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單兵防護裝備曾十分先進 但從元朝開始就不行了

自古以來,在兵法上就非常忌諱''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做法,為了有效的保護己方作戰力量,我國古代就十分重視單兵防護裝備的發展。從冷兵器時代開始,我國就有用''帶甲之士''來衡量國力強盛與否的說法,是以甲胄品質的好壞就成為了軍隊戰鬥力強弱的重要衡量标準之一。

中國單兵防護裝備曾十分先進 但從元朝開始就不行了

參觀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觀衆都會發現,兵馬俑均為穿戴整齊皮質鱗片甲的甲士。參觀過兵馬俑的人無一不被其嚴整的軍陣所震撼,另一方面,如此大量的甲士也展現了秦朝強盛的國力以及高超的冶金技術。可以考量的是,秦朝可以滅六國一統天下,除了帶兵将領的指揮卓越外,與其裝備的精良密不可分。在與其他六國交戰的時候,完全是單方面的碾壓——敵人的刀劍無法加身,是以為秦國士兵的戰鬥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國單兵防護裝備曾十分先進 但從元朝開始就不行了

在秦朝之後,漢朝還是基本沿用了秦朝的甲胄設計,但是因為鐵器的普及,甲胄的材質多為鐵質,即為鐵質鱗片甲,也被稱作是玄甲。另外還有少量為進階将領所使用的魚鱗甲與鎖子甲。在漢朝之後,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方文化得以交流,是以西方的铠甲樣式傳入中國,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甲胄設計。如下圖為在敦煌壁畫中所展示的李天王的樣貌。在該壁畫中不難看到,李天王所穿甲胄已經演變為了對重要髒器有所防護的明光铠。明光铠的設計思路像極了古希臘地區的對于重要髒器提供保護的甲胄設計。

中國單兵防護裝備曾十分先進 但從元朝開始就不行了

至唐朝建立之後,甲胄的樣式逐漸趨于多樣化,發展出了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等十三中用途各異的甲胄,根據用途的不同而設計裝備不同的甲胄,這也在另一方面襯托出唐朝國力的強盛。之後到宋朝時,我國的甲胄設計正式進入了頂峰時期。宋朝的經濟發達,同時也使得軍隊裝備的發展步伐加快,在護甲的設計上也更加的考究。宋朝甲胄在繼承了唐朝明光铠等甲胄設計的基礎上,對于結構進行了優化,使其防護性能更強,穿着更加友善。

中國單兵防護裝備曾十分先進 但從元朝開始就不行了

自宋朝以後,中國的甲胄便逐漸陷入了停滞,因為元代對于重甲的冷眼,明朝國力的衰微都導緻甲胄初步的沒落,直至民國時期,熱兵器時代的到來,笨重的铠甲不再适應新型的戰場環境而退出了曆史舞台,而接替它為士兵提供防護的是現代工業下誕生的多功能單兵裝具。(利刃/穿雲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