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焦點分析|SaaS還沒整明白,先别急着把PLG吹上天

作者 | 詠儀 編輯 | 蘇建勳

如果你關注企業服務市場,現在卻還不知道PLG,大機率就落伍了。

從今年開始,PLG這個詞就流傳在國内企業服務圈子中,已經有投資人已經在最新簽名中補上:“關注PLG等投資方向”。

PLG并非一個新詞。從2020年開始,國外創投圈就開始熱議這一概念,矽谷風投的部落格幾乎都把PLG寫了個遍。

PLG全稱是Product Led Growth(産品驅動增長),簡單來說,是指企業把産品做好,終端使用者能夠完成銷售的大部分過程——從使用一個産品到最終為其付費,甚至都不用接觸到企業銷售。

這一趨勢也讓部分老牌企服産品的市場政策發生變化。比如GoDaddy、PagerDuty、Nutanix和ServiceNow等大型上市公司,也在推出免費版本,采用PLG的方式進入市場。

但是,PLG真的可以支撐起一個“投資領域”嗎?

采購話語權更疊,産品中心主義回歸

PLG的火熱,要從這兩年上市的各大企服公司說起。

PLG受到創投圈關注,受到二級市場的明顯傳導——2019年開始,有一大批企業服務企業登陸二級市場,包括Slack(以277億美元被收購)、Zoom(557億美元)、Atlassian(市值997億美元)等明星公司,都經曆過自發式傳播,用很少的市場營銷費用就完成了驚人增長。

美國一家名叫OpenView的投資機構是PLG概念的忠實擁趸。從2018年開始,這家機構就持續地輸出有關PLG的内容。

焦點分析|SaaS還沒整明白,先别急着把PLG吹上天

來源:OpenView

據OpenView統計,在2012年-2020年,就已經有21家企業登陸二級市場,包括多家為大衆所知的明星企業,這些公司已經創造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市值。

并且,他們也比其他SaaS公司呈現更好的發展态勢。首先是成長得更快,從成立到IPO的時間明顯縮短——相比以前動辄10-20年,這些公司很多在10年内就能走到IPO階段。上市後表現也相當不錯,尤其是業務增長後勁喜人。

PLG公司中,最為國内所知的是視訊會議工具Zoom。從2011年成立到2020年上市,Zoom花費了9年,并且在2020年疫情期間呈現指數式增長,使用者數超過2億。

而今年10月剛拿到大額融資的Notion,在2019年擁有100萬使用者時,公司隻有3個人。疫情期間,Notion使用者數從2020年的400萬增長至今年2000萬,憑借的很重要一點就是大量使用者在TikTok、Reddit等社群的分享。

PLG(産品驅動增長)的概念,相對應的是傳統的銷售驅動增長(SLG)模式。從PLG到SLG,反映的是企業采購話語權的更疊。

按主要采購角色分類,OpenView将企業IT采購分為三個階段:CIO時代(1980年-1990年)——非CEO高管時代(2000年代)——終端使用者時代(2010年後)。

焦點分析|SaaS還沒整明白,先别急着把PLG吹上天

以前,企業IT架構還較為簡單,To B公司想要賣軟體,通常是由銷售代表和公司CEO洽談,将單子拿下,對應着是較為大額的預算,以及後續很長的部署實施周期。但随着企業IT架構不斷趨向複雜,公司内部分工更加明晰,比如出現了類似CTO的角色,非CEO高管開始進行采購決策。

另一個大背景是企業IT架構的雲化。2000年正好是Salesforce等公司引領SaaS變革的時代,而到了2010年後,企業已經初步完成了上雲,IT架構走向雲計算2.0階段。業務生于雲、長于雲,基礎設施能夠随時随地拓展,靈活購買,采購權力也進一步下放到特定業務團隊的主管甚至個人。

對于一些更加貼近C端的産品,如企業内部協作溝通工具Slack等,PLG路徑開始展現作用。一線員工擁有絕佳體驗,憑借着口碑傳播,最終影響高管決策,這樣推動産品傳播的角色被稱為内部啦啦隊(Internal Champion)。而對于那些明确分為多個價位商用版本的産品,團隊主管甚至無需和銷售進行接觸,即可完成購買流程。

