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為人父母是「陪孩子一起成長」。父愛和母愛是本能,但并不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會當爸媽,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打拼成長。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學習如何養娃,還需要學習如何教娃。

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1、孩子為什麼愛撒謊?

真正的謊言産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壓力。

2、外向的孩子通常會把自己的想法脫口而出。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愛說話,或者你可能覺得孩子是信口開河。那你不應打斷他,否則他就找不到思路了。

有心的父母這時要學會傾聽孩子,或者說:「我明白了」。來鼓勵孩子說完自己的想法。

3、嘗試蹲下來與孩子交流。

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與尊敬的機會就更大。

德國心理學家吉爾特勒這樣告誡父母們。與年幼的孩子講話時,最好蹲下來,讓你與孩子處于同一高度,使他感到自己的存在與平等,這對孩子的成長,以及和孩子能更好的溝通有好處。

4、兒童胖嘟嘟就是有福嗎?

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僅會影響體形,更重要的是容易形成肥胖病。到了成年更容易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

從心理學角度對肥胖兒與正常兒進行對照研究發現,肥胖兒的自我意識受損,自我評價低,不合群,有更多的焦慮,幸福與滿足感差。這種自我意識受損程度随肥胖程度增加而加重。

5、孩子為什麼會情緒焦慮?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緊張焦慮的成因非常複雜,基因遺傳以及後天環境都會造成孩子情緒焦慮。

具體有:1、先天氣質起一定作用。2、父母要求過高。3、超前教育帶來的壓力。4、過度保護與溺愛。5、父母關系不和諧。

6、寶寶愛粘人,是好是壞?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依戀行為同睡覺吃飯一樣,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要。

寶寶不願獨自玩耍、喜歡黏着大人,這些都是對熟悉的親人逐漸産生依戀情緒的表現,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

寶寶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的黏人行為需要家長以不同方式來關注與應對。

7、孩子愛頂嘴就沒出息嗎?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順從的孩子雖然成長過程會比較順利,但容易流于平庸,而那些常跟父母頂嘴的孩子往往也是走向卓越與成功需要具備的品質。

8、孩子反抗就是不好嗎?

心理學家在2至5歲兒童中挑選100名反抗性較強及100名幾乎看不出反抗性的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反抗性較強的孩子有84人意志較堅強,更有決斷力,有主見。後者僅有少數人意志較堅強,其餘的人遇事不能作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大多人成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

是以,對孩子的反抗行為别過于武斷或急躁。

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9、怎麼獎懲孩子比較合适?

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與信任,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與上進心。

但獎勵學生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于物質獎勵,當然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學生行為的有效信号。

懲罰時用語要得體适度、就事論事,使孩子明白為什麼受罰與怎樣改過,同時還應注意獎懲的頻率。

兒童行為心理學研究發現,在1到3歲時經常遭受過體罰的孩子,易變得虛僞、冷酷多事、擅長說謊、有暴力傾向。

10、兒童逆反心理産生的五個原因。

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而是由于父輩與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緻而産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

産生原因一般包括父母:1、不切實際地期望;2、對孩子過于嚴厲;3、壓抑孩子的好奇心;4、重複唠叨喋喋不休;5、孩子有特定難忘的經曆。

11、孩子和長輩争辯就是不禮貌嗎?

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專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争辯的兒童,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與合群。

是以,父母為孩子的争辯創造了一種寬松、平等的氛圍。在争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争辯看作是對長輩的不敬。

12、孩子的小青春期。

不鬧時是天使,鬧起來比魔鬼還可怕。

心理學專家提醒廣大爸爸媽媽們,兩三歲的幼兒其實有個微小青春期,情緒上表現為煩躁易怒,不講道理,也不怕打罵,通過折磨自己來要挾父母,這是所有被溺愛兒童的慣用招數。

13、有心理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

而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壓力過大是導緻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給孩子減負已經成了當務之急。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請别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14、提高兒童閱讀能力應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

1、需要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

2、家長應施以積極的影響;

3、認識發展階段的進步;

4、兒童閱讀興趣的培養。

15、遲延滿足實驗。

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

實驗者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進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

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适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經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于壓力而逃避挑戰。

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實驗證明: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适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标實作的一種綜合能力。

16、積極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表現:1、退縮;2、耐性差;3、懦弱;4、焦慮;5、自卑;6、面對困難缺乏堅持;7、面對不熟悉領域甯願不做,因為不做就不會輸。

心理承受力強的孩子表現:1、情緒穩定;2、意志頑強;3、積極進取;4、敢于冒險;5、樂于嘗試;6、面對挫折與變化能保持樂觀,愈戰愈勇。

通過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