万寿寺巷粮油食品站,买十斤大米,扛着就回家了。每一次都是这样。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鱼市拐

这一天吃了包子,我又多买了2个肉包子,掏出来手巾帕,把包子放到手巾帕上,小心翼翼扎好。带给我妈妈吃。我大胆地穿过大井拐巷,就到了鼓楼大街。因为星期天街上人很多,南来北往人头攒动,摩肩搭背。鼓楼大街是那个时代,老六安最繁华的街市。我顺着人流向南走去,大概200米,4根电线杆的距离,就到了鱼市拐。旁边就是老六安电影院,又叫鼓楼电影院。鱼市拐向南是黄大街,向西是西大街,向东则是东大街。老电影院在鼓楼大街的西侧,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正对着,老电影院的正门。两旁全是一家一家摆小人书的书摊。还有烤烧饼的烤红薯的。卖香烟火柴,瓜子小糖花生,卖冰糖葫芦,白糖饼等等。看书的很安静,各种叫卖声时高时低,时起彼伏。赶上散场的观众,人流熙熙攘攘,畅叫扬疾。

我找了一家人少点儿的,离门远点儿,找一个拐角一条凳子,坐了下来。二分钱随便看。我很快就被小人书里的故事吸引了,引人入胜。我们小的那时候叫看画书。书虽小里面却是大世界。听说下午还有儿童专场电影。中午买了一块烤烧饼,摊主免费提供茶水。

儿童电影我每场必看,儿童票只要5分钱。记得三年的初中老电影院,是我在老城呆的最多的地方,也是我汲取知识的天堂,精神的乐园。小人书里的故事对我后来的读书学习帮助很大。很多早些时候的电影《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羊城暗号》,《红孩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波波》等等。这些经典电影,都是这个时期就看过。记得那天下午是儿童包场《红孩子》,票已经不多了。我买到了一张票,非常高兴。就随大家一起进了场。散场已经5点多了。买米的事给忘到了九宵云外。回到家妈妈板着脸,又看我大米也没有买,很生气。我主动到她面前说明了情况,又把2个肉包子双手捧到她面前,让她吃。妈妈看了看我说:“先放那里!”我知道妈妈算不生我的气了。我抓紧吃口饭,收拾一下就到学校去了。后来我知道那2个包子,妈妈还是没舍得吃,给妹妹吃了。

三道巷

又是一个星期天,我妈妈要我拿着肉票,去三道巷称二斤猪肉。妈妈一年到头在单位里做家属工,很少出门。也不知道三道巷在哪里。我说:“妈你放心,我能找到”。拿着肉票和钱就走了。和往常一样,我先洗澡再吃包子。身上暖暖的,口里还留着余香,美滋滋的,快快活活的去电影院看画书,或逛逛街。有时间我也会沿着老街转一转。但是这个星期是没有时间看画书的,更谈不上看儿童专场电影了。妈妈交待的事一定要办好。

我找摆画书的摊主问:三道巷在哪里?我和摊主已经很熟了。他手向南轻轻一指:“从这里一直走,左手第一个向东的巷子,就是三道巷”。过了鱼市拐向南就是黄大街,向西是西大街和庆安街的交汇。它向东的第一个巷子,就是被称为六安九拐十八巷的“三道巷”。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我找到了三道巷,三道巷当时有家门面是食品公司副食品供应站。猪肉、豆腐干子都是凭票供应。我到时一看“乖乖隆冬”外面的队已经排得老长…老长。

如果我要按步就班的 排队。肯定我是买买不到的。我个头小就耍点小聪明,跑到队的前面,避开义务维持秩序人的眼。看见年纪大些的老奶奶,就亲切的称呼一声“奶奶”或“姥姥家”,主动找人家搭讪叙事。说:“我妈妈要我来买肉,买不到是要挨揍或者罚跪的”。老奶奶很慈悲,轻轻的对我说:“孩子你不要吭声,就在我的前面站着,到时我让你先买”。没用多久我终于买到了二斤猪肉。我若无其事,心里乐滋滋的。我向奶奶打声招呼,表示感谢。老奶奶向我表示“孩子慢慢走,路上不要贪玩”。可是我看到外面的队还是排得老长…老长,心里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赶紧提着猪肉,顺着三道巷向东一直走,经竹丝巷,五牌里就到了东外大街,也就是现在的皖西大道。早早的回到了家,向母亲大人复命了。

书院拐

学校的乡土教材,讲六安的近代历史,说六安籍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朱蕴山于1918年在六安书院拐赓飏书院创办安徽省农业第三甲种学校。1919年春正式开学。朱蕴山是民进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三农”学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不少进步人士。多次组织学生举行“反对丧权辱国,抵制日货”,“反对内战,一致对外”的游行示威。为了探求知识,了解“三农”学校的前世今生。乘着星期天我准备前往书院拐赓飏书院,探个究竟。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瞿世应:老六安的记忆

星期天我仍然是先去大井拐巷洗澡、吃包子。清早乘浴池的水干净先洗澡。我从大东门进城,经过棚场巷到南通巷口左转进大井拐巷,去浴池洗了澡,吃了包子,我还是去找鼓楼电影院小人书摊主,询问他去书院拐赓飏书院怎么走。摊主很热心,他不厌其烦告诉我两种走法。一种直走,从鼓楼街经茶叶拐、经仓房拐,过了云路街就到了书院拐。再向北就到了赓飏书院。也可以从电影院顺着庆安街走到老衙门台,右手沿云路街向东,就可到书院拐。赓飏书院原为明清建筑,建于清朝乾隆8年,后来咸丰年间兵焚毁废,同治元年在鼓楼北街重建。

在我小小的年纪的时候,就目睹革命的先驱者,创办“三农”学校的实地实景,倾听了“三农”学校师生们的革命事迹。是我小的时候对六安老城的又一个记忆。

这座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古城,现今在六安人的记忆中,只有它的经脉和大井拐包子。随着六安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随着六安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对老六安城厚重历史文化的品味,汇集到美食文化中,汇集到对老城“九拐十八巷”割不断、理还乱的丝丝情结。每一种早点美食的背后,都有着娓娓动听的故事。外地人来六安吃早点,吃大井拐包子,吃得津津乐道。老城人吃大井拐包子,吃的是对老城的回忆。虽然大井拐和“九拐十八巷”在建设中消逝了,但大井拐包子依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现今在六安遍地开花。我对大井拐包子的味道终生不忘,对老城“九拐十八巷”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