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Angular移除不必要的$watch之性能优化

Angular移除不必要的$watch之性能优化

双向绑定是Angular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不再是DOM驱动,而是以Model为核心,在View中写上声明式标签。然后,Angular就会在后台默默的同步View的变化到Model,并将Model的变化更新到View。

双向绑定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它需要在后台保持一只“眼睛”,随时观察所有绑定值的改变,这就是Angular 1.x中“性能杀手”的“脏检查机制”($digest)。可以推论:如果有太多“眼睛”,就会产生性能问题。在讨论优化Angular的性能之前,笔者希望先讲解下Angular的双向绑定和watchers函数。

为了能够实现双向绑定,Angular使用了$watch API来监控$scope上的Model的改变。Angular应用在编译模板的时候,会收集模板上的声明式标签 —— 指令或绑定表达式,并链接(link)它们。这个过程中,指令或绑定表达式会注册自己的监控函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watchers函数。

下面以我们常见的Angular表达式(<code>{{}}</code>)为例。

HTML:

JavaScript:

这是一个自增长计数器的例子,在上面的代码我们用了Angular表达式(<code>{{}}</code>)。表达式为了能在Model的值改变的时候你能及时更新View,它会在其所在的$scope(本例中为DemoController)中注册上面提到的watchers函数,监控count属性的变化,以便及时更新View。

上例中在每次点击button的时候,count计数器将会加1,然后count的变化会通过Angular的$digest过程同步到View之上。在这里它是一个单向的更新,从Model到View的更新。如果处理一个带有ngModel指令的input交互控件,则在View上的每次输入都会被及时更新到Model之上,这里则是反向的更新,从View到Model的更新。

Model数据能被更新到View是因为在背后默默工作的$digest循环(“脏检查机制”)被触发了。它会执行当前scope以及其所有子scope上注册的watchers函数,检测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了就执行相应的处理函数,直到Model稳定了。如果这个过程中发生过变化,浏览器就会重新渲染受到影响的DOM来体现Model的变化。

在Angular表达式(<code>{{}}</code>)背后的源码如下:

Angular会在compile阶段收集View模板上的所有Directive。Angular表达式会被解析成一种特殊的指令:<code>addTextInterpolateDirective</code>。到了link阶段,就会利用scope.$watch的API注册我们在上面提到的watchers函数:它的求值函数为$interpolate对绑定表达式进行编译的结果,监听函数则是用新的表达式计算值去修改DOM Node的nodeValue。可见,在View中的Angular表达式,也会成为Angular在$digest循环中watchers的一员。

在上面代码中,还有一部分是为了给调试器用的。它会在Angular表达式所属的DOM节点加上名为‘ng-binding’的调试类。类似的调试类还有‘ng-scope’,‘ng-isolate-scope’等。在Angular 1.3中我们可以使用compileProvider服务来关闭这些调试信息。

不仅Angular的表达式会使用$scope.$watch API添加watchers,Angular内置的大部分指令也一样,下面再举几个常用的Angular指令。

ngBind:它和Angular表达式很类似,都是绑定特定表达式的值到DOM的内容,并保持与scope的同步。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一个HTML节点并以attribute属性的方式标记。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Angular表达式就是ngBind的特定语法糖。当然,还是有一点区别的,详情参见“使用技巧”一章的“防止Angular表达式闪烁”。

这里也能清晰的看见$scope.$watch的注册代码:监控器函数为ngBind attribute的值,处理函数则是用表达式计算的结果去更新DOM的文本内容。

ngShow/ngHide: 它们是根据表达式的计算结果来控制显示/隐藏DOM节点的指令。

这里同样用到了$scope.$watch,到这里你应该明白$watch的工作原理了吧。

再回到上面所提的性能问题。

如果有太多watcher函数,那么在每次$digest循环时,肯定会慢下来,这就是Angular“脏检查机制”的性能瓶颈。在社区中有个经验值,如果超过2000个watcher,就可能感觉到明显的卡顿,特别在IE8这种老旧浏览器上。有什么好的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最明显的方案是:减少$watch,尽量移除不必要的$watch。

要想提高Angular页面的性能,那么在开发的时候,就应该尽量减少显式使用$scope.$watch函数,Angular中的很多内置指令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的业务需求。特别是如果能复用ng内置的UI事件指令(ngChange、ngClick…),那么就不要添加额外的$watch。

对于不再使用的$watch,最好尽早将其释放,$scope.$watch函数的返回值就是用于释放这个watcher的函数,如下面的单次绑定实现(one-time):

在开发中,经常会遇见很多有静态数据构成的页面,如静态的商品、订单等的显示,他们在绑定了数据之后,在当前页面中Model不再会被改变。试想我们需要显示一个培训会议Sessions的预约的展示页面,常规的Angular方案应该是用ng-repeat来产生这个列表:

用Angular来实现这个需求,很简单。但假设这是一个大型的预约,一天会有300个Sessions。那么这里会产生多少个$watch?这里每个Session有5个绑定,额外的ng-repeat一个。这将会产生1501个$watch。这有什么问题?每次用户“like”一个Session,Angular将会去检查name、room等5个属性是不是被改变了。

问题在于,除了例外的“like”外,所有数据都是静态数据,这是不是有点浪费资源?我们知道数据Model是没有被改变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让Angular要去检查是否改变呢?

因此,这里的$watch是没必要的,它的存在反而会影响$digest的性能,但这个$watch在第一次却是必要的,它在初始化时用静态信息填充了我们的DOM结构。对于这类情况,如果能换为单次(one-time)绑定应该是最佳的方案。

Angular中的单次(one-time)绑定是在1.3后引入的。在官方文档描述如下:

1.3中为Angular表达式(<code>{{}}</code>)引入了新语法,以“::”作为前缀的表达式为one-time绑定。对于上面的例子可以改为:

为了让示例能够工作,需要引入bindonce库,并依赖pasvaz.bindonce module。

并把Angular表达式改成bo-text指令。该指令将会绑定到Model,直到更新DOM,然后自动释放watcher。这样,显示功能仍然工作,但不再使用不必要的$watch。在这里每个Session只有一个$watch绑定,用301个绑定替代了1501个绑定。

恰当的使用bingonce或者1.3的one-time绑定能为应用one程序减少大量不必要$watch绑定,从而提高应用性能。

此刻,我猜你一定正是心中默默嘀咕着:Angular“脏检查机制”一定很慢,一个“肮脏”的家伙。但这是错误的。它其实很快,Angular团队为此专门做了很多优化。相反,在大多数场景下,Angular这种特殊的watcher机制,反而比很多基于JavaScript模板引擎(underscore、Handlebars等)更快。因为Angular并不需要通过大范围的DOM操作来更新View,它的每次更新区域更小,DOM操作更少。而DOM操作的代价远远高过JavaScript运算,在有些浏览器中,修改DOM的速度甚至会比纯粹的JavaScript运算慢很多倍!

而且,在现实场景中,我们的大多数页面都不会超出2000个watcher,因为过多的信息对使用者是非常不友好的,好的设计师都懂得限制单页信息的展示量。但是如果超过了2000个watcher,那么你就得仔细思考如何去优化它了,应该优先选择从用户体验方面改进,实在不行就用上面提到的技巧来优化你的应用程序。

最后,随着Angular 2.0框架对“脏检查机制”的改进,运行性能将会得到显著地提高,特别是针对Mobile开发的ionic这类框架,将直接受益。

本文转自破狼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whitewolf/p/angular-remove-unnecessary-watch-to-improve-performance.html,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