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邊緣計算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邊緣計算已成為物聯網(IoT)的重要趨勢,高德納咨詢公司将邊緣計算确定為2019年的最佳技術趨勢之一。提供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公司看到了在更接近産生資料的地方處理資料帶來的價值。最近Forrester調查發現,在未來的3年時間裡,53%的受訪者希望在邊緣分析複雜資料集,這也證明了這一趨勢。是以一些人甚至做出了“邊緣計算将吃掉雲計算”的猜測。

邊緣計算正在引起多方關注,因為它确實可以解決工業物聯網案例的一些關鍵問題。比如說邊緣計算允許在更靠近傳感器的地方分析和過濾資料,隻有少數資料被發送到雲端,這一舉措可以大幅降低網絡帶寬成本和雲資料存儲成本。

另外,許多工業物聯網使用案例中需要亞秒級(即1GHz/1.2秒)響應時間才能實作安全且精确的操作。例如,如果人類太靠近工業裝置,則裝置需要立即停止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裝置停止工作的決定不能等待物聯網雲平台的信号回報。如果将信号處理放到邊緣,那麼整個反映過程可能會實作亞秒級響應時間。另一種用例是自動駕駛汽車,它也需要亞秒級響應時間。

工業物聯網案例中的安全和隐私要求也推動了對邊緣計算的需求。工廠和關鍵基礎設施正在使用邊緣裝置來保護關鍵工業流程和裝置免受其他網絡連接配接的影響。同樣,這些機器生成的資料通常也會被視為機密,通過邊緣計将敏感資訊儲存在工廠内部。最後,邊緣計算還允許自主操作。如果存在網絡連接配接問題,許多工業操作就出現失控的情況。一旦應用邊緣計算,無論網絡可用性如何,都可以保障裝置和工廠繼續運作。

“搶灘登陸”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引起了技術供應商的關注,一些小型初創公司正在建立專門的邊緣計算堆棧。物聯網平台供應商擁有連接配接到物聯網硬體的邊緣解決方案,甚至開源基金會也看到了邊緣計算的潛在巨大機會。

不同供應商和開源社群之間的較量仍在動态發展中。一些供應商正在尋求完整的雲解決方案,有些供應商已經互相建立起了合作夥伴關系,另一些則與開源社群合作。該領域暫時沒有明确的領跑者,但似乎有些人已經取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成功。

物聯網雲提供商

物聯網雲提供商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緻力于為客戶提供內建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從邊緣平台到雲平台整體的裝置。它們使客戶更容易建構,部署和管理與其雲平台連接配接的物聯網裝置。對于希望快速推出新連接配接産品的客戶來說,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舉措。但是,這種內建解決方案的風險在于它會被長期供應商綁定。

亞馬遜和微軟是物聯網雲提供商的重量級玩家,兩者都有與其各自的物聯網雲平台連接配接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Amazon Web Services提供AWS IoT Greengrass,允許連接配接的裝置運作AWS Lambda功能,AWS服務可以運作機器學習,資料同步以及與AWS IoT Core的連接配接。同樣,Microsoft IoT Edge允許連接配接的裝置運作MS Azure服務,微軟已經使IoT Edge成為GitHub上的一個開源項目。這似乎可以更容易地将IoT邊緣裝置移植到其他硬體平台,但它似乎又與Azure IoT Hub雲平台緊密相關。

谷歌已經釋出了Cloud IoT Edge,它似乎專注于提供邊緣的AI功能,但Cloud IoT Edge仍處于alpha狀态。谷歌還宣布與著名的邊緣計算供應商Foghorn建立合作夥伴關系。

物聯網平台

許多物聯網平台供應商也在建立自己邊緣計算産品。Litmus Automation,Clearblade,Bosch IoT Suite,Software AG Cumulocity等公司提供與其物聯網平台相連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這些公司的重點是能夠實作在邊緣硬體上運作資料分析和機器學習模型。

其中一些供應商還與物聯網硬體供應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例如,Software AG與戴爾和Eurotech合作,在戴爾和Eurotech硬體上提供其邊緣軟體解決方案。針對該優勢的內建硬體和軟體解決方案将使這些公司更容易向客戶推廣聯合解決方案。

