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在我國的陝西,人們喜歡把關中平原稱為“白菜心”,因為關中在今天的中國地圖上處在幾何中心的位置。國人雖然一直都習慣将陝甘甯等地劃為西北,但是關中的老百姓顯然對此不太同意。

其實,傳統中國對區域的劃分并不以現代地圖為準,而是以古代中國的核心區域——近代所稱的“漢地十八省”為準。

“漢地十八省”即去掉關東和新、藏、蒙、青四省後的地區,這時候陝甘甯自然是西北,而地理上的中心則是湖北省。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湖北地處長江中遊,西連巴蜀,東望江南,北上襄陽就是中原,南下渡江直達湖廣。自秦漢時期大一統中國初步形成開始,湖北才是中國真正的“白菜心”,其省會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是中國水陸交通的核心。

但奇怪的是,中國幾千年曆史上,從來沒人在武漢建都。

曆史上王朝在南方建都的例子不少,如季漢定都成都,東晉和南朝、明初以及後來南明定都南京,南宋定都杭州,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繞開了湖北。可武漢畢竟是中國的核心城市之一,不僅有漢江、長江發達的水運,還有江漢平原的農業支撐,為何這裡不能作為中國首都呢?

跟長安、洛陽、北京相比,武漢到底差在哪裡?未來的武漢,是否有定都或者作為陪都的可能?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一、自古以來,“武”和“漢”要分開讀

其實,“武漢”是個新行政區劃,明代以來,武漢所在的“漢江-長江”交彙處,有武昌、漢口、漢陽三個城市,統稱“武漢三鎮”。

古代“武”和“漢”要分開來讀,兩邊隔着一條長江,互相之間關系不大。

三鎮中的武昌,曆史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武昌古代曾叫鄂州、江夏、沙羨、郢州,一直是湖北範圍内的軍事重鎮。明朝之後,武昌就成為了湖北省會,一直延續至今。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而漢口和漢陽長期是一個地方,屬于漢陽縣,明朝中期漢水改道,才把漢陽、漢口分開。

清朝中期,漢水連接配接南北貿易,漢口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經濟十分發達,被譽為“天下四聚”之一。清末開關後,漢口成為租界,和漢陽分開,搖身一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内陸口岸。在20世紀初,民國直接将漢口作為第一個直轄市。

漢陽有城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東漢年間,隋炀帝時期這裡被改名為漢陽,是長江上重要的軍鎮,曾下轄兩縣。但後來漢陽的風頭被漢口搶走,明清後成為武漢三鎮裡最小的部分。

一直到民國時期,武漢三鎮還是各玩各的,武昌雖然一度是民國的心髒城市,但是仍未建都過。建國之後,共和國将三鎮統一規劃,這才出現了橫跨長江的武漢市。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二、一個被曆史淹沒的名字:雲夢澤

雖然武漢是新誕生的城市,但是武昌和漢口、漢陽的曆史也很悠久,這裡既然能作為“湖廣會城”,是中南地區的名城,那為什麼沒有朝代或者政權建都呢?

這裡就要牽扯到古代的建都哲學。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社會,核心就是“耕”和“戰”二字,帝國是一手抓農業生産,一手抓練兵打仗。

在定都方面,“耕”和“戰”也一樣重要。古代帝都是王朝的心髒,首先要富庶,能養活貴族、百姓以及大量駐軍。其次要易守難攻,否則國外的侵略、國内的叛變将随時威脅首都。

可惜在這兩方面裡,古代的武漢,甚至整個湖北都不及格。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先說“耕”方面,作為農業社會,中國的核心經濟區一直是大平原,華北平原、關中平原、江南地區是主要農業區,這也是為什麼王朝會選擇在長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等地建都。就算是在四川,也有小小的成都平原的糧食供養成都。但是湖北,很長時間裡并沒有這個條件。

肯定有人出來反駁:湖北那麼大一片江漢平原難道養不活首都?江漢平原和關中平原一樣大,氣候也适合耕種,古人看不到嗎?

