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作者:法辯一案
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曆史上,大漢王朝被分為了西漢和東漢。在西漢漢宣帝劉詢在位時,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盛世,史稱“孝宣中興”。

由此,後人對于漢宣帝評價極高。到了東漢時期,從光武帝劉秀開始,莫名其妙的産生了一種“孝宣情結”,也就是東漢的皇帝都模仿漢宣帝,這是怎麼回事呢?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一、孝宣中興

1.背景

西漢王朝自劉邦建國開始,經曆了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四代帝王休養生息的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

漢武帝在“文景之治”這第一個盛世之後又開創了大漢王朝的第二個盛世,他北抗匈奴,極大地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又與西域互通,大力發展經濟,最終國富民強、國泰民安。但是其晚年較為昏聩,迷信“長生不老”和煉丹,緻使當時的漢王朝千瘡百孔,差點毀于一旦。

漢武帝晚年聽信太子造反的讒言,誤殺了太子劉據和其子劉進,後人稱為“巫蠱之禍”,緻使劉據的孫子劉詢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流落民間。是以漢武帝去世之後,隻能由其小兒子劉弗陵即位,史稱漢昭帝。

漢昭帝8歲即位,在他執政期間,大将軍霍光獨攬朝政。同時,這漢昭帝從小就體弱多病,雖後來立了上官婉兒為後,但漢昭帝并不具有男性生育能力,是以并無子嗣,後來21歲時,漢昭帝突然死亡,史書記載為“病故”,但後人多有不信。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漢昭帝突然去世,大漢王朝頓時群龍無首,霍光于是扶持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即位,成為漢朝第九位皇帝。但是這皇帝實在荒唐,荒淫無度,不遵禮法,僅僅在位27天就被霍光廢黜了,是以就成為西漢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此時,霍光尋得皇曾孫劉詢,将其從民間帶回宮,擁立其為大漢王朝第十位皇帝,史稱“漢宣帝”。漢宣帝可以說是西漢王朝最後一位明君,他的文治武功皆在漢朝皇帝當中排在前列。

此外,由于自小就化名“劉病已”在民間闖蕩,是以他深谙民間百姓之苦,立志要為百姓争取更好的生活。

2.“以霸王道雜之”治國理念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統治,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外雖然是這麼說,但是漢武帝并不完全以“儒家”思想治國,他更多地還是尊崇“法家”,尤其是對待朝廷官吏,通常是不講情面。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而漢宣帝也繼承了漢武帝的這種思想,并加以發展,形成了“以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所謂的“以霸王道雜之”就是霸道和王道都用,“霸道”很好了解,就是“嚴以治吏”,而“王道”就是儒家的“仁”的思想,其實形成這種思想與劉詢的早年經曆有莫大關聯。

劉詢剛剛出生,全家人就被他太爺爺漢武帝殺了,從小他就在監獄裡長大,後來長大出獄後又寄人籬下,經常和底層的百姓打交道,他看慣了貪官污吏欺壓百姓、胡作非為,自己也深受其害。

好不容易有機會登基稱帝,又遭到以霍光為首的權臣的控制和打壓,是以必須在執政的過程中施以“霸道”。但他又因為從小在民間,深知百姓疾苦,是以對于百姓他就得施以“王道”。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可以很好地展現漢宣帝“以霸王道雜之”的思想。公元前57年,太子劉奭成年并加冠,漢宣帝後繼有人了非常高興。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但是太子一直來是接受儒家教育,性格比較柔弱,他看到父親經常用刑名之術來統禦大臣,就覺得很殘忍,跟漢宣帝就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漢宣帝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就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這句話所展現的就是“以霸王道雜之”的思想,正是用這一思想治國,漢宣帝統治下的漢朝才能對外讓四海臣服、對内鏟除霍氏家族使皇帝重掌大權,大漢王朝才能達到空前絕後的高度。

但是後來劉奭放棄了這一思想,獨尊儒術,最終導緻權臣專政,大漢王朝開始走向滅亡。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二、東漢王朝的“孝宣情結”

1.王莽篡漢

公元1年,漢哀帝駕崩,年僅25歲。漢元帝皇後的侄子王莽此時官位大司馬,也就是漢武帝時期衛青的職位,可謂大權在握。他冊立9歲的中山王劉衎為帝,也就是漢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自己獨攬大權。

公元5年,年僅14歲的漢平帝病死(當然也有人說是被王莽毒殺的),王莽強制要求太皇太後王政君代天子臨朝,而他自己攝政,稱為“攝皇帝”。次年,王莽改年号為居攝元年,立兩歲的劉嬰為太子,為取代漢王朝做準備。

