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9兵團3個軍正面對抗美軍精銳的第10軍,

創造了抗美援朝戰争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東線“聯合國軍”由海路倉皇撤退,美軍也經曆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毛主席後來對這場戰役的評價是

“9兵團...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

而在這背後,9兵團的戰士們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戰鬥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

因為極寒天氣的傷亡比例之高,每每讀史至此,難過感慨之餘,不免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9兵團的棉衣冬裝那麼少?

一些文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簡單地歸為諸如

“入朝時間緊,來不及發冬裝”。那麼曆史上的具體情況到底如何呢?為什麼9兵團入朝時間那麼緊?棉衣等冬裝為什麼來不及發呢?這又都是怎麼造成的呢?是誰的責任呢?

為什麼是9兵團

我們現在都知道9兵團在抗美援朝之前,是作為攻台主力部隊集結在南方。

那為什麼會把一支在溫暖南方整訓的部隊調到冰天雪地的北韓呢?

回答這一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簡單了解一下9兵團的曆史。

9兵團隸屬于第三野戰軍。是一支久經戰火的英雄部隊。入朝前,9兵團下轄20、26、27軍三個軍。

20軍是從原來在福建打了三年遊擊戰的紅軍遊擊隊一路演變而來,在整個9兵團裡都是資曆最老的,20軍在9兵團内部以善于打縱深穿插而聞名;26軍前身則是抗戰時期魯中軍區部隊,防守是他們的強項;而27軍則是由抗戰時期膠東軍區部隊發展而來,擅長打攻堅戰。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當時9兵團的司令員

宋時輪

,黃埔五期畢業,戰功赫赫,參加過長征,打過日本人,在解放戰争的戰場上把國民黨反動派打得落花流水。宋時輪的副手

陶勇

有着“拼命三郎”的稱号,渡江戰役時炮擊英國海軍“紫石英”号就是陶勇指揮的。下面三個軍長也都是征戰多年的悍将。

9兵團作戰經驗豐富,解放戰争中圍殲過張靈甫的整編74軍,當時參戰的華野一縱、八縱、九縱就是後來的20、26、27軍;淮海戰役裡,9兵團痛打杜聿明集團;解放大上海,9兵團又因為嚴明的軍紀,成為人民群衆口中的

“霓虹燈下的哨兵”

9兵團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軍紀嚴明,兵團主官又都是當時優秀的指戰員,在當時毫無疑問是人民解放軍的精銳。

而北韓戰争上我們面對的敵人,是武器準備數倍于己的“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是當時号稱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抗美援朝又事關新生的共和國的安危,那麼上戰場的必須是一支能征善戰,作風優良,思想上靠得住的部隊,基于此9兵團就被确定為入朝參戰的部隊。

9兵團入朝為什麼那麼急?

9兵團原本集結于東南沿海,作為解放台灣的主力部隊之一。

一開始9兵團便被定為第二批入朝參戰的部隊,但最初9兵團是作為戰略預備隊,并沒有要求立即入朝。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9兵團的入朝計劃也是多次變動。

1950年9月7日,陳毅傳達了中央軍委最新訓示;解除攻台整訓任務,部隊立即集中待命,準備開赴山東整訓。

1950年9月20日,9兵團下令各軍北上。從10月1日起,按照27、20軍、兵團部、26軍的順序,依次北上。

10月12日,中央要求9兵團提前開赴北韓。

而這個時候9兵團的部隊還沒有全部抵達山東,

宋時輪建議将部隊入朝時間改為11月15日,這一建議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9兵團是作為第二批入朝的部隊,但此時他們的作戰任務和目标還沒有明确。10月27日,毛主席在給彭老總的電報中稱9兵團

11月1日起車運吉林梅河口地區進行戰前整訓,前線如有戰略上急需則可調用,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調用。

但是很快北韓戰局的發展打破了這一原有的安排

原來此時我志願軍主力集結于西線,東線隻有42軍的兩個師約3萬人。而10月29日,美軍

陸戰1師、第7師均先後被部署到長津湖以南,美軍第10軍很可能全軍北上長津湖。

美軍第10軍全軍将近10萬人,不僅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其武器準備、後勤補給更是在我軍之上。如果隻讓兩個師防守美第10軍,難度非常大,一旦東線被突破。

西線的志願軍就會陷入美軍兩面夾擊的狀态,形勢非常危急。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是以,精銳的9兵團必須盡快入朝。

這也是為什麼10月27日主席還在說“如無急需則不輕易調用”,兩天之後,也就是10月29日主席則在電報中說

東面僞首、僞三及美七師共三個師由鹹興向北進攻的可能性極大,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于該方面方有把握,否則于全局不利。

請你們考慮除第二十七軍十一月一日由泰安直開輯安或滿浦直上前線外,餘兩個軍是否接着開通化、輯安地區休整待命,以備必要時使用。

北韓形式的發展一步步驗證了主席的判斷,10月31日,9兵團接到了出發的指令

九兵團全部着于十一月一日開始先開一個軍,其餘兩個軍接着開動,不要間斷。

11月1日,27軍第一個登車前往東北。緊随其後的是20軍、26軍。而到了11月2日,軍令又一次下來,

27軍兩個師抵達安東(今丹東)之後,不做停留,立即入朝。

這隻能說明北韓戰場的局勢越發緊張。

11月5日,9兵團的任務已經很明确了

江界、長津方面應确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

幾經改變之後,11月7日,

9兵團的先頭部隊20軍從輯安入朝,開赴戰場。

我們從中央給9兵團的指令之中不難看出,因為北韓戰場局勢的快速變化,短時間之内9兵團的任務産生了較大的變化,

從預備隊變成“立刻入朝”。

要在短時間之内,把3個軍約15萬人,連同大量武器裝備、糧草藥品等軍需物資運到北韓,這對于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為什麼9兵團的冬裝不足?