其實古人還真的看不到,因為在遙遠的古代,整個江漢平原都是一片大湖,古稱“雲夢澤”。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這片大澤,是先秦時期楚國防禦侵略的屏障,也是楚王狩獵的地方。“雲夢大澤”東起大别山,西到鄂西山區,北到大洪山,南接長江,東西長度超過500公裡,南北超過300公裡,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公裡。

雲夢澤在上古是一片大湖,夏商時期水面下降,形成幾百裡的湖泊、沼澤、丘陵相間的地貌,這裡森林密布,雲霧遮天,生存條件十分惡劣。

上古的雲夢澤到處是鳄魚,有專門捕獵鳄魚為生的部落名為“鄂”,他們建立了鄂國,今天湖北的簡稱就由此而來。

而雲夢澤從先秦開始縮小,一直到兩晉南北朝還有數個大湖,到唐宋時期才徹底幹涸。北宋時期雲夢澤消失,宋朝政府才在這裡設縣開墾荒地,當時的江漢平原外号“百裡荒”,到處是野生動物,還時不時有大洪水,宋朝的開發工作進行得很艱難。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是以一直到元朝,湖北都沒有糧食産地來供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在明清時期,江漢平原的發展也很慢,因為這裡地形低窪,水患嚴重,漢江直到明朝中期才有确定的入江口,之前長江、漢江交彙處是一片大澤,無法生存。

水患問題則一直困擾着長江中部地區,直到清末還有淹沒半個湖北的水災。

這一問題一直到20世紀還沒徹底解決,建國後有“54大洪水”、“98大洪水”,這些災害連現代國家都很難應付,是以古代的湖北不僅不富庶,還是個險惡的去處。

直到三峽大壩修完,武漢才從洪澇裡解救出來。

三、“九省通衢”也叫“四戰之地”

說完了“耕”,再來看看“戰”,在這方面,武漢也不如傳統古都。

古代的戰争不像今天的戰争,有飛行器來越過地面的山河阻礙。古代戰争完全靠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地形越險惡,軍隊通過的成本越高。在中國古代,首都必須“襟山帶河”,有大山之險,大河之利,才能易守難攻。

漢初的謀士張良就總結:(都城)“要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以制諸侯。”這是最完美的都城樣闆。

古代最重要的首都長安、洛陽在地形上都有山河作為屏障,其中長安的地形優勢冠絕天下。長安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央,南邊是連綿秦嶺,北邊是黃土高原的邊界北山。兩道山脈像兩堵城牆一樣保護着關中,古代要翻過這樣的山脈需要傾國之力,翻越秦嶺就耗死了蜀漢政權。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而關中周圍東有函谷關,西有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這四個要塞阻塞了外界前往關中的道路,外面的軍隊要進長安,隻能武力叩關。

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和秦多次在函谷關交戰,秦軍每次都能以逸待勞,擊敗聯軍;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最後國力都耗費在翻越秦嶺上,曹魏隻要阻塞主要道口就能讓武侯無功而返。

與此同時,洛陽的地理條件稍遜于長安,但是在古都裡也數一數二。

從地形圖上很容易發現,洛陽是個被山河包裹的盆地,學名“伊洛盆地”。伊洛盆地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嵩山、邙山,西有中條山、崤山、熊耳山,洛陽處在中間。

是以,洛陽東有虎牢關、汜水關、西有函谷關、南有太谷關、廣成關、北有平津、鹽津關,幾乎是個“小關中”,軍事上也是易守難攻。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看完長安、洛陽的地形,武漢三鎮在軍事方面就完全不夠看了。

自古以來,每逢戰亂,中國有三個南北戰争的主要通道,東邊是徐州,中部是湖北荊州,西部是漢中。在這三個通道中,湖北地區因為有長江、漢江等水系交通而發展最快,把徐州和漢中遠遠甩開,但在軍事上的條件,武漢卻最差。