公元8年,王莽找人制造銅匮,裡面藏上了僞造的傳位诏書和《天帝行玺金匮圖》,僞裝成漢高祖劉邦的遺命,以此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稱帝。公元9年,王莽正式稱帝,定國号為“新”,結束了西漢王朝214年的統治,成為曆史上唯一通過和平方式創立新朝的皇帝。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2.東漢建立

王莽篡漢後,實行了一些不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新政,激化了當時的社會沖突。同時,漢室的皇族也不會甘心把祖上的政權交給他。公元22年,西漢王朝的旁系後裔劉秀起義。次年,西漢的宗室劉玄被起義軍擁立為皇帝。

王莽發動40萬大軍到昆陽予以剿殺這個新政權,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劉玄的新政權岌岌可危。

還好劉秀具有超強的軍事才能,他以少勝多,殲滅了王莽的四十萬大軍,王莽的新朝自此土崩瓦解。此戰也讓劉秀一戰成名,威望極高。不過劉秀知道功高蓋主的危險,于是自己主動下放到河北,遠離朝堂,獲得了暫時的安全。

但是沒過多久,公元24年,劉秀與劉玄徹底決裂,次年,劉秀打敗劉玄,在河北的千秋亭登基稱帝,為了表明自己是漢室後裔,出身正統,他也将國号定位“漢”,後世就稱為“東漢”。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3.“孝宣情結”的由來

劉秀即位後,國家千瘡百孔,他當時面對的情況和漢宣帝即位時面對的非常相似。他亟需改變國家的這種病态情況,是以繼承千古明君漢宣帝的“以霸王道雜之”的治國理念就非常的适合。

自光武帝劉秀開始,便承襲了霸王之道,各代帝王都表現出了對儒家的強烈尊崇之意,儒家自始至終都是東漢王朝的正統官方思想。

舉個例子看一下,光武帝時期有個叫做鐘興的文官,他是當時研究儒家思想的大家,就憑着教授太子以及其他皇室宗親儒學,就被光武帝封為關内侯,與戰功赫赫的将領同一地位,實在令人咋舌。

等到劉秀的太子漢明帝即位後,儒學的地位達到了新的高峰。由于漢明帝從小就熟讀儒家典籍,是以他個人的儒家造詣就非常深厚,在他的統治下,東漢興起了“儒家熱”,并且被後代的帝王傳承了下去。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雖然東漢的帝王在思想上推崇儒家的思想,但是他們在實際的治理中卻呈現出非常嚴苛的态度,也就是秉承“霸道”的治理理念。漢光武帝和漢明帝統治期間,對官員的考核極為嚴厲,如果官員因為自己的失誤造成冤假錯案之類的,往往都會下獄,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

正是由于對漢宣帝的學習和模仿,光武帝使千瘡百孔的國家迅速恢複了生機,有開創了一個新的盛世,後世稱為“光武中興”。這一盛世為後來漢朝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強基礎。

西漢宣帝在位時期,為了減少官員A錢的情況,就下令提高了官員的待遇,這一政策在東漢初年也被幾位皇帝借鑒,這“孝宣情結”不可謂不深。東漢一共有14位皇帝,但除了光武帝、漢明帝以及末代的漢獻帝之外,都沒活過四十歲。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并且有10位皇帝都是幼童的年紀就即位,是以朝政大都被太後與世家掌握,等到成年了皇帝要想奪權,隻能拉攏宦官,是以到了東漢的中期,宦官專政現象非常明顯,此時的這個王朝也早已經由盛轉衰。

由于東漢中後期開始衰敗,是以又有很多大臣想到了西漢的“孝宣之治”,他們又開始為恢複漢宣之風而努力。面對皇權的逐漸衰弱,漢順帝時期的李固提出要整治外戚、宦官的措施。

朝廷許多大臣也提出要完善監察體制,防腐敗,提高官員待遇,這些措施又是對漢宣帝的模仿。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已經大亂,漢王室名存實亡,無力再執行“以霸王道雜之”治國理念,不過這一理念卻被當時的權臣曹操完美繼承。因為那時候的士族都是儒家文化的擁護者,曹操為了争取他們的支援,不得不做足表面文章,極力推行儒術。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但曹操又是一個渴望大一統的枭雄,是以他禦下也非常嚴格,在曹操實行的政策,我們能看到很多漢宣帝的影子。最終,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三、總結

東漢王朝從建立開始一直到滅亡,孝宣情結始終貫穿始終,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漢宣帝就是架起兩個王朝的橋梁。漢宣帝的文治武功在曆代帝王中皆為頂尖,是以被後世帝王學習也理所當然。

參考資料:

《後漢書》

中國知網——田豐——《“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淺議“孝宣情結”與東漢政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