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鳴:新零售的未來 | 幹貨

10月14日,在2017雲栖大會的“阿裡巴巴新零售峰會”,曾鳴分享了他對未來新零售發展趨勢的思考:

曾鳴:新零售的未來 | 幹貨

談新零售,需要了解新零售的四個背景

首先,去年馬總提出“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新零售僅是其中之一。

如果單獨思考新零售,很可能會走偏,因為零售隻是商業的一個環節,而網際網路給廣告、零售、物流等行業帶去沖擊及變革後,下一步影響最大的領域将是營銷和品牌,乃至整個供應鍊。

是以,隻有把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等放在一起看,才能了解新零售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

其次,新零售本質是新技術驅動,資料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生産資料,算法成了未來最重要的流水線,這是最根本的生産力變化。新零售的本質離不開資料、算法、人工智能這些最前沿的技術。

然後,過去一年,線上線下一體化談得很多,但真正值得探索的是線上線下基于什麼樣的理念,用什麼樣的方法實作一體化。

最後,由于中産階級的崛起,經濟的發展,我們處在了消費更新的曆史程序中,而消費更新讓新零售的嘗試和創新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機會。消費更新帶來的新的增量,會讓創新容易得多。

我認為,在這四個大背景下了解新零售,可以看到它其實是對工業時代傳統的、垂直的、封閉的、串聯的、線性的供應鍊結構做一次徹底的打散和重組,會形成未來網狀的社會化合作的全新方式。

“智能商業”将是企業未來的生存方式

當下,全世界最有價值的7家公司,全都是智能商業的企業。

曾鳴:新零售的未來 | 幹貨

未來将是智能商業的時代,而商業智能化會建立在兩個非常核心的機制之上。一個叫網絡協同,即傳統的線性結構在被重組成開放的網狀協同。另一個是資料智能,即通過算法對海量資料進行處理,完成機器決策。比如,淘寶實作了千人千面的呈現,它不太可能基于人工,而是完全基于智能機器的推薦。

我認為,智能商業将是企業未來全新的生存方式,網絡協同和資料智能是新商業文明DNA的雙螺旋。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都必須具備這樣的DNA才能發展起來。

是以新零售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完成網絡化和智能化,這個過程有先有後,有的可能要三年,有的可能要五年,甚至更長。任何在新零售領域創新的企業,都必須有這樣的基因。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範式的大變革,是一場商業升維的競争,大家拼的是未來的這張大圖。

現在發生的一切都僅僅是開始,符合未來的趨勢比現階段取得局部性勝利重要得多。

新零售的五個未來

具體講一下,我所看到的新零售的未來,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以企業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将走向以消費者為中心,未來一切都将以客戶為中心,客戶驅動。工業時代,C2B、客戶中心隻是一個口号,現在已經是大家正在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智能會成為營運的基本原則。未來,不再有所謂的剛需,需求是動态的,會在互動的過程中被持續的挖掘,持續的滿足,持續的湧現。

第三,互動會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所有新零售的創新,其實都應該是在提高實時互動的可能性、豐富度和效率。因為互動的加強,其實就是協同網絡不斷擴張的過程,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是以,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全管道,線上線下一體化,同時,社群建設會是未來最最重要的營銷和品牌的載體。這一點,在過去兩年網紅經濟的創新中我們已看得非常清楚。

同時,更重要的是供應鍊重構,支援按需訂購,支援多品種、小批量、快速反應,網絡協同的最終目标是實作以前從來沒有實作過的共赢,也就是個性化、快速、低成本和豐富度。

第四,動态的優化會是資料智能不斷更新的過程,即基于算法的自動高速疊代,而不再是人腦的低效學習。這一點在AlphaGO過去一年多的高速演變中也能看到。

第五,誰先實作DNA雙螺旋,誰先實作新商業的升維,誰就能讓後來者、競争對手難以追趕,因為資料智能的、持續的自我優化是一個加速度優化的過程。

曾鳴:新零售的未來 | 幹貨

我們怎麼辦?

我們怎麼辦?我們有四個努力方向。

第一,盡可能往客戶驅動轉移,越貼近使用者越好。

第二,所有業務環節盡可能線上,不是廣告線上,不是在天貓上開旗艦店,是最核心的業務流程線上,而且不需要人為幹預,就是我講的機器決策。未來,資料不是為了支援人的決策,資料就是決策,機器自動完成。

隻有達到這樣一個自動化決策過程,才能形成活資料閉環,才能讓所謂的人工智能在快速回報的閉環中自我學習,自我加強。

第三,實作活資料閉環,我沒有用大資料,而是另創一個概念,就是想強調真正有價值的資料不在于量大,而在于業務流程線上上形成真實的資料沉澱,時時的處理和回報,這樣活資料才是有價值的資料。

第四,實作機器決策,這是我今天講的最核心的内容,關于活資料、智能商業完整的描述可以在曾鳴書院或湖畔大學的APP裡檢視。

Vision(視野)決定未來

講一個心得,我和馬總配合這麼多年,我發現,馬總提出一個新概念時,他的思考次元往往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

新零售提出以前,我們計劃開一個戰略研讨會,馬總讓我準備一下,我說好啊,我把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做一個思考。馬總就糾正說,今年要讨論的是未來三十年會發生什麼。

其實,重要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概念指引的方向。

即使在阿裡巴巴内部,我們對于新概念的了解、執行、落地,往往都需要在三年甚至五年的實踐後才能找到感覺。雲計算、菜鳥,都是如此。

是以,不能簡單的從幾次講演,網上的資料,來試圖了解馬雲講的新零售到底是什麼,他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講的都是從某一個角度對未來大圖的思考。

這是怎樣一種思考呢?以看得見未來的自動駕駛為例,當自動駕駛的汽車開始在路上跑得時候,工作生活、城市規劃,甚至零售方式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在大變化的未來指引下,今天能看到的小小的雛形,小小的萌芽是什麼,找到那個萌芽,比階段性的所謂某一些效率的突破要重要的多。是以,如果你的模式不夠新,你今天再熱鬧也是過渡期的喧嚣。

新零售肯定是一個風口,但風口往往跟長期價值沒有直接關系,跟風甚至容易跌得很慘。現在我們看到的都是短的風口,承載力非常有限,我們要真正去感受、去創造的是新零售真正起飛的那一天,你如何成為中間的一個玩家?

這20年,我的感受是Vision決定未來。

想要一般的成功,可以跟風,想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時代劇變的時候想要成功,必須有真正的Vision,因為戰略是建立在Vision之上的,而它是對未來前瞻性的判斷。

馬雲不斷地看三十年也許隻能看清楚十年,而因為看清楚了十年,也許就能在三年的發展過程中比别人更快地調整,更快地适應真正的變化。

Vision本身并不神秘,隻要堅持多看多想,比大部分人走得遠一點,誰都沒有對未來的水晶球,自我突破和快速學習的能力同樣重要,創業不管多艱苦,擡頭看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來源:阿裡味兒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JmLOR_XAYhkpEm5z-UEdg">原文連結</a>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