武漢作為中國地形的中心,四方勢力南征和北伐都要過湖北,這種“四戰之地”,容易招緻“十面圍攻”。

武漢三鎮背靠江漢平原,整個形狀如一個喇叭,從西往東收縮,武漢則是個喇叭口,地理位置上像個邊關。江漢平原東部、西部都是長江,無險可守,群雄割據時代,長江上的武漢很容易受到南方的夾擊,四川和江南的水軍可能沿江開來。江漢南部門戶洞開,南方湘粵的勢力也可能經過洞庭湖往北而上。

而在江漢平原北部,大别山、桐柏山、荊山把湖北和中原隔絕,隻有荊州、襄陽一線地形較窄,是通往中原的咽喉。

一旦南北交戰,江漢地區北邊隻有襄陽、荊州一線扼守着和中原的通道,荊襄告破,整個江漢地區無險可守。當年,嶽飛就是從襄陽打到中原;在南宋末期,宋軍在襄陽死磕蒙古十幾年,最後襄陽陷落,南宋沒幾年就滅亡了。

是以,和武漢相比,荊州、襄陽的軍事意義更重要,地理位置也更好,尤其是荊州,在古代曾被認為是湖北唯一适合建都的地方。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四、20世紀武漢再成前線,陪都武漢是否可期?

在進入明清時期後,長江水運發達,武漢三鎮的發展堪比揚州、杭州等傳統都會。到了清末,英國人看中了漢口作為開放口岸,中國内陸的貨物都從漢口交易,武漢已經能和上海平起平坐,馳名海内外。

清末京漢鐵路修成後,武漢作為中國中部的交通樞紐,清朝更是派了重兵鎮守,此時的武漢三鎮才完成了由“軍鎮”向“城市”的轉變。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和清政府手下的北洋軍開戰,武漢地區無險可守的問題再次暴露,這裡成為了前線。

孫中山先生因為武漢的地理位置,曾非常堅定地想在武漢建都,畢竟這裡是中國的地理核心,又有發達的交通。但是後來接任的蔣委員長是個打仗的人,他不會把國家的首都放在武漢這樣的“四戰之地”,是以選擇了虎踞龍盤的南京。

抗戰時期,上海、南京率先被破,日本和中國在武漢爆發大會戰,在整個江漢平原上,雙方出動上百萬人大戰近半年,傷亡幾十萬人。此戰結束後,日本陸軍元氣大傷,被迫停止了對中國内陸的進一步進攻,國民政府則搬到了更加易守難攻的山城重慶,一旦日軍發難,将退入四川成都。

九省通衢,武漢為何自古不曾建都?不僅不好守,古代住人都是問題

建國之後,武漢迎來了真正的發展。

作為中國地理中心的城市,武漢除了長江水運,還有京廣、京九、漢丹、武大等鐵路彙聚,是中國十大鐵路樞紐城市之一。作為“九省通衢”,便利的交通讓武漢不可忽視,武漢的人口僅次于鄭州,是中部第二大城市,但是武漢的經濟條件要好于鄭州。

改革開放後,武漢是東西部交流的心髒城市,經濟飛躍式發展,成為中部地區的頂梁柱。

曆史上武漢并不是中國的核心城市,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選擇,武漢在現代成為國家核心城市的候選,也是中部新一線城市的代表。

但可惜的是,在能預見的未來,武漢依然不會成為中國首都或者陪都。武漢所在的湖北人口隻有5000多萬,排在中國第9到第10的位置,湖北的經濟水準排名也差不多,不僅不如中部的湖南、安徽,更遠遜于東部沿海省份,湖北本省對武漢的支撐力嚴重不足。

此外,武漢的文化影響力隻限于本省,跟中原、西北、江淮這些大文化圈核心城市無法平起平坐。和武漢相比,南京統領江淮、西安統領西北,它們可能更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的副中心。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武漢三鎮商業中心的形成與變遷》,廖立賢

2、《中國古都建設與自然的變遷——長安、洛陽的興衰》,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