9兵團緊急入朝了,但是棉衣冬裝沒有完全跟上。

關于為什麼導緻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9兵團自己的,也有後勤方面的原因。

9兵團在入朝之前集結于東南沿海,而9兵團大部分都是來自華東和華南地區,相對于東北或是北韓來說,9兵團大部分都是南方人。9兵團的指戰員們更加适應南方和沿海地區的氣候,他們對北韓的嚴寒沒有什麼概念,更不會想到自己即将面對的是北韓幾十年一遇的極端嚴寒天氣。這一點可以從宋時輪給上級的一封電報中可見一斑:

裝具補充我們當全力滿足需要,目前該兵團冬衣悉按江南氣候縫制,恐不耐寒。寒區氣候我們亦無經驗體會,不知該如何縫制才合标準。

從這封電報裡可以看到,9兵團對北韓的寒冬沒有體會,不知道怎樣的棉衣才能适應該地的氣候。而戰士們現有的棉衣則是按照江南冬天情況來制作。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而對極寒天氣認知的不足,導緻有些幹部沒有把這個放在心上。

26軍60師入朝前就把東北補充的600多件棉大衣給留在了國内。

雖然有9兵團自己的主觀原因,但是我們後人不能就此對他們苛責。

不要說71年前,就說現在,南方的朋友們對于東北的嚴寒也很難建立起具體的概念,該怎麼穿衣服,該如何防凍,我想大部分南方的朋友也很難說個一二三四五。而在71年前,資訊的傳遞也比不上今天的便捷和豐富,9兵團的将士們對此認識不足,缺乏經驗,開了“上帝視角”的我們實在不能對他們有所苛責。

9兵團自己沒有經驗,但是後勤部門是知道的。大緻在1950年8月底或9月初,後勤部門就已經制定了9兵團的冬衣補充計劃,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各自配置設定到了制作棉衣、棉鞋、手套、帽子的計劃。

而到了10月18日,後勤部門認為還要再準備“棉衣20萬套”,

華北、東北、中南、華東各做5萬套,并且在12月完成。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後勤部門給9兵團的供應計劃大概是定在12月完成。這一點是建立在9兵團沒有那麼着急入朝的基礎上。而戰場局勢瞬息萬變,9兵團的入朝時間被多次更改,并一再提前。

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一切百廢待興,面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後勤部門緊趕慢趕,但也還有很大缺口。

9兵團到了山東之後,宋時輪向山東政府反映了情況。山東方面表示幫忙解決,但是還沒等山東趕制棉衣,9兵團已經登上北上的軍列了。

另一方面,原定9兵團是到沈陽、梅河口去集結,給9兵團的冬裝也是按計劃運到了這兩地。結果計劃變更之後,物資不得不從沈陽、梅河口改運到

輯安,這對當時脆弱的運輸能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手忙腳亂是難免的。

抵達東北之後,宋時輪的老戰友賀晉年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一聽宋時輪訴苦,立刻下令把東北軍區倉庫内的繳獲的日軍大衣和棉鞋等共5萬件全給了9兵團。9兵團在沈陽時還接受了原本13兵團的約35090件棉大衣。同時東北軍區全力趕制棉衣,各地又緊急抽調一批棉大衣支援。

到11月底,總共發給9兵團各式棉大衣22萬多件。

看到這裡,可能有朋友會問,9兵團總共才15萬人,22萬多件棉大衣還有富餘啊?為什麼戰場上還會不夠呢?

好,這就要說到另一個問題了:志願軍後勤運力跟不上。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也就是說,雖然棉大衣等冬裝有了,但是運力有限無法保證将棉衣發到每一個士兵手上。當時東北軍區曾經計算過,

志願軍單單食品供應就要1500台汽車,而當時志願軍全軍汽車總數隻有不到一半。10月剛入朝的時候,志願軍汽車總共有735輛。

而就是這735輛汽車,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之下,到11月2日,就損失了315輛。

而且當時新中國缺乏汽車自制生産能力,從蘇聯訂購的汽車又一時無法到位。

有限的運力必須優先用來保證彈藥和糧食的供應。

這樣一來,20多萬件棉大衣的分發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這也就導緻9兵團入朝初期領到的棉衣遠遠少于計劃配備的棉衣數量。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因為北韓戰場局勢快速變化,9兵團比原定的時間提前入朝。而冬裝後勤能力沒有跟上這一變化,9兵團對極寒天氣認知不足,加上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相對落後的後勤體系無法充分滿足冬裝運輸要求,多方面原因最終導緻了9兵團在長津湖戰鬥中面臨的缺少禦寒裝備的問題,這是當時我國落後的工業體系所造成的,無法也不能歸咎于某個個人或機關。

長津湖一戰,9兵團凍傷近3萬,凍死4000多人,為什麼冬裝那麼少?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很難想象建國之初我們當時的工業基礎、物質基礎是多麼的薄弱,也很難想象零下40°的天氣裡,戰士們還要保持戰鬥狀态,也很難想象志願軍先烈們如何以這樣簡陋至極的裝備和先進的敵人戰鬥,并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

這一段曆史值得我們銘記,1950年那群年輕人值得我銘記。沒有他們,也就不會有如今的我們。

我們在曆史書上看到的寥寥幾頁,在熒幕裡看到的幾個鏡頭,是志願軍先烈們浴血奮鬥的一生。當時他們的身後是祖國,因為他們,我們現在才有機會談未來。

全文完

參考資料

《長津湖戰役相關問題辨析》

《淺析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未能全殲美軍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