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據消息,著名史學家史景遷于2021年12月26日去世,享年85歲。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史景遷(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6日),美國當代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漢學家,以研究明清史見長。耶魯大學教授、曆史系和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史景遷與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一道被稱為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之後的美國漢學“三傑”。

史景遷以獨特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以“講故事”方式寫作,是學術暢銷書高手。自1974年以來,他完成了14部有關中國的曆史著作,包括《追尋現代中國》,《天安門:知識分子與中國革命》、《王氏之死:大曆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康熙與曹寅》、《利瑪窦的記憶宮殿》、《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等。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來源丨耶魯北京中心(ID:YaleCenterBJ)

如果你讓一個美國人來中國之前選擇讀一本關于中國曆史的書,他們很可能會給出一個一緻的答案:史景遷的書。

史景遷是誰?他的書擁有怎樣的魔力,令其在中國近現代曆史類圖書汗牛充棟的當下至今如此暢銷?他的人生又有哪些非凡的經曆,讓其成為一生緻力于中國研究的美國漢學家?

這期我們将走近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曆史學家” ——喬納森·斯賓塞(Jonathan D. Spence),中文人稱史景遷。

史景遷是誰?

「史景遷」是個中文名字,這是喬納森·斯賓塞(Jonathan D. Spence)在耶魯大學研讀曆史學博士學位期間,史學前輩房兆楹先生給他取的。寓意明顯,期望也高,祝願他學曆史就要景仰司馬遷,以其為楷模。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史景遷出生于英國倫敦的書香世家,從祖父開始家人便在不同的領域從事着法國文學、古典文學、意大利語翻譯等方面的研究。他一直對人文學科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大學時學習了英國史,劍橋的交流項目将他帶到了耶魯,遇到了芮瑪麗(Mary Clabaugh),從此他轉向了中國史。

史景遷以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聞名,與孔飛力(Philip Alden Kuhn)、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并稱為北美漢學三傑。他在耶魯大學主講的中國曆史是學生們最歡迎的課程之一,他的課堂永遠都是學生太多,多到要找不少研究所學生組成一個陣容可觀的助教班子。同時,他也因為酷似影星肖恩·康納利而被網友評為最帥的曆史學家。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除了課講得好以外,史景遷也是最擅長寫作的曆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大多能深入淺出,且文筆流暢、叙事性強。著名曆史學家許倬雲曾形容:「給史景遷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他是美國為數不多的能使專業史學著作成為暢銷書的作者之一,同時對中國曆史知識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影響深遠。

最會講故事的曆史學家

無論對于有一定基礎的曆史愛好者還是想開拓眼界的普通讀者,閱讀史景遷都是極佳的選擇。

為什麼這樣講?

相信很多人的曆史之旅都從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開始。這本聲名遠播的作品,吸引了海量讀者開始關注中國明代——事實上,黃仁宇的這本代表作,正是在出版一年後,因為史景遷在《紐約書評》上一篇褒揚性的評論,才擁有了一份「合格證」。

《萬曆十五年》更像一幕舞台劇,各藏機鋒的諸多人物粉墨登場,共同書寫時代哀歌。而成名後的黃仁宇欣然承認:「在中國曆史領域,隻有史景遷曾以這種風格寫過。」

姑且不論黃氏尚有争議的「大曆史觀」,僅從文筆品質以及針對原始材料的深入研究程度來評判,那麼真正站在山巅的大家,非史景遷莫屬。而此時離史景遷的著作離進入國内讀者視野尚早。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史景遷從自己在耶魯的博士論文《曹寅與康熙》開始,就開始嘗試獨樹一幟的研究與寫作風格。他常拒絕參加學術會議,幾乎不寫專題論文,卻高度重視文本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絕大部分著作都聚焦于個體在中國近代史動蕩洪流中的命運和掙紮。

他憑借一己之力把曆史人物的傳記推到了頂峰,不僅寫過康熙皇帝(《康熙》)、洪秀全(《太平天國》)這樣影響曆史走向的大人物,也寫過漂泊歐洲的中國人(《胡若望的疑問》)及鄉下貧苦民婦(《王氏之死》)的獨特傳記。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曹寅與康熙》

這種「微觀」的進入方式,并非從天而降,稍早一點可以追溯至陳寅恪的《柳如是别傳》,更早則暗合了他的精神偶像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脈絡。史景遷在其著作中,就是希望通過「微觀史學」的研究方式讓讀者更好地達到過去「宏觀史學」下的了解。

他像說書人一樣娓娓道來,像劇作家一樣搭建結構與懸疑,但這背後均是嚴格的考證——無數當時的中西方文獻、民間來往書信、地圖、出土器物等,不斷給想象中的宮殿壘砌結實的磚石。史景遷如同一個精巧的工匠,在紙上搭建着他的古代中國。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如果要講述17世紀的山東農村生存處境,你會怎麼寫?