可以想象,相較傳統的SLG(銷售驅動增長)模式,由一線員工推動産品完成銷售全流程,對To B公司而言是多麼理想的畫面。這意味着,公司能夠減少市場花銷,将大部分預算花在打造最佳産品實踐中。

不過,現實是骨感的。PLG模式大部分隻作用于那些與終端使用者離得近的場景,比如他們日常使用到的工具産品:内部溝通工具、設計平台、内部知識庫/資料庫等等。

OpenView就将符合PLG這一增長模式的企業分為四大類:開發者和産品工具、背景支援和運維、使用者營運,以及生産力和協作工具。而據Clearbit統計,在IPO的PLG公司裡,40%的公司産品是面向開發者和産品工具的。

焦點分析|SaaS還沒整明白,先别急着把PLG吹上天

現在談PLG,太早了?

看上去,PLG是一個人見人愛的趨勢:更以産品為中心、更少的營銷成本、有規模效應。但如果放到國内市場,需要考慮的因素和避免的誤區,就多了很多。

36氪在向一位企服投資人闡釋PLG的的概念後,該投資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自下而上麼?”

國内SaaS市場在2010年後興起時,不少創業公司主打免費、從中小客戶入手,也有企服公司以産品試圖吸引一線員工再進行轉化。但這并沒有換來應有的市場回報。到了2016年-2017年間,以免費為主的政策漸漸失效,許多廠商轉向中大型客戶,才開始擁有穩定的收入。

國内SaaS市場已經發展近十年,使用者初步消費意識已經培養起來。PLG,是對企業服務下一個發展階段的美好期待。

一位企服投資人對36氪表示,從整體業績增長上看,國内企服市場的銷售模式遠未達到以PLG為主,但從估值來看,有贊、金山辦公等SaaS公司登陸二級市場後市場反應積極,這也讓一級市場相當樂觀。

現在談PLG不算早,它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号,但相關概念需要明确。首先,PLG雖是自下而上,并不與免費劃等号,或是從小團隊/企業入手——OpenView的資料顯示,62%的PLG公司還是瞄準中端以上的企業市場、超過100人的公司。

如今的語境下,PLG更強調一種增長路徑,一種“重視終端使用者”的意識,但這仍需要建立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之上。

一位辦公自動化領域的創業者對36氪表示,目前國内的企服采購習慣還是明顯是自上而下式的。哪怕是現在看起來再厲害的PLG公司,成立初期也必然經曆過痛苦的SLG階段,要不然後面也一定要補上。

PLG的扛把子Slack就是一個證明。成立初期,Slack認真經營Medium等社群,實作自發口碑傳播,在品牌營銷政策上也結合了搜尋優化、應用內建等多種方式。而在月活使用者達到230萬、收入6400萬美元時,Slack甚至還沒有一個銷售,但發展到現在,Slack已經建立起強大的銷售管道,才能支撐起後續的增長。

企業需要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賽道選擇謹慎采用PLG。顯然,PLG更适用于使用者在很短時間内就能搞明白用法和價值的産品,最好具備高協同性、社交屬性,比如聊天工具、開源産品、開發工具等等。另外,SaaS定價也是一個難題,是否設定好分級定價,付費牆設定在哪一步……都決定了PLG路徑是否能夠奏效。

焦點分析|SaaS還沒整明白,先别急着把PLG吹上天

Slack早期使用者增長曲線

PLG也會對企業服務的估值思路有所影響,這也值得創業者和投資人注意。SaaS公司以高增長作為發展的核心名額,但PLG公司在ARR到達1000萬美金以前,其增長曲線都是較為平緩的,直到後面才迎來爆發式增長。在企業發展早期,OpenView就建議以自然增長率(NRG)而非傳統的CAC等名額來衡量公司發展。

一句話總結,PLG模式厚積薄發,初始階段需要慢慢培養,無論是通過社群、口碑傳播還是其他。但我們不妨暢想以後企業服務市場的模樣:随着決策權逐漸走向終端使用者,SaaS領域走向買方市場,産品體驗和口碑重要性将會前所未有地提高——誰抓住使用者,誰就抓住了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