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士族門閥政治

在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一個很特别的現象,即新興的士族門閥階級,他們既壟斷着政治權利,也壟斷着文化。那麼它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東漢末年士人的繼續發展,其路徑為:先秦士人-->兩漢儒生-->東漢名士-->中古士族。簡單的講就是官僚化的貴族,主要由三個類型的世家構成:

官僚世家(官場):盡管秦漢實行選賢任能,但也保證了官僚特權,這就形成了一些家族世代居官,逐漸建立了族望,形成官族。

豪強世家(鄉裡):他們擁有大田莊、大宗族和大量依附民。

文化世家(士林學門):東漢出現了很多經學世家,即名士世家。

三種世家也是可以通過購置田莊、投資教育、官宦遴選,實作互相轉化,三位一體,進而構成了士族門閥的最初形态。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世家有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

弘農楊氏(四世三公):世傳《歐陽尚書》,楊震-->楊秉(太尉)-->楊賜(司徒/司空)--楊彪(司徒/司空/太尉)

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世傳《孟氏易》,袁安(司徒/司空)-->袁敞(司空)、袁京(司空)-->袁湯(司空/太尉)-->袁逢(司空)、袁隗(司徒/司空)

2、社會文教活動的破壞,導緻的學在家族。

3、政治動蕩導緻統治集團封閉化,漢魏“禅讓”式的王朝更疊,使得權貴勢力一脈相承,官僚冠冕不絕,家世延綿,可從魏晉兩朝官員看出——

魏太仆 何夔-->晉太傅 何曾

魏豫州刺史 賈逵-->晉司空/尚書令 賈充

魏尚書令 裴潛-->晉司空 裴秀

魏司徒 陳矯--> 晉大司馬 陳骞

......

在這種士族門閥官僚貴族化過程中,勢必會造成皇權的削弱,西晉皇帝出于平衡士族官僚的需要,開始扶植皇族子弟,開啟宗王政治。分封了八王,即:宗王、趙王、下邳王、秦王、梁王、楚王、淮南王。但是遺憾的是,皇族諸王之間争鬥是必然的,最終釀成“八王之亂”。正所謂:

魏削宗室權臣篡,晉封同姓骨肉殘!

士族門閥政治

東晉士族門閥

晉惠帝的八王之亂後,五胡的鐵蹄踏碎了西晉的王朝,洛陽淪陷的士族世家和流民等紛紛南逃,并追尋鎮守江東的司馬睿(晉元帝),于建康建立東晉,開創江東五朝之局,維系不絕如縷的中華種族和文化。

然而司馬睿隻是皇族旁支,聲望不高,必須借助大士族門閥的支援,才能名正言順,這又給了士族門閥又一發展動力。其中以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為最。王導主政,王敦主兵,兩人構成了江左政權的政治支柱和軍事支柱,以至于有個說法叫“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政權的維系有賴于兩大門閥士族,即以王導為首的南逃而來的僑姓士族:如琅琊王氏、穎川康氏、谯郡桓氏、陳郡謝氏;江東本土吳姓的朱、張、顧、陸四家,以及向南逃亡的流民建立的北府兵。整個政權的政治生态是皇帝垂拱,門閥當政,流民禦邊。

中古門閥制度

士族門閥階層為了確定自身的地位,還創設了很多制度措施,來強化士族世家的特權和優勢,如:

1、中正九品制:即朝官兼任中正,負責品評士人,将士人劃分九品,并與官九品相關聯,依據才德而定品,作為吏部的任命根據,并按士人表現變化,品有升降。

中正九品與官九品相差四級,中正五品為起官,對應官九品,中正四品對應官八品,依此類推。按照制度的設計,似乎對士人很公平,然而在門閥政治中,選拔的标準實則是依據父祖的權勢,以及門第的高貴來選拔。

這樣的結果就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勢族。”中正二品和三品成為身份鴻溝的一道線。

2、門第婚:士族門閥講究門當戶對,望族與寒人絕望通婚可能,甚至因為僑姓士族與吳姓士族政治地位略有相差,也基本不會聯姻。

3、标榜郡望:為避免與同姓寒人,小世家混同,士族門閥都會在姓前标榜郡都和聲望,如過江為僑,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

4、創設譜學:考據家族譜驗其同姓士人,甚至在朝中設定譜局,凡有司選舉,必輯譜籍,而考其僞。士族的家譜成了王朝選官的依據。

5、士庶有别:通過儀禮規範,隔絕士族與寒人的地位,甚至通過言辭舉止羞辱寒人來保持士族的優越感。而這裡門閥世家已經不把讀書的儒生當作士人,而僅限士族中的士人。

通過這些制度設計,士族門閥掌握了魏晉以來的政權和文化的權利,在東晉達到了巅峰。

南朝皇權的重振

士族門閥政治的強勢一直延續到南朝,直到依靠北府兵奪取皇權的劉裕,采取了武将執兵柄,寒人掌機要,皇子守藩鎮的措施,削弱了士族門閥的勢力,中古士族門閥才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

正是: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