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宋代著名文人蘇轼曾經在《題西林壁》中寫下過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主觀帶入而沒有看清事物的本質是一件經常發生的事情。很多的故事都有着表面上的光線色彩,而背地裡的真相卻不為人所知。

我們在上國小國中的時候,課本裡總會有着非常多的名人,他們留下了許許多多飽含哲理的典故逸聞,教會了我們許多東西。但是這些名人真的都是光輝一生的嗎?正如《水浒傳》裡所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并沒有探知到這些故事背後的人物真正的形象是如何的,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匡衡的故事“鑿壁偷光”。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一名經學家,出生在東海承縣的一個窮苦家庭裡。家裡的父母世代都是務農為生,在匡衡出生後生活更加不寬裕了,十分貧寒。匡衡在小時候表現出對知識的高度熱情,在偶然間從鄰居家裡知道了《詩經》之後更是如癡如醉。

可惜迫于生活的壓力,匡衡的父母連燈火錢都難以負擔,更遑論送他去學堂進學了。于是為了擷取求學的資格,匡衡小時候就開始幹活打工。這讓匡衡很受村裡人喜歡,匡衡的一位親戚也是以免費教會了匡衡識字,并且從匡衡打工的地方借來了一本《詩經》。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有了借來的《詩經》,匡衡可謂是如獲至寶,但是又苦于白日忙碌,隻能晚上研修。可是家裡因為沒錢晚上根本沒有燭燈照明,這可急壞了他。百般無奈,為了讀書,匡衡隻能悄悄地鑿開鄰居家裡的牆壁,透過不會被人發現的小縫隙來借光讀書,這也就是“鑿壁偷光”的由來,常常被用以告誡我們要勤奮好學。

有了讀書的條件,匡衡也終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古代文人讀書,無非就是為了功名利祿,當官了就有錢了,再也不用忍受貧寒的生活。其實匡衡的想法也是如此,為了賺錢不挨餓,要好好讀書去做官。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漢朝時期,四書五經為考試科目,對《詩經》滾瓜爛熟的匡衡心中充滿了自信。但是不知道是運氣不好,還是因為心中緊張,看起來有着滿腹詩書的匡衡,足足考了九年才成功中第,并且成績不佳,被任命為太原文學卒使。這個官職一個郡就設立了十名,簡直就是芝麻小官了,匡衡可謂是仕途坎坷至極。

但是否極泰來,漢宣帝的太子十分的仰慕匡衡的學問,相交甚密。等到前49年的時候,宣帝駕崩,太子漢元帝繼位,匡衡的好日子如期而至。漢元帝對匡衡非常看好,不斷提拔,在建昭三年(前36年)的時候官至丞相,一時間權傾朝野。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直到這時,身為丞相的匡衡可謂是鹹魚翻身的經典代表,但是奈何他有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好兒子。長子匡昌犯下命案,次子幾多疏通,反倒被人一紙禦狀告到了皇帝眼前。漢元帝處出于對匡衡的寵信,本準備大事化小,但是想不到群臣激憤,檄文谏書連綿不斷,迫于壓力,漢元帝不得不免了匡衡明面上丞相的位置。

在《漢書·匡衡傳》中就有着詳細的記載“久之,衡子昌為越騎校尉,醉殺人,系诏獄。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篡昌。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衡竟坐免。”可見漢元帝對匡衡是多麼的寵信。

而也正是因為這個,被免去丞相但是仍然是安樂侯的匡衡開始了轉變。他利用皇帝的偏袒,刻意多割據了4萬畝的封地,并且在朝廷中開始徇私結黨,賺得盆滿缽滿。這自然會讓群臣再一次對匡衡燃起了怒火,于是沒過多久,匡衡就被漢成帝貶為庶人,全家充公,回到了家鄉一窮二白的病死了。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堅奮刻苦了大半生,終究晚節不保,在萬年為了那萬惡的财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高風亮節,成為了一名大貪官,最終還是在家鄉一個人死在貧困潦倒中,宛如匡衡幼年時的樣子,造化弄人。

古代的匡衡如此這般,在近代中國的曆史上,還有一位遠勝于匡衡的教科書反面教材,他就是梅思平,一個讓人萬萬沒想到的“賣國賊”。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1919年,各地的學生青年們彙聚一起,矛頭直指曹汝霖等三人。作為當時北京大學學生的梅思平,帶着大批學生們直闖曹汝霖的住宅意圖逼迫他妥協。可惜當時的曹汝霖見勢不妙已經事先跑了,梅思平一怒之下一把火就點燃了曹汝霖的住宅。

在學生運動期間的勇敢作為,讓媒體把梅思平報道成了一位學生楷模,有着大無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心。自此,梅思平也被各個地方推崇,得到了重用,生活更是一帆風順了起來,順利的成為了教授級别的人物。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但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作為一名出色學生的梅思平,來到了汪精衛的手下辦事,并為他的心腹。在面對自己學生拿着當年梅思平在作為學生領袖時的發言稿質問他時,梅思平用完全漠視的态度把他的學生扣押,完全沒有一點羞愧之心。

就在梅思平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1939年12月15日,他在溫州讀書的女兒梅愛文在《浙瓯時報》發表了一篇抨擊父親梅思平的文章。并且帶着兩個異母妹妹宣布和梅思平永遠斷絕父女關系,屆時引起轟動。

就連13歲大的親女兒都無法容忍父親的所作所為了,各地的人們更是義憤填膺。1945年後,梅思平被處決,在這之前,他的女兒都沒有再來看過他一次。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巨貪,青年領袖變賣國賊!

明代詩人楊基曾在《感懷(十四首)》中寫道“人心本無疑,理與勢所侵。”出于最本質的信賴,人們非常容易憑借既定現實來主觀的看待一件事情,但是并沒有關注這件事的真實性是否是準确的。

匡衡失了品德,梅思平忘了初心,這二人在他們各自相應的故事裡都沒有提到最終的真相。人們隻會記住一個好學的讀書人和一個燒了曹汝霖房子的學生,真相将會一直被掩蓋。哲學裡講究“透過現象看本質。”,追求事情的真相,才能讓人永遠不會被表面所蒙蔽,探尋到真正的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