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找一粒谷物,保持一面懷舊

作者:光明日報
找一粒谷物,保持一面懷舊

作者提供了一顆比牛哥白榮榮高的老稻種子(附圖)

找一粒谷物,保持一面懷舊

收獲的喜悅挂在女孩的臉上 這張照片是由作者提供的

看守

"有牛哥",大名楊正喜,仍是貴州省黎平縣梁東鎮苗嶺人,土生土長的彜族人。"有牛哥"是村民對他的昵稱。

村裡的一場大火燒毀了房子,"我看着大房子大聲倒塌",這是六年前牛哥的記憶。從那以後,他一直住在牛棚裡。

上中學的時候,趕上農民忙着,有牛哥放假也想參加農耕,要學會插拔、打糧食,"跟着牛屁股還是很累的"。當時,他,連砍柴、草捆都不會,楊的父親說:"你看你喜歡幹活,怎麼能得到食物呢?"然後好好讀。"在父親特殊激勵的催促下,他讀到了貴州農學院,成為第一個走出陽東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工作,擔任縣林業局副局長、鎮長、鎮委書記。

閱讀有助于他增加知識,基層工作為他積累經驗。曾經對農業不利,沒想到自己一直在搞農業,後來又搞"谷地種子"。

歎息消失懷舊——第一顆心

彜族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貴州農業傳統中儲存最完好的民族之一。楊東村海拔400~1200米,相差800米,不同海拔的水稻品種不同,水稻品種繁多。傣族人對老水稻有着特殊的依戀,幾十年來并不少見。"比如我媽媽,還是喜歡吃一種叫'白蓉蓉'的大米,是以直到現在,它每年都在生長。有一位牛哥說。

在人與大米的深厚感情中,2011年的一件事件給牛哥敲響了警鐘。當時,李平縣洞鎮鎮長有牛哥在村裡參觀,在村民家裡喝了一種酒,味道極佳,他印象深刻。第二年,他再次前往村裡讨論葡萄酒的發展,卻被告知它沒有釀造。原來,那種酒是高稭稈小麻紅米釀造的,這是一種特殊的大米品種,産量不高,但酒比其他大米好。原來隻有那個村子的老人,随着老人的死,村裡沒人願意種。"我很抱歉,如果我去年這樣做了,我就能保留它。多年後,有牛哥說還是長長歎息。

從村子裡回來後,想想他們村裡以前的100多種左背種子,包括各種莊稼,但現在越來越少,有一頭牛哥很傷心。回顧他十多年的農業工作,看到該國許多最好的物種逐年消失,他決定做點什麼。

經過慎重考慮,有一位牛哥辭去了洞穴鎮黨委書記的職務,調到科技部做科技專人,從事傳統糧食品種的采集和養護。每次去村子裡聽到老人說"很多品種不種",他早年後悔沒做這些事情。

救世主的艱難集合 - 練習

自2012年以來,他一聽到誰說哪裡有稻種子,他就沖向哪裡。"我去村裡學習。有牛哥到村裡找老幹部,找老稻種比較了解老人,問哪一個也有這些老種子,老水稻種子。漸漸地,他熟悉了村莊,村莊也熟悉了他。

在收集老糧品種時,最常提到的牛是"高稭稈芒果"。這種米飯承載着他童年的記憶:"我小時候,我吃米飯,媽媽每天給我捏一個飯團。這一切都是關于這個儀表,讓他活着。是以當他聽說孟豔滿嶺有人的米飯可能是這種米飯時,他急忙趕了過來。當他到達那裡時,家人剛剛離開了這種米粒,他非常興奮,以至于他得到了寶藏。

有一位牛哥也講了一個關于"皮脂紫米"的故事。2014年清明節前一天,當地村民楊秀川把最後一批紫米從山上拿下來,準備全部是大米,來年不會再種了——這意味着另一種糧食品種将徹底消失。還有牛哥趕緊買下剩下的大米的消息,一共不到70斤。就這樣,紫米的種子被"拯救"下來。

他說,在1982年的一項農業調查中,水稻被認為已經滅絕,"誰想讓他在家裡擁有它?"應該是他們的家人留下來。後來,在牛哥建立的合作社中,有865名村民用原來的方式種植這種紫米,"紫米"幸存下來,有一頭牛哥相當高興。這紫米種子之後,我們都覺得好吃,都向他要了種子,他也送出了很多種子。"這種紫米在國内已經存在了至少二三十年,"他說。

保護老糧種,拯救瀕危物種,讓它們傳播良好,是牛群穿越村莊、耕種田地的最大願望和意義。

留鄉扶富——回歸

還有牛哥不僅自己采集、保護糧食種類,他還在思考:比如家鄉陽東這樣偏遠的山村,人們如何才能有穩定的收入,如何才能保護生态。

陽東村是一個比較大的村莊,人口5000多人,總面積37500畝,耕地6000畝,林地3萬畝,是東南冷杉鄉的重要代表。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工作。2016年,有一個堅定的決定:回到家鄉陽東村扶貧,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帶領更多的村民脫貧緻富。

他指出,陽東村50歲以上的人還在養牛,每家每戶都有牛棚。于是他牽頭成立了"貴州有牛複古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動員村民參與。合作社将所有土地用于發展有機農業。他把自己收集的古代水稻種子交給村民種植,"他們在保護種子的同時增加了收入"。村民采用最傳統的養牛業形式,不施肥,不打農藥。在春季播種季節,成千上萬頭牛一起工作的景象就像一幅畫,擺放在陽東山的頭上。牛、稻、魚、鴨共生的循環生态農業模式,恢複了被破壞的生态環境,振興了家鄉的景觀。"我們海洞的生态是無價的,"他笑着說。

這種"潛藏在人心裡"的做法已經開始結出碩果。楊東村1000多戶家庭全部加入合作社,每戶負責種植多個品種,每個品種多戶,所有村民都成了育種者。如今,為了保護傳統老品種和生産"壽農戶有牛米",規模較小。

有牛哥用腳走過立平大大小小的村莊,收集了60多種水稻品種。老稻種種都種在農田裡種植,沐浴在陽光和雨水中,逐漸長得高,并不斷成熟,是拯救物種也是為了幫助人們,不僅保護了物種的延續,而且保持了懷舊、傳承的文化。

(作者:王曉梅陳方璇 彭春菊,貴州人類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陳方軒,彭春菊,碩士生,貴州國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