通常的曆史學家,如果想給這樣一個曆史空間以結論,或許會基于地方志、官員筆記、簡述風土人情、旱澇疫情、大小官司等等,但史景遷是怎麼做的?

他從古籍的寥寥幾行字裡,抽取了一個既沒有生平、也不了解情感,充滿空白、連名字都沒有的死者王氏,然後基于其他史料開始還原「犯罪現場」。

王氏的故事很簡單:她和丈夫一貧如洗,不知為何她突然與另一個男人私奔,出走後又走投無路,最終不得不獨自回來。在返家的當晚,憤怒的丈夫把她掐死在他們的破屋内。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聊齋志異》

史景遷以山東郯城的地方志、黃六鴻的《福惠全書》、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史料基礎完成了這部作品。這使得整本書擁有妖狐、法術、刺客等「想象」,閱讀本書可能會成為你從未有過的奇妙冒險。史景遷用虛假還原出真實,給予了一個虛構的王氏以真實的感情以及選擇。事實上她圓滿完成了載體的作用,主角就是背後真實的曆史情景。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王氏之死》

史景遷甚至不下結論,他隻是從宏觀推移鏡頭至偏僻鄉間的農婦生活,探讨清初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并把蒲松齡的文學想象穿插到夢境之中,這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王氏之死》。

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先生如此評論:

通過真切摹寫出人物的品性及其處境,史景遷親切地帶領我們走進這些人的生命,讓我們仿佛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仿佛跟他們有過直接的交流。這種感覺,隻有最好的曆史作品裡才能賦予。」

除了故事好看,還有什麼價值

01 換一個方式讀曆史

在另一本作品《康熙》中,史景遷化身皇帝本人,以第一人稱的大膽叙事方法,發揮曆史想象,充分展現康熙大帝的喜怒哀樂,讓讀者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皇帝。

《康熙》在1974年出版之後,引起西方史學界關注,評論稱贊他文體自成一格,剪裁史料别具慧心,從不大張旗鼓,宣揚新的理論架構,卻在不經意處,以生動的故事叙述,展現了曆史人物與事件所能帶給我們的曆史文化思考。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康熙:重構一位中國皇帝的内心世界》

《康熙》、《王氏之死》等書,以個人傳記所拓展出去的叙事手法烘托出當時中國社會樣貌。其運筆、布局的特色,連以才華著稱的曆史學家、美學家列文森教授都稱譽他「擁有天使般的書寫能力」。

而正是這項非凡的本事,終令他在衆多西方中國史家中脫穎而出,奠定了中國史從社會角度的文化史向文化角度的社會史轉向的典範,其「文史合一」的境界絲毫無愧于「景仰司馬遷」的名字。

02 啟發不同文化要互看

史景遷《改變中國》探讨近代西方人士如何參與及推動中國的曆史變化,從早期的傳教士湯若望、南懷仁,清末的戈登、赫德,一直寫到民國時期的鮑羅廷、白求恩、陳納德、史迪威。并從西方人在華活動擴充到中西文化接觸所引發的思維刺激與調适,探讨不同文化碰撞時互相了解與誤解的困境。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 《改變中國:在中國的西方顧問》

史景遷就像福爾摩斯一樣,利用他掌握多種歐洲語言的優勢,進入中外曆史材料的迷宮之中,追索隐藏在曆史帷幕後面的蛛絲馬迹,想象中外曆史文化接觸的夾縫中,遠赴異鄉的人物是如何生活的,而其遭遇又如何存留成曆史的記憶。

《利瑪窦的記憶宮殿》,上溯到明末耶稣會士來華傳教,如何利用歐洲流行的記憶術作為敲門磚,打入中國士大夫群體。

《胡若望的疑問》,寫一個中國天主教徒胡若望匪夷所思的流落法蘭西故事。

《大汗之國》,則綜觀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國的曆史曆程,從蒙元時期的魯伯克修士、馬可波羅,一直到當代的尼克松、基辛格。

難怪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評價:

史景遷的主要貢獻是,啟發不同文化要互看,進而造成一種張力。自己看自己,比較封閉。我看你,與你看你自己是不一樣的。

史景遷:一個講中國故事的美國曆史學家

圖檔來自搜狐網 攝影:楊延遠

如今,83歲的史景遷仍然沒有離開耶魯。他一直堅持用一個個故事講述着中國的曆史側面,卻從不試圖用自己的故事推動讀者同情或者厭惡中國,而隻想激發他們繼續了解中國的興趣,探求對人類共同本性——“人文主義的追求”。

轉自曆史研習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