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十二大科技熱詞看網際網路科技行業趨勢

過年了,每一個正在閱讀文章的讀者朋友應該都已經平安到家或者正在趕往家鄉的途中吧。雖然人們總說年味越來越淡,但是過年終究是過年,和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日子還是那麼有滋有味,那麼幸福甜蜜。又一年過去了,不論您是出于什麼機緣在茫茫“号”海裡關注到我們,劉曠公衆号在這裡對每一位讀者朋友說一聲感謝,感謝你們的陪伴和認可,劉曠公衆号将繼續為朋友們奉上更多熱騰騰的原創文章。

那麼,作為恭賀新春的文章,當然得來點特别的,給大夥換換口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些網際網路科技文裡不得不說的高頻術語,有的是新詞,有的是前幾年出現但是至今還一直頻繁被提起的詞語。

一、去中心化

原指資訊技術中由節點決定中心的方式,和“中心化”的由中心決定節點的概念對應。現在多用在網際網路中,指從web2.0時代開始,使用者能夠共同參與網絡内容的産生,可以自由選擇階段性的中心,這種權級相對平等,開放式、扁平化的結構模型。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去掉絕對的中心,自由産生各個相對階段性的中心。

比如最典型的例子是社交媒體、部落格等UGC。随着網際網路的普及,任何人都能參與到社交網絡中去,自己産生内容并且自願地關注一些感興趣的話題或人物。外賣平台分流了學校食堂的流量,約車軟體分流了公交系統的流量,這些都是去中心化的例子。中心對于使用者來說不再是強制性的存在,網際網路的去中心化是個很好的理想主義狀态,但是對于平台來說,實作這個理想狀态還是需要放下很多,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二、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的根本就是強調個性化,指的是在需求曲線上那些少量的需求,将所有非流行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也就是要在細小市場上賺很少的錢,但是要賺很多人的錢。

在企業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之下,往往形成大量企業參與紅海之争卻對于藍海市場不聞不問。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溝通成本下降,關注非主流市場的風險大大降低,也讓很多企業越來越開始關注人們小衆的愛好和需求。在很多領域,長尾效應越來越凸顯。

比如網際網路金融市場上的長尾效應,讓金融從業者開始關注那些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而不是對大企業趨之若鹜,長尾效應的優勢在于數量,中小企業和個人的貸款需求數量顯然遠遠大于那些“白富美”企業。很多針對學生、農民、創業者貸款需求的網際網路金融平台崛起,尤其是在消費金融領域大展身手。

三、藍海市場

所謂的藍海,指的是未知的市場空間或者是處于市場競争很小的狀态中。相對應的紅海市場是指已知的市場空間,企業數量多競争激烈的市場。那麼企業要想在大規模競争中勝出顯然有難度,開辟一個全新的市場就能獲得相對持續性的優勢。企業是選擇另立家業開辟藍海市場還是堵上全部家産在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就是每個企業的戰略選擇了。

網際網路催生了太多萬億級的藍海市場,傳統産業在網際網路上都能找到另一片天空。比如網際網路家裝領域,将傳統家裝市場搬到線上,幫助廣大消費者節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農村電商讓農村居民享受種類豐富的消費品,也加快農産品進城,解決農民的負擔。另外,人工智能、雲計算服務、生鮮電商外賣等都是待挖掘的萬億藍海。

四、場景化

場景賦予了産品個性化的意義,當産品被嵌入了一個個特定的使用場景中時,影響商品品質的唯有人們真實的體驗感。移動網際網路把人們的消費地點最大化地延伸開來,不再局限于商場、櫃台,人們生活的任何一個場景中,隻要有潛在的需求,就能夠産生消費行為,并且能夠達到黏性消費,人與人之間的口碑傳播和場景間地自然轉化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營銷變得不再生硬,不再讓人反感,突破了以往商品一旦被生産和售賣,商業行為即告結束的局限。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如果能夠讓使用者成為故事的主角,商品和使用者聯系在一起,商品就成了有生命力的東西,比如平安夜的蘋果,南山塔的許願鎖,電影院的爆米花等等。近幾年,不少産業開始将目光轉向場景化營銷,比如網際網路保險将功能明确的保險産品嵌入特定的網際網路場景,結合特定場景下使用者産生的風險管理需求提供保險服務。網際網路理财和第三方支付行業通過打造不同消費場景下的産品滲入人們的生活,讓消費變成自發的需求。另外,随着網際網路把人的個性需求一一放大,私人定制也成了場景應用的一大熱點。今年各大電商平台搶灘年貨節,都把個性定制擺在了營銷的重點。

