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之七年

作者:用户点蜡烛上网

滕侯卒而不名

《春秋》载:滕侯卒。

《左传》注,君主去世,向盟国发去讣告,盟国则记下君主与新君之名,以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并以此安定盟国的民心。滕国与鲁国不是盟国,所以鲁国收到滕国的讣告,鲁国的档案没有记录滕君和新君之名。

春秋战争别议

《春秋》载:秋,公伐邾。

春秋时期的战争,似乎分为两类:国人用征战的手段使野人屈服,从而接受国人的教化和治理。中华民族一开始就是用这种以武达文的方法实现快速融合的。

诸侯之间的战争则不以武力征服为目的,而是作为一种调节国际关系的手段。诸侯国中有违背国际道义或损害他国正当权益的,则会受到正义的讨伐,还受害国与国际社会一个公道。这种战争,似乎要受到西周制定的国际法的约束。隐公七年的“公伐邾”应该就是这种性质。隐公五年,邾国和郑国攻打宋国,而宋国是鲁国的盟国,邾国是鲁国的属国,属国怎么可以擅自攻打盟国呢,所以鲁隐公要教训一下小邾国。

凡伯遭遇报复

隐公七年,凡伯受周桓王之命去鲁国聘问,回朝复命时在楚丘被戎人拦截,俘去北戎,原因是有一年戎人到东周朝见天子,还蛮有人情味地给各位公卿送去礼币,可是凡伯收了礼币却没有礼遇北戎使者,这口气戎人像毒蛇记仇一样记住了。

这则史料大概可以说明,东周时期,春秋列国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有意无意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浸染,接受了周文化的教化,民族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泄伯祸言五父

隐公七年,藐视郑国,拒绝郑国讲和的陈国忽然派五父到郑国讲和并结盟。歃血为盟时,五父心不焉。泄伯说:“五父一定不免于祸,因为他面对两国结盟这样的大事居然心神恍惚。”随后,郑国的良佐又到陈国回盟,竟看出陈国将要发生内乱。这大概就是五父心神不宁的根原吧。果真如此,不免于祸的,又何止五父?

陈郑两国联姻

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桓王那里作人质,陈桓公是周桓王的上卿,大概是看中了公子忽,所以请求将女儿嫁给他,郑庄公同意了这门亲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