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傅太後,也就是元帝劉奭的小老婆,繼帝劉欣的親奶奶。說起傅太後,可以說是要強一生,好勝一生,戰鬥一生。這種争強好鬥的性格,又恰逢她手中還有至高的權力,是以,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的。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早在公元前38年的時候,元帝劉奭還正值年少,跟很多二貨青年一樣,喜歡新鮮刺激的戶外活動。一天,劉奭帶了自己的兩房媳婦一起去虎園觀賞野獸表演,就在大家看得興緻勃勃之時,有一隻狗熊突然跳出圍欄,直奔劉奭而去了。

在周圍随從、貴族、嫔妃都吓得隻顧抱頭逃跑的時候,唯獨馮媛非但沒跑,還擋在了劉奭的前面,保護其免于狗熊的攻擊。後來,熊被侍衛打死了,沒有造成人員傷害,這時候,驚魂初定的劉奭問馮媛為什麼不跑?馮媛回答說:“猛獸攻擊人的時候,一般隻抓住一個人就好了,不會再去襲擊别的人了,如果熊抓住了我,那麼就不會再去傷害陛下了。”

這一番話說完,劉奭大為感動,對這個婕妤更是寵愛有加,萬分敬重。馮媛保護劉奭的全過程,讓傅太後看在眼裡,記在心頭。除了對這番“壯舉”感到震撼之外,傅太後更多的是對于馮媛的恨,恨她博得了自己丈夫更多的寵愛,認定馮媛是個心機頗重的女人。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馮媛的兒子去世之後,其子劉箕子交由馮太後撫養看護。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因為孫子患有眼疾,馮太後便不斷求神問藥,為孫子治病免災。公元前6年,劉欣派張由帶着醫生給劉箕子看病。話說這個張由患有狂躁之症,發起病來行為詭異。到了中山國之後,突然有一天,張由犯病了,自己在狂怒之下跑回了長安。

本是帶着醫生去給人看病的,但是,任務沒完成,自己卻先跑回來了,一定會被興師問罪的,是以,張由為了免于懲罰,便編造了馮太後辱罵、詛咒皇帝以及傅太後的謊言。這件事情被傅太後得知了,三十年前的舊賬立刻湧上心頭,決定新仇舊恨一起算了。

于是,傅太後下令,對馮太後以及家眷進行徹查,并動用大刑,前前後後折磨死了數十人。最後,馮太後也是以事服毒自殺。她的弟弟、妹妹等親屬,因被牽連,受刑或被處死。這場時隔三十二年的仇恨,終于讓傅太後給報了。

雖然,馮太後一衆人等被處死,但是,還是有人覺得這個案子事有蹊跷,其中,就有大司空孫寶一個。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孫寶上奏皇帝,要求重新審理此案。得知這個消息,傅太後大怒,一個大司空,還要抓我的過錯?馮氏的案子證據确鑿,毫無疑問,孫寶就是沒事找事,到處說我的壞話,皇帝應該趕緊把他抓起來。

傅太後一動怒,劉欣也不敢造次,趕緊把孫寶抓起來了。直到朝廷忠臣一起為孫寶辯護,求情,劉欣做通了傅太後的說服後,才把孫寶官複原職。至此,對于馮氏的案子也就沒人再追究了。但是,作為後人,我們可以更加客觀的分析一下。

當時的朝廷選用人才,連相貌醜陋的人都不會被錄用,何況是有着狂躁症的張由呢,定是不會被組織錄取的啊。其實說白了,什麼張由素來有病啊,不過是傅太後專門派過去陷害馮太後的說辭罷了。

說傅太後争強好勝,還展現在她與王政君的較量上。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王政君是劉奭的大老婆,是正房,按照古代的嫡庶地位,作為傅太後,本應該對姐姐王太後有所尊敬。但是,在傅太後的理論中,王政君有的,我都要有。在劉欣當了皇帝之後,傅太後先是哭着喊着給自己讨了一個定陶恭皇太後的封号,此外,還連帶着自己的兒子,兒媳婦,以及各種傅氏親戚一并都給封了個遍兒。

傅太後的父親有同母弟四人:傅子孟、傅中叔、傅子元、傅幼君。傅子孟的兒子傅喜官至大司馬,封為高武侯。傅中叔的兒子傅晏也做了大司馬,封為孔鄉侯。傅幼君的兒子傅商封為汝昌侯,奉傅太後的父親崇祖侯之後,将崇祖侯的封号改為汝昌哀侯。傅太後的同母異父弟鄭恽當時早已去世,就封鄭恽的兒子鄭業為陽信侯,追尊鄭恽為陽信節侯。

其實,這樣的冊封,在宮内已經是很不合規矩的了,按理說,傅太後應該滿足了,但是,她偏偏就是個不知足的主兒,沒過多久,傅太後就又起妖蛾子了。傅太後覺得自己的封号中有“定陶”二字,甚是不妥,說到底,自己才是當今皇帝的親奶奶,現在王政君是太皇太後,自己至少也要封個帝太太後吧。于是,又跟孫子說了訴求,孫子劉欣自然也照辦了。

隻要誰得罪了她,那必是睚眦必報

但是,沒多長時間,傅太後又不滿意做帝太太後了。在公元前3年,帝太太後傅氏又被尊為皇太太後。一個太皇太後,一個皇太太後,呵呵,真是傻傻分不清楚啊。不過,不管你的地位多麼尊貴,你的封号多進階别,也架不住活不過别人。在公元前2年,皇太太後傅氏閉上了雙眼,結束了自己戰鬥的一生,而她一生較量的對手,王政君,卻還活的十分硬朗。

不久,哀帝所拔擢的傅、丁兩家迅速被王氏鏟除。王政君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後,并以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漢平帝繼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後王政君臨朝稱制,大司馬王莽秉持朝政。傅太太後争了一輩子,到頭來也不過如此。

參考資料: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漢書·元後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