人們的消費水準和消費觀念都在提升,成本效益不再是決定消費的首要因素,場景化就是消費更新的産物。在未來,尋找合适的場景或創新場景并為之提供符合邏輯的消費選擇是商家必須學會的技能,為産品制造更多的機會和空間。

五、最後一公裡

“最後一公裡”不是距離的問題,或者說不隻是實體概念上的距離問題。有很多事情開始好像很容易,過程中也像模像樣,但是問題總是出現在“好像”上,不重視末端,不重視細節,不重視銜接,不重視事後服務,這些問題是影響使用者滿意度的病根,但也是最難解決最容易忽視的。很早幾年就開始提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關注這一概念,比如快遞物流行業,随着網購的興起包裹安全、及時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就成了快遞業最難搞定的“最後一公裡”。城鎮居民的超市生鮮O2O,農村消費品電商,要想帶動市場需求,轉變使用者的消費習慣,物流都是亟待解決的“最後一公裡”。

近來十分流行的“共享單車”,能夠實作市民想停就停的願望,不用再為找不到還車點而浪費時間,解決了休閑出行的“最後一公裡”問題,已經在很多城市備受歡迎。在緊密聯系群衆,切實解決群衆最迫切的生活難題上,我國各級政府的資訊化建設已經頗具成效,開通了集電話服務、網絡線上服務、短信服務、手機APP、微信服務、微網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訴訟服務平台,緻力于打通便民的“最後一公裡”。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時代,善始善終,注重服務的公平公正性和長效性,把服務落到實處,幫使用者解決好“最後一公裡”問題。

六、資本寒冬

資本寒冬的說法是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流行起來的,資料表明,2015年8月份比7月份投資額度下降63%,新三闆投資從53億直接降到4億。這種“斷崖式”的下降讓人們紛紛驚呼資本寒冬來臨。但是到了今天,我們越來越清楚資本并沒有過冬,隻是越來越集中,投資人的眼光越來越犀利,寒冬之說隻是個僞命題。

不可否認資本在我國網際網路創業的發展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風口飛豬論”還記憶猶新,但是随着太多不成熟的創業項目蜂擁而至,投資人發現風口過後,飛起來的豬還是得摔下去。畢竟資本的終極目标是賺錢,被創業者一番天花亂墜的演說一忽悠,必然導緻短視和後勁不足。正是在這種環境中,看起來一場嚴酷的資本寒冬悄然而至,殘忍卻并不出乎意料。

井噴式發展之後是不可避免的資源過剩,特别是兩類創業團隊的出現。一是缺乏核心競争力,沒有創新理念盲目跟風的投機主義者;二是過于自信,大談情懷卻缺少可行的盈利模式的理想主義者。這兩類創業者在後院燒錢燒的不亦樂乎,卻忘了燒的是投資者的錢,血本無歸的慘案發生多了之後資本終于冷靜下來。

事實上是,寒冬隻是一些人的寒冬,那些真正好的項目反而拿了很多錢,資本的回歸理性幫助淘汰掉了很多濫竽充數的項目,也幫我們尋找到了真正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企業。投資的趨勢是資本變得集中起來,創業團隊更加重視自我建設,品牌、技術和團隊上的不斷強化。

七、重模式輕模式

重模式是指自營模式,市場推廣、技術研發、倉儲加物流配送、采購部門、售後服務全部由自己完成。這種模式的優勢是控制能力強,由于多是各個流程中的最有組合,往往可以形成一定的行業壁壘,可以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内自由發揮增量市場的拓展。但是要想實作這種模式的真正價值,企業需要投入的資金、人力、時間成本巨大,接入的環節越多,營運和管理成本越大,這是一般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想象的。就算是有能力承擔起這種巨大成本的企業也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尋求每個環節上的突破,這對企業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極高。

而輕模式就相當于是平台模式,隻要包含技術研發、市場推廣和招商三個部門即可。網際網路發展至今,資訊的擷取已經非常便捷,是以營運成本低,适合創業團隊快速啟動平台,如果有個好的市場營銷團隊就可以實作快速滲透市場。但是正因為進入門檻不高,平台模式的競争異常激烈,缺少核心競争力是目前平台模式的普遍問題。

目前的大趨勢是輕重模式已經紛紛開始走向融合,模式的選擇僅僅是一個企業進入市場的最初選擇,随着O2O的發展回歸理性,我們看到太多的企業在自己選擇的模式上固步自封,苟延殘喘。比如在餐飲外賣行業,美團和餓了麼的大戰并沒有鬧得兩敗俱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兩股不斷創新進步的力量,它們抛棄絕對的模式束縛,把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輕重模式的邊界變得模糊,走向融合。

