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雞肋的世界羽聯總決賽,問題在哪?

作者:愛羽客羽毛球網
雞肋的世界羽聯總決賽,問題在哪?

今年的世界羽聯總決賽即将于12月的第一周在印尼打響。不過中國隊缺席,戴資穎、馬琳、廣田彩花、松本麻佑/永原和可那因為傷病等各種原因缺席巡回賽導緻未能獲得參賽資格。

本應該是年終盛宴的比賽為何會精彩程度大減,不太受選手待見呢?其實并非隻是因為今年疫情的原因,世界羽聯總決賽的争議話題由來已久。

一、賽事密集,球星吃不消

世界羽聯在2008年開始舉辦超級賽總決賽,至今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不過經常被很多媒體批評為“雞肋賽事”。

特别是碰上奧運年更是如此,比如2012年廣州總決賽,由于在倫敦奧運結束之後舉行,王儀涵、李宗偉、蔡赟/傅海峰以及南韓幾對雙打組合都選擇了退賽。再比如2016年總決賽,鮑伊、納西爾、因達農、谌龍、張楠/傅海峰、波利/馬赫斯瓦裡等等名将也選擇退賽。

加上世界羽聯的賽事本身就很密集,是以不少知名選手在參加奧運、世錦賽、湯尤杯等大賽忙碌了一年之後,狀态已是強弩之末,身體和精神的疲憊也積累到峰值,會放棄總決賽的資格, 反而是一些沒有獲得奧運會或世錦賽出場資格的年輕選手更有希望争取好成績。

二、賽制不夠完善

在2017年之前,世界羽聯規定年終總決賽積分取12站超級賽積分之和,意思就是直接把這12站比賽的積分進行相加,誰積分前八誰去參加總決賽。

2018年世界羽聯采取新賽制後,年終總決賽積分變成了所有super100及以上級别的比賽積分總和。要知道,世界羽聯巡回賽隻有12站情況下選手們尚且無法全部參加,巡回賽擴大到近40站後,選手們更是不可能全部參賽了。是以多勞多得,“刷積分”成為了獲得總決賽參賽資格的重要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總決賽席位的含金量,削弱了比賽競争的激烈程度。

雞肋的世界羽聯總決賽,問題在哪?

舉個例子:林丹、李宗偉、谌龍、安賽龍均缺席了2018年終總決賽,但印尼老将蘇吉亞托卻以總決賽積分排名第3的身份獲得了當年的總決賽參賽資格,原因是他在積分賽期間瘋狂參加了17站比賽,但是他很多比賽隻能打入第二三輪。對比當時積分排名第2的桃田賢鬥隻打了10站比賽。

再比如2019年總決賽,中國台北組合盧敬堯/楊博涵參加了31站比賽,雖然全年沒拿到一個冠軍,但依靠瘋狂刷積分,拿到了當年最後一個年終總決賽參賽資格。

雞肋的世界羽聯總決賽,問題在哪?

而且世界羽聯年終總決賽作為一項商業比賽,限制參賽名額(每個單項一個國家/地區最多隻有兩個名額),導緻部分排名靠前的選手拿不到參賽資格。采取的小組賽制,選手們一旦在小組賽連赢2場獲得出線資格之後,最後一場小組賽也很容易出現戰略性放棄。

前兩年曾有球迷建議世界羽聯修改賽制,“建議世界巡回總決賽的積分應改成與世界排名相同的計算方式,取選手一年中所參加的世界巡回賽中成績最好的10項比賽積分相加,而不是直接累加,否則總決賽會變成參加最多比賽的前八強,而不是世界巡回賽中表現最好的前八強。如果積分相同, 則以參加賽事的多少決定資格。”

筆者個人認為,這個建議是不錯的,不過如此一來選手們選擇性參賽,無法雨露均沾全球各項巡回賽事,各大贊助商的權益也勢必受到影響。

對此,你怎麼看?

本文系愛羽客羽毛球網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