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服務應該有生命周期

在王堅博士的《線上》中有一段情節:

“能不能永遠不關門?”有客戶問王堅博士。

王堅當時笑答:“我保證你是我服務的最後一個客戶。”

當時的博士剛剛建立阿裡雲,相信到了今天,不會再有客戶去問同樣的問題。但阿裡雲不關門,阿裡雲上所有的服務未必都應該一直提供下去。

前一段時間,在一位MVP老前輩的分享中将接觸到的雲服務分為三類:

  • 預研中、處于前期探讨和實驗中的雲服務。
  • 已正式使用、可以正式在項目中放心使用的雲服務。
  • 已關閉、暫時不在關注的雲服務。

“預研、正式使用、關閉”,這是使用者視角下的雲服務生命周期,站在雲服務商的角度也一樣。按照薛兆豐教授的理論:“成本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雲服務商将資源優先投放到有更多使用者使用的服務上來,将更有利于提升使用者體驗,降低使用者成本。

當下,有一種流行的觀點叫做雙模IT,即使用者需要兩種IT政策,一種是敏态IT,像一些需要快速響應變化、要求高增長的業務一般比較适合這種政策,雲服務适合承載的是這一部分的業務。另一種是穩态IT,像是一些需要長期穩定運作,變化不大的業務,客戶自建的IDC一般比較适合這種業務。

我聽過一個故事,說一套伺服器的連續運作時間打破了世界紀錄,原因竟然是伺服器所在的房間被錯誤的砌到了一堵牆的後面,服務就這樣在無人問津的情況下運作好多年。這可能就是穩态IT的一種表現吧,但假如沒有那堵牆,還會有多少穩态的IT?

說回到雲服務商,新的服務不斷被誕生,老的服務也終将被淘汰,假如沒有服務的新陳代謝,雲服務目錄終将充斥着大量的服務,使用者的心智容量畢竟有限,當面對滿屏的服務難免心生畏懼。站在一個雲服務從業者的角度,應該說阿裡雲的架構師認證是我考過的最難的認證,因為要對阿裡雲上所有的産品都建立起足夠的認知才能通過,而阿裡雲的産品線是我接觸過的所有IT廠商中最廣的,從基礎架構到大資料、從人工智能到IoT,服務越多,學習掌握的難度越大。

無論是站在使用者、阿裡雲還是雲服務商的角度雲服務都該有生命周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