八、雲計算和大資料

雲計算颠覆了傳統的IT架構,一方面使得使用者不必再為一次性或偶發性計算任務而購買昂貴的IT基礎設施,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和IT準入門檻。另一方面雲計算展現出超強的運算功能可以有效支援資訊資料的運作、計算、儲存、管理等,提高資料資訊安全,提高企業營運效率。

在雲計算技術下,大資料時代來臨。有句話叫“三分技術,七分資料”,得資料者得天下。大資料做的是全部樣本而不是抽樣,是以它關注的是效率、相關性,不是因果關系。這是大資料時代的思維,用資料去創造價值,現在企業利用大資料最多的是做預測,并且已經初見成效。

目前像金融機構、電信行業都是擁有大資料在手,但是很多還沒有發揮它的價值。而一些已經具有大資料思維獲得成效的企業有谷歌、亞馬遜等,這些網際網路IT巨頭在大資料上具有技術優勢同時也擁有大資料的原始資源。谷歌希望使用者在搜尋時得到的内容隻包含自己想要的,系統通過大資料分析自動剔除那些不想關的資訊,做到真正的個性化。

我國的雲計算領域已經顯示出一派蓬勃的生機,除了BAT三家搶灘公有雲市場外,華為、網易、京東和三大電信營運也在全面布局雲計算,另外一些在細分領域崛起的雲計算創業企業比如青雲、UCloud等平台實力也不容小觑。雲計算正在成為新一代的商業基礎架構滲透到各個傳統行業中去,是網際網路+傳統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不僅在電商、金融、娛樂領域越來越受歡迎,教育、醫療甚至政府機構也開始擁抱雲計算和大資料技術。

未來,在網際網路創造的以個性化需求為中心的市場上,雲計算和大資料的價值越來越凸顯,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解決人的需求。與此同時,安全仍是伴随雲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的最大問題,這也是未來技術應用過程中最需要完善的。

九、UGC、PGC、OGC

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生内容的創作被分出了三種,分别是UGC(User-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生産内容,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産内容,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産内容。

PGC和OGC的差別主要是以是否領取報酬為分界,PGC是有知識背景的人群義務地在網絡創作,比如微網誌上的紅人和知乎上的一些大神,深受各大網站的歡迎。OGC則是各大新聞站點、視訊網站等職業作者創作的内容。而UGC為代表的網站有各大論壇、部落格、社交平台上,使用者自行創作内容。特别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在網絡上吐槽、八卦、展示自己的生活圈,未來依靠社交紅利釋放UGC将成為網生内容的主流,Instagram、微網誌、美拍、小咖秀等平台的火爆也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今年的網絡流行語也是特别多,比如什麼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筆芯、吃土、小目标等等,這些都是網民自己創造出來的,并且能夠迅速火爆起來,這就是UGC的優勢。那麼,現在的各個社交平台,各種APP的主要任務應當是想辦法讓使用者産出優質的内容。通過這些優質内容來獲得更多共鳴形成一個個圈子,通過社交關系來黏住使用者。

随着OGC内容越來越多,品質也進一步提高,内容付費已經越來越被大衆所接受,像優酷洋芋、愛奇藝、網易雲音樂等網站都開通會員專享的内容,但是目前各大網站的會員黏性并不高,各大平台之間的差異化内容還沒有形成。未來,網生内容的井噴期還會持續,我們将迎來品質與數量起飛的時代。

十、區塊鍊

區塊鍊(Blockchain)目前主要應用在比特币(P2P形式的數字貨币)上,是在沒有中央控制點的分布式對等網絡,使用分布式集體運作的方法,可以說是利用計算機程式在全網記錄所有交易資訊的“公開大賬本”。

區塊鍊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化,鍊條裡的任何一點消失也不會影響其餘點的正常工作,是個去中心化、去信任的結構,所有的點根據既定的規則運作。在營運過程中所有交易都公開透明地進行,交易雙方匿名,每一筆交易都通過密碼學的方法與相鄰兩個區塊串聯,是以可以做到可追溯。去中心化、去中介信任和資料庫可靠就構成了區塊鍊技術的三大特征。

