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作者: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蜀漢後主劉禅以昏庸無能、窩囊無恥著稱,而受其性格影響,他的兒子們也大都碌碌無為,毫無節氣可言。不過,有一人卻是例外,在國家覆亡之際不肯苟且偷生,最終自殺殉國,行為堪稱無比壯烈。此人,便是劉禅第五子劉谌。劉谌之是以自殺,起因還要從蜀漢滅亡說起。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鄧艾

​景元四年(263年)秋,曹魏權臣司馬昭命大将鐘會、鄧艾率軍分路伐蜀。結果當鐘會與蜀漢大将軍姜維對峙于劍閣,勞而無功并準備撤軍之際,鄧艾卻率兵偷渡陰平,越過七百餘裡無人煙的險域,襲占江油、綿竹,斬殺負責抵禦的蜀軍大将諸葛瞻(諸葛亮之子),随即率領數千魏軍進逼成都。

此時,成都城内兵多糧足、城高池深,按照常人的設想,後主劉禅理應選擇堅守禦敵。況且,此時姜維已率軍火速入援,如能在成都淪陷前趕到,擊敗鄧艾、扭轉局勢也并非沒有可能。然而這種設想僅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不具有可操作性,原因無非有三點:成都城内的兵馬皆系老弱病殘,軍心渙散,戰鬥力極差;名将凋零,無人能夠主持大局;蜀中百姓仇恨劉備父子已久,不願意做戰争的“炮灰”。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谯周

​正因為如此,以光祿大夫谯周為首的益州士人集團,開始在城中散布投降的言論,聲稱圍城魏軍皆是萬裡挑一的精兵,鄧艾又是不世出的名将,蜀軍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性。如果趁着魏軍進行大規模攻城前投降,那麼成都百姓還能保全性命、财産,若執意守城的話,那麼等到城破之日,便會遭遇玉石俱焚的下場。這種言論一出,成都城内民心、軍心浮動,到處是一片惶惶不可終日的景象。

面對甚嚣塵上的投降論調,此時有大臣提出建議,請求劉禅率衆逃往南中,依靠當地的蠻族對抗魏軍,以圖将來光複蜀中;如果不行,則向東投奔吳國,依托盟友來對抗死敵(“漢主使群臣會議,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與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鬥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見《資治通鑒·卷七十八》)。劉禅此時已是方寸大亂,便将谯周召來,向他詢問這兩條計策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蜀漢後主劉禅

​谯周替劉禅仔細地分析時局,稱南中蠻族趨利忘義,毫無忠誠可言,一旦曹魏用金帛、财女引誘他們,必然會對蜀漢反戈相向,若想依靠他們複國,無異于癡人說夢;吳國雖然是盟友,但勢力遠弱于曹魏,一旦蜀地失守,那麼不久後也會被消滅。如此一來,投降吳國已是受辱之舉,若吳國滅亡後再投降曹魏,則是二度受辱,倒不如直接投降曹魏為好。劉禅思慮再三,覺得谯周說的很有道理,于是決定放棄抵抗、選擇投降。

就在劉禅準備向鄧艾投降并獻上玉玺時,皇五子北地王劉谌卻趕來勸阻,聲稱城中兵馬甚多,而且姜維已經全速趕來救援,若與魏軍拼死一戰,未嘗不會擊退敵兵。如果不能取勝的話,那麼按照“漢賊不兩立”的國策,他們君臣、父子理應自殺殉國,唯此才不會辱沒昭烈帝(劉備)一世英名。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劉谌最終自殺殉國

​然而劉谌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詞并沒有說動劉禅,後者以“諸王不得幹政”為由,命人将兒子轟出去,然後派張飛之子張紹等人為使者,攜帶降表、玉玺向鄧艾投降(“後主将從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玺绶。”見《三國志·卷三十三》注引《漢晉春秋》)。

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劉禅率太子、諸王及群臣60餘人出城投降,同時又派人曉谕姜維,命他向魏将鐘會投降。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正式滅亡。就在劉禅率衆投降的當天,劉谌跑到昭烈廟中痛哭拜祭一番,随後先将妻、子殺死,然後自殺,以示他們一家誓死不降的決心(“是日,北地王谌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見《三國志·卷三十三》)。

劉禅最有血性的兒子,蜀漢滅亡時自殺殉國,千百年來備受世人稱頌

成都武侯祠中的劉谌塑像

​跟貪生怕死、毫無氣節可言的劉禅相比,誓死不降的劉谌真可謂有血性、有骨氣,即使在兄弟輩當中,也再找不出第二個人。正因如此,劉谌自殺殉國後,蜀中百姓因為欽佩他的氣節,便将其雕像放入昭烈廟中,與劉備、諸葛亮一起祭祀,千百年來一直如此。時至今日,在成都武侯祠劉備殿中依然留有劉谌木刻雕像,以紀念其自殺殉國、甯死不降的高尚情操。

史料來源:《三國志》、《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