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隔14年更新,《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釋出

全世界每3秒即誕生一名癡呆患者,如何防治以阿爾茨海默症為代表的老年期癡呆亟需新的指導。2021年12月24日,由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組織編寫、于恩彥教授任主編的《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以下簡稱《指南》)正式釋出。時隔14年後再版更新的《指南》,側重疾病預防、強調全病程管理、鼓勵多學科參與,突出預防、早期幹預、居家管理與康複三大重點。

時隔14年更新,《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釋出

《中國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2021版

指南再版更新時機成熟

癡呆是指由于神經退行性變、腦血管病變、感染、外傷、惡性良性腫瘤、營養代謝障礙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獲得性的大腦綜合征,其特征是認知功能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領域(如記憶、執行功能、注意力、語言、社會認知和判斷等)受損,并可伴有人格改變、精神行為症狀等,不能歸因于正常老化。引起癡呆的疾病多、病因雜,阿爾茨海默病是其主要代表。目前,老年期(年齡超過65歲)癡呆已成為多發病和常見病,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十餘年來,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代表的老年認知障礙類疾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取得了長足進步。癡呆的預防、幹預、藥物、理念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有了很多新成果及新經驗,從診斷分類、臨床診療到預防政策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是以,《指南》的再版和更新時機已經成熟,并且甚為必要和緊迫。”指南主編、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惡性良性腫瘤醫院臨床心理科于恩彥教授介紹,“新版《指南》主要包括概述、預防與幹預、評估與診斷、治療與康複、居家與機構照護、照護者支援、推廣和實施等7個主要闆塊,内容全面;此外,新增了可控危險因素、生物标志物、倫理、安甯照護等8個方面的内容,豐富了評估、多學科協作、非藥物治療等内容。新版《指南》在強調科學性、先進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注重診斷治療的基礎上,突出預防、早期幹預、居家管理與康複三大特色,強調全病程管理的理念。”

三大特色指引疾病管理新方向

随着醫療技術的發展,一些疾病可以實作無症狀期精準診斷,使早期預防、早期識别成為可能。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肖世富教授分析道:“老年期癡呆是一組疾病,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病,大概占60%,其他還有帕金森癡呆、血管性癡呆、維生素B12缺乏性癡呆等。在疾病診斷特别是對阿爾茨海默病,已經可以做到精準診斷,診斷的标準也在不斷進步。”特别需要強調的是,盡管目前的治療還難以逆轉病情的進展,但卻可以減緩疾病進展的速度,且治療得越早效果越好,是以,積極的治療是正确的選擇。

但是,由于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在治療方面尚無有效方法可以逆轉或阻止疾病進展,是以,預防老年期癡呆的發生尤為重要。肖世富教授介紹,認知功能損害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在沒有進入癡呆前的狀态都是幹預的時機,而主觀認知功能減退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則是幹預的重點時期,要突出強調早期幹預的作用。實踐證明,生活方式的改變能夠預防癡呆并且可實施操作,如多用腦、健康飲食、戒煙限酒、控制“三高”、多運動等。對于具有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以及主觀認知功能減退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人群,需要提前進行早期幹預,延緩疾病進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陳炜教授提到,進行老年期癡呆輔助檢查,可以揭示癡呆的病因、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發現存在的伴随疾病或并治療,為癡呆的診斷提供客觀證據,有助于查出早期改變。目前,最主要的是核磁共振,可以幫助了解是否有血管性的改變、腦萎縮、腦積水、惡性良性腫瘤等占位性病變,一方面對鑒别診斷有幫助,另外也可以幫助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同時,建議有條件的應開展腦脊液生物标志物檢查,Aβ和tau的PET檢查,這對于診斷阿爾茨海默病非常重要。

此外,一旦病人進入癡呆狀态,則進入了漫長的康複期,期間雖然仍在進行必要的治療,但生活照護和康複則是主要的内容。照護的品質決定患者的生活品質,照護者的精神狀态影響着癡呆患者的生存狀态,是以,科學的、符合患者個性特點和家庭條件的照護與康複至關重要。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王華麗教授表示:“癡呆居家照護強調個體化,并無定式,必須結合每個患者和家庭的自身特點随時調整照護技巧和幹預措施。”這也意味着,臨床一線工作者,依舊需要與患者和他們的家庭合作,進行長期的疾病管理。王華麗教授說:“我們應該為照護者提出照護的目标、措施、照護内容、環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議,并為老年期癡呆終末期的安甯照護提出建議意見,還要對照護者負擔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注重給照護者賦能并盡可能提供更多支援。”

鼓勵多學科參與、強調全病程管理

目前,老年期癡呆已成為精神科、神經科和老年科的跨學科疾病,康複科、營養科、全科醫師與社群工作者也日益積極地參與到防治工作中來。老年期癡呆的治療目标包括改善或保持患者的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患者的 BPSD,減少症狀的發生,降低疾病給患者和照料者帶來的苦惱與傷害,保持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減少照料者負擔。

《指南》特别對老年期癡呆治療中的多學科協作提出了建議,《指南》指出,老年期癡呆患者經常存在與其他軀體疾病的共病, 如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對于共病軀體疾病的老年期癡呆患者,需要全面地收集病史,系統地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相關特殊檢查。于恩彥教授表示,應在此基礎上盡早明确診斷,積極開展多學科會診協作,進行共病風險評估、優化治療方案、積極防治并發症以利于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延長生存時間。同時,側重預防、強調全病程管理、鼓勵多學科參與是指南遵循的理念,旨在為精神科、神經科、老年科以及相關臨床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群工作者、患者及照料者提供參考;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記者】嚴慧芳

【作者】 嚴慧芳

健康生活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