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通鉴(17)纵横家的时代读通鉴(17)纵横家的时代

作者:刘安伦读书

形势:慎靓王继承周显王之位共6年,这6年时间战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惠王把魏国忽忽得差不多了,燕国被纵横家把控,齐国联楚计划进行得关不顺利,孟尝赴楚无果,秦国拿下巴蜀,一步步蚕食韩魏,已具备向东的综合实力。

纵横家成为一支新的势力,用各种方式分化王权,谁弱就支持谁?

史书写博弈,都藏在文字后面,王权和纵横家代表的社会精英从来就是博弈关系,王权强的时候,士族没有安全感的,一个不小心就掉了脑袋,这一刻活着,下一刻就成了阶下囚,士族需要生存的空间,就会不停的斗争,文字是士族斗争的工具之一。士这个阶层强势的时候,王权会显得软弱,有的就成了他们的提线木偶。

1、一看就不是个东西

慎靓王〔名姬定,谥法:敏以敬曰慎;柔德安众曰靓。〕

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

卫国将自己贬号称君。

(显王23年,卫国自贬号为侯;因其地介于秦、魏之间,国日以削弱,这一年再次贬自己号曰君。相当于孟尝君等一个级别。)

二年(壬寅,公元前319年)

秦国进攻韩国,占取鄢。

魏惠王薨,儿子襄王立。在位36年。

孟子入魏国见新王而出,对身边的人说:“看上去不像个国君,走近他没有任何气度让人觉得敬畏。突然就问:‘天下靠什么能安定下来?’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根本在于天下一统。’他问:‘怎么样才能让天下归于一统?’我回答他说:‘不嗜杀行仁义的君王能一统天下。’他问:‘谁会给他呢?’我对答说:‘天下没有不给与。王知田里苗么?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枯槁。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起。其如是,孰能抵御?’”

解读:孟子在对牛谈琴,儒家的很多大思想,在战国时期并不被很多人理解,因为其责任太大,大到让人害怕。

儒家的改革是从魏国开始的,魏文侯以孔子弟子卜子夏为师,在魏国行仁政,魏国大治并没有靠杀人立威,与动不动杀人的其他王权不一样,反而是加强了对底层士这个阶层的尊重,相当于用制度保证了这些人生命安全,人才纷纷来魏国发展,建功立业,魏国一跃就成第一强国。这段历史魏文侯的这个重孙子基本就全给忘了,不仅丢了祖上的功业,也成了别人的提线木偶,孟子想教化这种人,如同朽木雕花。

魏国这个阶段已经大势已去,魏襄王新上任做国王,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新王上任则杀人立威,齐威王是把阿大夫给煮了的,秦惠王将商鞅给车裂了的。魏襄王也想杀人,却又不知道该杀谁!

问孟子怎么天下安定是想听什么呢?其实是:“我如何立威?”

孟子一听就知道这个小子想要杀人立威了,学秦惠王、齐威王那种上位一来就杀个大的,孟子当然不能支持他,明知他想要那个答案,孟子却不愿意给他打鸡血,只能告诉他不能靠杀,你不具备这种让人畏惧的气势,不如行些仁义吧,可能活得更长一些。在战国那种脑残当政的条件下,为什么纵横家的鸡血市场远大于儒家的仁义?因为儒家人不想助恶,有善必举,有恶必救。

孟子在那个黑暗时代,独自一人想要改变世道,他和前辈孔子、子思等人一样,面对的脑残太多,其内心多么无奈与寂寞!

2、五国攻秦失败

三年(癸卯,公元前318年)

楚、赵、魏、韩、燕共同伐秦,进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击,五国的军队皆被击败逃走。

宋国开始称王。

四年(甲辰,公元前317年)

秦国击败韩国军队于修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鱼叟〉、申差于浊泽。诸侯振恐。

3、苏秦遇刺身亡、张仪成为主角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宠,私下安排刺客对付苏秦,将其刺杀。

张仪劝说魏襄王:"魏国地方不足千里,战士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险,要防守楚、韩、齐、赵等四国之境,守亭、屏障的人不过十万,魏国天生就是四争之地,大国的战场。诸侯那些参与合纵的,相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互相坚守。如今亲兄弟同父母,只要有争钱财就互相杀伤,而大王还想要借着苏秦留下的那个战略应付各国的反复不定,是明摆着成不了的合纵自保?大王不向秦国称臣,秦国的大军攻取河外,占据卷衍、酸枣,劫持卫国,再攻取阳晋,则赵国不能向南,赵国不能向南同样魏国也不能向北,以后与赵国就没有路相通了,从道绝则大王的魏国想要解危不可得。所以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

魏王被一吓,背弃合纵的约定,而并且请张仪出面回秦国促成这件事。

张仪归秦,恢复秦国相位。

鲁景公薨,子平公旅立。

4、秦国平定巴蜀

五年(乙巳,公元前316年)

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向秦国请求支援。秦惠王计划伐蜀,因为蜀道险狭难至,而韩国可能要来报复,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求伐蜀。

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

秦惠王说:"请讲其战略理由。"

张仪说:"和魏国结盟,外交于楚国,此时秦兵出三川,攻新城、宜阳,据九鼎,获天下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这是王业。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如今三川、周室,天下的朝市,而王不争,顾争于戎翟,距离王业越来越远。"

司马错说:"不对。臣听说想要富国的人必须广其地,想要强兵的人务必富其民,想要称王的务必博其德,三资全具备而王业随之而成。今天秦国地小民贫,所以臣愿先从事于易。蜀国,西僻之国而戎翟担任其王,现有桀、纣那样祸乱;以我们秦国现在军事力量进攻他们,譬如用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臣服。拔一国而天下不认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们秦国一举而名利实至,现在有禁暴止乱之名。假如攻韩国,劫天子,天下恶名,而未必是利;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险潜伏于其中。臣为什么危险?周朝,天下的宗室。齐,韩之与国。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因为这个再向齐、赵要助力,再求救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大王怎么能阻止。这是我说的危险。不如伐蜀好。"

秦惠王听从司马错计划,起兵伐蜀:十月取巴蜀。贬蜀王,更其号为侯;而命陈庄相蜀。蜀既属秦国,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厚,轻视诸侯。

(巴蜀这个地方,不是帝王之根基,却是帝王的资财,从秦国开始就成为其后中国战略家重视的地方。纵横家近利,缺少战略眼光,苏秦、张仪身上很明显了。)

5、夺权制乱

苏秦既死,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继承了哥哥的这套开始游说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联婚,想要得燕国政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姬哙问苏代齐国的情况:"齐王称霸了吗?"

苏代说:"不能。"

燕哙王问:"何故?"

苏代说:"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

鹿毛寿对燕王说: "天下人之所以说尧圣贤,是因为其能让天下。如今大王把国让给子之,是大王与尧同名。"

燕王将国政全交给子之,子之权力大增。

有人说:"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了政权,天下认为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如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的人,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

燕王借机收印绶,三百石以上的官员有什么政事都去问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燕哙王年老,不再过问政事,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解读:韩国要分权,底下人说不行,燕国呢专任子之,又差点灭国。纵横家不是标准的政治家,他们眼里看到全是短期利益,张仪认为取韩国比取巴蜀重要,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仪是纵横家,他们就是靠利益以动人心,就像今天的成功学的大师一样,都是说得漂亮,干起来洋相的那类型的人。

苏秦、苏代等更加明显了,表面上在开启民智,实际是带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