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葉大昌,唱《三北》糕點

作者:文彙網
葉大昌,唱《三北》糕點

童年時,隻要聽到窗外有"三北鹽炒豆、風脆鹽炒豆......",就會垂涎欲滴,貝殼出現在貝殼前爆裂的金鹽炒豆裡面。隻是當時小販是蘇北老婦人,從她嘴裡喊出"三北"就聽到"三袋"的死聲,于是,我們小朋友向大人要錢,總是說"買'三包'鹽炒豆......"起初以為可以買三袋,其實三分錢隻能買一包。

"三北"鹽炒豆和葉大昌有什麼聯系?是的,因為慈溪三北地區,浙江省盛産大白豆,經過當地人民的精心生産,它已成為北方三大名牌特産,而聰明能幹的慈溪人葉啟宇,遵循慈溪人的智慧,充分利用"三北"網絡資源, 1925年創辦葉大廠南店,開發了專門的"三北豆酥糖""三北糕點"系列,也超越了"三北鹽炒豆",産品進入上海市場,深受大衆青睐。

對于葉大昌來說,一點老上海人對它很熟悉。初創地處塘沽路682号,靠近蓬澤路蔬菜市場口,當時,"三陽""餘萬盛""天府"成為上海南方貨四大特色,新中國成立後也發展成為葉大廠集團。

為了在蘇州北岸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再開一家名店,葉啟宇不得不另辟跋跋扈着另一條路。他從著名的浙江沿海三北學校糕點開始,特邀從北方三地聘請糕點技師,成立了糕點工廠中的房間,精選優質面粉、糖、豬油等原料,生産優質油袋、自産"三北幫"糕點。

為了啟動"葉大昌"品牌,葉啟宇以銷售的形式。特邀領頭皮匠,定制了幾十個背靠背的大錫盒,免費向小販出售三種北方糕點。條件是,小販走在街上時,必須喝酒賣"葉大廠三北豆薯片",同時,實行電話送達,送貨人員必須穿上"葉大昌"字樣印有黃色背心,并為一些低成本的産品以成本價出售,這樣才能造福小販和顧客。有一段時間,上海街頭小販"葉大廠三北豆脆片"壓制了呼喚下來的聲音;

葉大昌,唱《三北》糕點

于是,一包小"三北糕點"系列産品,讓葉大昌聲名鵲起,去探親"北三糕點"拿到手,左邊鄰居右邊的鄰居會聊聊比較喜歡吃的那麼多"北三糕點", "三北糕點"銷售辦事處在上海成名 作為一家店鋪,消費群體迅速擴大。是以在嘉興路開東、北,在東門路開南,同時,還有甯波廳和三北店。

不滿足于現狀的葉大昌,在品質和品種上不斷進一步提高。如甯幫糕點中的苔藓蔬菜千層薯片,其他店裡在生産的苔藓蔬菜上散落一千層薯片,而葉大廠則将苔藓蔬菜用油煮熟,不僅表面芬芳,甚至餡料也充滿了苔藓的特殊風味,氣味令人垂涎欲滴;至于起步産品三北豆酥脆的糖,也嚴格按照大豆必須全部去殼才能研磨,傳統的北方三地工藝步驟獨特,讓食客停不下來。端午節一般幫助糕點隻做蜂餅、内頭,葉大廠還生産花餅、水晶駱駝蹄等北方三種糕點,同時為顧客制作各種彩色桃子、生活蛋糕等。其部分産品,如香餅、熱蛋糕、奶餅等早在1932年就開始出口,在東南亞及港澳地區享有盛譽。特色産品有綠豆餅、苔藓枝、三北豆糕點糖和市獨有的三北絲糖等。

成為知名的"老中國"産品。1988年,核桃軟片榮獲商務部優質産品獎。三北麻糖、甯式四色系列月餅、胡椒桃片、苔藓片等産品遠銷美國及港澳地區。

1956年,經過公私合作,更名為葉大廠食品店;1994年,上海葉大廠(集團)公司成立,1998年,葉大昌、虹口日用品總公司等四家公司改組為新的上海葉大廠(集團)公司,在四川省北路1500号建造了葉大廠大廈。

不知道今天在上海比比皆是的"虹口蛋糕集團店",是否也得益于葉大廠的經營特色。

作者: 張林峰

編輯:鐘偉

摘自文彙出版社《穿越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