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K12,再好的願景遇到商業都會慢慢失去真正的目标

K12,再好的願景遇到商業都會慢慢失去真正的目标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csdn.net/opengl_es">轉載請保留此句:太陽火神的美麗人生 -  本部落格專注于 靈活開發及移動和物聯裝置研究:iOS、Android、Html5、Arduino、pcDuino,否則,出自本部落格的文章拒絕轉載或再轉載,謝謝合作。</a>

    K12,全稱 kindergarten through 12 grade。主要被美國、加拿大等北美國家 采用,是指從幼稚園(Kindergarten,通常 5-6 歲)到十二年級(grade12, 通常 17-18 歲),這兩個年級是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免費教育頭 尾的兩個年級,此外也可用作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通稱。對照中國來說基本就是國小到高中階段。

佛說,有了布施之像,那麼就失去了布施之本。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傳道、授業、解惑。

然後,。。。。。。

前段時間,遇到一位數學系的老師,攀談一下午,除了對現狀的各種xxx之外,倒是明白一個道理,對某一學科的不同了解程度,決定了其所能傳授出的效果。這就是K12商業模式所依托的,資源不均等現實與資源共享願景之間予盾所産生的推動力。

然後,K12所依托的網際網路,僅僅用這種通道來消除資源差異,确實有遠水不解近渴之閑,更有哄擡資源價值之意。

那麼,K12是否可以吸取優勢資源,轉化成能固化在網際網路之上進行傳播的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無論是遊戲、視訊、音頻、圖檔、文字、虛拟現實等等,這些技術足夠了。

那麼問題在哪裡,為何K12依然要受制于緊缺的資源,而不是使緊缺資源變得不緊缺呢?

這就要從教育本身來考慮。

記得高中時,實體老師三年内,隻在重複和證明他說的一句話:沒有什麼大題,沒有什麼難題,都是小題、小知道點粘合起來的,不信,咱們看看這道超難的附加題。。。。。。三五個拆分之後,确實是小題,而這些小題同學們都會做,接着總結給大家一句話:小題粘接成大題的技巧要注意。不要見大題就怕,戰略上要渺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看到大題,先拆分,拆成小題後,要認真地做好,最後再組合起來。

确實如此,就連國小一年級的算術都是這樣,10以内每一個數的拆分組合能脫口而出,那麼20以内就容易了,20以内每個數的拆分組合能脫口而出,那麼100以内,甚至再往上,就都是一些規則的熟悉了。而借十法、湊十法等等,這些常用的方法,也需要反複練習才能熟能生巧,由思維層面固化到潛意識層面。隻有潛意識層面掌握的東西,才會不需要思考,下意識的就能回報出來。

這個反複重複的過程,很枯燥,我們都深有體會。

如果植物大戰僵屍遊戲中出現的僵屍等級,需要使用兩種或多種武器的等級合起來才能打掉,那麼是否這個過程會更有趣呢,為了打僵屍這個目标所做的事情,潛在地達到了反複練習算術的目的了。這個還用天天提醒嗎?興趣驅使孩子自已就去打僵屍,一舉兩得,高興了,算術天天在鞏固。

其實,總結起來就兩點:

一是了解:知識本身并不難,隻是為了從古至今的運輸友善,需要濃縮成原漿,再運過來。而現代人,能充分解讀原漿的不多,緻使這方面資源變得緊缺。

二是記憶:機械記憶,也是以重複和反複為基本方法;那麼讓記憶融入在重複的有趣的其它事情當中,以其它事情的吸引來達到重複,并每一次都同時重複了需要加深記憶的内容。用嫁接法命名可能也不錯,借它物的營養來培育自已的苗。

預告:就“20以内加減法口訣”向邱老請教心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