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日媒反思,为什么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都以中国为目标?选择“想继续研究”的答案是中国以“科学技术强国”为目标的中国,朦胧的“科学技术立国”日本

作者:实战数字化

日媒反思,日本的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都去哪里了?

“又是日本人的壮举”!

10月,真锅淑郎先生(90岁)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也许有很多人会这么想。但是现在知道这个表达不正确了。

日媒反思,为什么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都以中国为目标?选择“想继续研究”的答案是中国以“科学技术强国”为目标的中国,朦胧的“科学技术立国”日本

据日媒连日报道,日本出身的真锅淑郎先生因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特别痴迷,离开日本选择去美国研究,并取得美国国籍,是“日裔美国人”。

实际上在真锅获奖的一个月前,媒体就有报道诺贝尔化学奖候补的日本科学家到中国的消息,并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作为“光触媒”研究的第一人而为人熟知的东京理科大学原校长藤岛昭先生(79岁),目前就职于中国的上海理工大学。“光触媒”是利用光的能量促进化学反应的东西,作为环境净化和除去病毒也能有效利用的技术而受到关注。另外,上海还有另一位期待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御子柴克彦先生(76岁)是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的教授。脑神经科学家御子柴被认为是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候补。

选择中国作为活动场所的两人无疑是日本引以为豪的研究专家。甚至感慨“不,不只是这两个人吧”。很多并不广为人知,其他科学家前往中国进行研究。为什么日本的科学家要去中国。

2年前,我们向将研究所转移到深圳大学的混凝土工程等专家上田多门教授(67岁)提出了疑问。

日媒反思,为什么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都以中国为目标?选择“想继续研究”的答案是中国以“科学技术强国”为目标的中国,朦胧的“科学技术立国”日本

身为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的上田先生,内定为有着超过100年历史的土木学会的下任会长。他同时也是日本土木界的泰斗。

但是,在作为会长候选人时,在学会上的讨论中,也有部分人担心上田先生将研究所转移到中国。尽管如此,还是被推选为下一任会长候选人。上田这样说明“作为土木学会来说,亚洲中作为领导人的大国,也就是说必须要和中国、印度更加亲密,这是基本的立场”。

话说回来,上田教授为什么决定把研究所移到中国去呢?理由是“北海道大学65岁退休年龄逼近的契机”这样简单地回答,上田先生还想继续研究。

但是日本没有退休后也能继续研究的环境。“正好当时,深圳大学邀请我,所以我就决定了。虽然泰国的高等大学也向我打招呼了,但是深圳大学的研究环境很好,所以是心目中理想的地方”。现在,上田先生的身边摆放着日本大学无法具备的规模的实验装置和在日本买不到的高额装置。

据说周围的研究人员的质量高也是很大的理由之一。

正如上田教授所说,中国大学的优秀设备和优秀人才足以吸引日本等海外科学家。支撑着这个充实的研究环境的是不断上升的中国的研究开发费用。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直辖的研究机构的总结,中国的研究开发费从2000年开始的20年间扩大到了约13倍,是主要国家中增长最快的。2019年日元约为53兆日元(人民币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0.8%。虽然美国63兆日元(人民币3.55万亿元)一直保持着首位的宝座,但确实很接近。我国提出要加强科学技术力量,今后这种势头还会继续下去吧。

日媒反思,为什么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都以中国为目标?选择“想继续研究”的答案是中国以“科学技术强国”为目标的中国,朦胧的“科学技术立国”日本

与此相对,日本的研究开发费基本持平,2019年约19兆日元(人民币1万亿元),仅占中国的三分之一。而且令人在意的是,作为研究人员之一的博士课程升学率的减少也没有得到重视。在中国或者欧美,博士课程在籍者的工资是从所属研究机构支付的,但是日本现在还必须向大学支付学费,这早就被视为问题。相比较得出的就是这20年间地位相对下降、逐渐模糊的“科学技术立国”的姿态。

但是,围绕像上田教授等人那样的科学家移籍到中国一事,批评性的论调也很引人注目。有相关人士这样反驳。“就土木领域而言,并不是对日本不利。已经被中国超越的方面很多,和中国一起努力的话,能将日本没有的技术再应用到日本的情况比较大。”。

在土木领域,早在20年前,上田教授就感觉到中国大学的设备要比日本优秀,研究正在进行中。当然,在与安全保障相关的新技术开发等研究领域信息管理也很重要。技术和信息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在中国等先进的技术等作为参考而致力于技术革新?

上田教授还指出,移居海外的科学家和日本的大学进行国际共同研究,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在各国研究实力的指标“论文引用数”中,日本的排名有所下降,但是与海外建立网络也有助于提高世界评价。

日媒反思: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立国”。对于“促进人才培养,形成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大学”这一目标,应该没有异议吧。在资金方面强化研究基本盘的“大学基金”政策目前似乎备受瞩目,日本的大学是否能被认为是优秀科学家和世界富有魅力的研究场所,今后的具体对策将被质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