區塊鍊解決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中介信用問題,雙方在互補認識又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可以完成交易,過程高度透明且資料高度安全。區塊鍊的這種特性可以應用到信用記錄系統、身份認證系統或産權認證系統中,那麼我們現在常常遇到的“如何證明你媽是你媽”這樣存在性證明的難題将不複存在。分布式賬本和點對點傳輸植入銀行機構的對賬、轉賬等業務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除了用在虛拟貨币上,區塊鍊技術在電力、支付、股票交易、财産公證等領域已經開始發揮作用。在我國,區塊鍊技術的應用受到國情的影響可能會最先應用在非銀行的泛金融領域,目前我國關于區塊鍊領域的布局還多限于技術研發和死路交流,比如清華、北郵等組成的中關村的區塊鍊聯盟和騰訊、華為、平安銀行等組織的金鍊盟。未來将極有可能出現以區塊鍊技術為基礎的商業平台,挑戰目前以阿裡為代表的電商平台。但是基于目前區塊鍊技術還未成熟,價值認可和監管态度還不确定,技術瓶頸亟待突破,區塊鍊這個新技術的應用才剛剛開始。

十一、衆創衆包衆籌

“衆創”指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台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來創業。衆創空間是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建構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台的統稱。這類平台,為創業者提供了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比如騰訊衆創空間的“雙百計劃”,已在全國開放了19個線下空間站點。

“衆籌”指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向社會募集資金。相較于傳統的融資方式,衆籌更為開放,隻要具備發起人、平台和發起人,就能啟動一個創意項目,為更多的小成本經營或創作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從2014年開始,我國各大電商平台紛紛推出衆籌項目,涵蓋硬體、娛樂等各個方面,衆籌在我國飛速發展起來,也湧現出很多獨立的第三方衆籌平台,這些平台有綜合類的也有各垂直方向上重點發力的。

“衆包”則是指将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願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這跟外包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外包是指把業務委托給專業性的團隊,具有局限性。比如房屋建築方把裝修工程外包給職業的裝修團隊,而物流企業把在派單高峰期讓人們自住接單派送就是衆包模式。

衆創、衆籌、衆包其實都是共享經濟的展現,共享經濟已經是火了好幾年的概念了,其初衷就是對社會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僅是最開始的Uber、滴滴那樣的網約車、Airbnb那樣的短租房,社會上的資金、人力甚至時間、創意、技能、經驗等相對抽象的服務也可以分享。随着國家對這方面監管制度的完善,分享經濟的模式将在各個領域内展開,因為它的本質指向一種烏托邦式的氛圍,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後大家都是分享中的受益者,這是自古以來人們所向往的狀态,但前提是參與分享的人不可以有一點不純的目的,一旦目的變了,那分享就變成了掠奪。

十二、去電商化

可能很多人還覺得電商是個新詞彙,但是中國電商的老大馬雲已經在去年宣稱不再提電商的概念了,去電商化成為了已經證正在發生的事情。去年10月的雲栖大會上,馬雲豪言“電商将不複存在”,并且提出了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的五個新詞。

去電商化,其實是在宣告着O2O進入下半場,純電商将線下交易搬到線上的行為已經不可行了,現在要做的是将線上、線下更緊密、更有機地結合起來,線上不能脫離線下的實體商店,線下店鋪也要積極融入網際網路延伸交易行為。商品生産企業、物流、線下銷售終端和消費者成為命運共同體,并且以消費者為中心,平台方起着連接配接這四個方面的作用。

過去純電商的弊端是沒有合理配置設定好線下和線上平台的職能,甚至有些實體終端認為電商是在和線下争奪消費者資源,實體店消費者流量減少,線上平台假冒僞劣産品大行其道,這種惡性循環并不是電商産生的初衷。是以在O2O進入下半場以後,新的銷售模式應該産生,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平台将需求回報給商品生産企業,企業在平台上實作精準營銷,線下終端演化為體驗場館,淡化銷售額銷售量,強化營造消費場景的作用。

在使用者時代,去電商化的概念應該是擺平電商困境的有限方法,但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這顯然是個漫長而艱辛的道路。

結語

縱觀以上的這些網際網路時代的詞彙,無非都是網際網路帶來影響的具體表現。網際網路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可以輕易實作規模效應,降低溝通成本、縮短溝通距離,颠覆着傳統商業世界的規則。我們處在一個時刻變化着的時代,網際網路讓我們必須時刻準備着接受新事物和創造新事物,予以快速的反應和适應。

網際網路對這個時代縱深地切入、蔓延、生長,有的人抓住了機遇走在前面,有的人相見恨晚奮起直追,人們都在更努力地适應着這個網際網路籠罩下的新時代。

魯迅有一句名言,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在如今聽起來還是那麼地擲地有聲,如雷貫耳。新時代的路要新時代的人們去開辟,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新的一年,一句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幹!

未來,網際網路将消失,因為它已經無處不在、無所不在,全面融入到任何一個傳統産業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