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史」流人詩中的清原十八道嶺(劉興晔原創)

作者:曾經東北

[東北史]流人詩中的清原十八道嶺(《清原紀略》系列十二)

  考察高句麗北道,多次行走探索沈陽經撫順至集安古道,除經南雜木拐去新賓、桓仁至集安的高句麗南道外,清原路段極其南行,絕不會是高句北道,高句麗北道必為開原經清河河谷至集安的古道,即清代開原海龍馬撥道、明代開原東陸路、元代建州四驿宋瓦江五站、金代長白山朝貢道、遼代夫餘契丹道。

  古營州道清原段十分難行,尤以清代甯古塔流人詩文最有代表性。張缙彥在《甯古塔山水記·序》載:“嗚呼!此亦山之不幸也。予竄身萬裡,自遼沈出陰溝關,道經十八道嶺、十八道河,詢之土人,皆不能名。”此處給人的感覺是一共爬過十八座大嶺,趟過十八條大河,路途十分艱險。而另一位甯古塔流 人方孝标詩中,先後有《十八嶺》《四道嶺》,不但坐實了十八嶺,還具體點了四道嶺,給人的感覺這十八道嶺是真實而具體存在的。方孝标在《十八嶺》詩前小序中說:“峻嶺相連,盡日在深溪亂石間,俗呼為十八嶺,其實不止十八也。嶺麓皆插大河中,兩嶺相接處必有淺懶(水灣)界之,懶盡處則皆淖泥。土人譯為蝦塘,深凡數十尺,淺亦數尺。徒車皆不能度,必縛薪或為橋、或布土乃可過。意即《漢書》所謂遼東水道多泥濘也。東行之苦以此為最。”其《四道嶺》詩序中也說:“環望皆山,四嶺尤峻,相距凡十餘裡。深叢巨石,無方向可尋。中有一細徑,層折上下,殆非人境。才過十八嶺,又渡四重山,青插層霄瘦……”

「東北史」流人詩中的清原十八道嶺(劉興晔原創)

南口前鎮的十八道嶺

  既如此,清原縣這十八道嶺今何在?經查證得知:

  頭道嶺,在北三家子鎮;

  二道嶺,在清原鎮;

  三道嶺,在南山城鎮;

  四道嶺,在土口子鄉;

  十八道嶺,在南口前鎮。

  同時,還有二道河、三道河、四道河、四道堿廠等地名,這類地名果然多。

「東北史」流人詩中的清原十八道嶺(劉興晔原創)

北三家子鎮的頭道嶺

  目前看,土口子鄉四道嶺不應是方孝标詩中的四道嶺,應該另有一座四道嶺。而且,這些嶺圍繞今天的202國道,必不都在這條道上,因為此國道是經過裁灣取直、削嶺降坡甚至開鑿隧道後的情形,自然不比古時之行路難。十八道嶺,也未必實指,今天仍有十八道嶺村,但卻未必有十七道嶺、十三道嶺等等。

「東北史」流人詩中的清原十八道嶺(劉興晔原創)

清原鎮的二道嶺

  現在基本靠實了詩中所說的地名,就再看《十八嶺》前一道《張伯火羅》詩:

俯射千百盡,直下一車飛。

澗落龍潭曲,峰懸鳥道微。

山山天四合,樹樹雨重圍。

瀝瀝蠶叢路,長歌問是非。

  詩中把李太白《蜀道難》中的典故都用上了,比如“鳥道”“蠶叢”,再看其詩前小序:“張伯,華言‘大山口’也。火羅,華言‘溝’也。是地山甚高峻,車必脫輻以繩缒之而下,馬牛皆解羁縱之,擇路至山下,乃複駕轅整辔。如是者無日不然矣。”

2021年12月5日劉興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