邊緣計算供應商

有許多風險投資支援的初創公司專注于提供邊緣計算解決方案。Foghorn和Swim等公司專注于提供機器學習和分析,Zededa和Edgeworx等其他公司正在将邊緣裝置引入虛拟化技術和容器技術。所有這些公司都在與主要的物聯網平台和物聯網雲提供商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将他們的邊緣計算解決方案連接配接到不同的物聯網平台。

物聯網硬體供應商

物聯網網關供應商正在投資在其硬體上運作的軟體堆棧。這些軟體堆棧正變得越來越複雜,以滿足邊緣計算用例的需求。有趣的是,許多硬體供應商正在建構基于開源項目的軟體解決方案。

戴爾和Rigado擁有運作Ubuntu Core的物聯網網關,允許遠端管理和部署在其網關裝置上運作的軟體,戴爾還是邊緣計算EdgeX開源項目的上司者。Eurotech提供基于Eclipse Kura的Everywhere Software Framework,用于建構邊緣計算應用程式。台灣大型網關制造商ADLINK開發了Vortex Edge和Vortex DDS,以便更輕松地在其網關上部署軟體,其中Vortex DDS是基于Eclipse Cyclone DDS的項目。

開源社群

開源基金會也正在積極參與邊緣計算這場革命。由于開源基金會的中立性,是以它可以為公司和個人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促進多發協作,一起研究創新邊緣計算技術。對于擔心被供應商控制的公司,特别是AWS和Microsoft這種純商業行為,新興的邊緣計算開源社群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替代方案。

在大多數情況下,物聯網雲提供商,物聯網平台供應商和Edge初創公司都沒有參與建構邊緣技術的協作開源社群。僅僅有很少數一部分人建立了自己的開源項目,大多數人還是繼續專注于提供特定于供應商的商業解決方案。商業解決方案通常是基于開源技術建構的,但公司并未積極參與。然而,這些供應商的這些行為并沒有削弱開源基金會啟動邊緣計算協作開源項目的勢頭。

Linux基金會最近宣布組建LF Edge社群。LF Edge包括5個不同的開源項目,包括EdgeX和Zededa的虛拟化項目Project EVE。社群已經有60家成員公司,其中包括Arm、AT&T、戴爾、愛立信、IBM、英特爾、三星等,他們同意就建構邊緣計算的通用架構進行合作。

Eclipse Foundation是物聯網領域最成熟的開源社群之一。Eclipse IoT建立于6年前,擁有30多個開源項目,其中也包括許多用于邊緣計算的項目。Eclipse Kura是Eclipse的邊緣計算項目,其中也包含了Eclipse ioFog和Eclipse fogO5,它們創造了新的邊緣計算技術。Eclipse還承載了邊緣計算所需的流行行業标準的實作,例如MQTT,OPC-UA,DDS,CoAP和LWM2M。

OpenStack Foundation也逐漸擴充到了邊緣計算領域。2018年10月,StarlingX項目是基于Wind River的代碼貢獻啟動,它由不同開源項目內建而成的項目,其中內建了包括CentOS,OvS-DPDK,Ceph,Kubernetes和OpenStack等,目的是在邊緣裝置上運作雲服務。

總結

邊緣計算将成為任何物聯網解決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客戶受益于邊緣計算解決方案的創新和多樣性。在單一供應商提供完整優勢與雲基礎架構的易用性與将解決方案內建在一起的成本以及長期避免供應商鎖定之間存在權衡。随着時間的推移,客戶通常需要針對分布式技術(如邊緣計算)的異構計算解決方案。如果曆史重演,那麼這一次業界将通過定義邊緣計算與雲通信的通用标準和協定來解決這個問題。與Web技術一樣,這些标準和協定可能由不依賴于任何供應商的開源和标準社群實施。

本文由阿裡雲雲栖社群組織翻譯。

文章原标題《iot-on-the-edge》作者: Ian Skerrett

譯者:烏拉烏拉,審校:袁虎。

文章為簡譯,更為詳細的内容,請檢視

原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