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皇帝的皇後,為何不從大臣的女兒中選擇,反而要從民間選擇?

一般來說,皇後的人選都是出身名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可以才德雙修,通曉事理,督促皇帝勤政為民,也能自己處理後宮事務,為皇帝解除後顧之憂。

其中明朝的選後制度尤其特殊,皇後大都來自民間。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馬皇後開始,到末代皇帝崇祯的周皇後為止,基本都來自平民之家。

明朝皇帝的皇後,為何不從大臣的女兒中選擇,反而要從民間選擇?

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馬皇後不僅琴棋書畫一竅不通,還是個大腳。“馬大腳”已成為馬皇後的代名詞,但朱元璋和馬皇後相敬如賓,為後世子孫做出了表率。

據《明史後妃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出過一本書叫《女訓》,其中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前朝與後宮勾結,他特意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嫔,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是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後代們隻有照着執行。其實老朱這麼幹也是鑒于前面朝代以皇後為代表的後族幹政太厲害,比如元朝,那皇後權力大的可以隻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則天直接把皇帝幹掉自己來當。

明朝皇帝的皇後,為何不從大臣的女兒中選擇,反而要從民間選擇?

防止後宮幹政和外戚專權

早在開國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訓。《明史·後妃傳》對此記載道,朱元璋特地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并規定在遴選後妃時,“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嫔,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朱元璋甚至還在宮内加挂一塊紅牌,上面镌刻着妃嫔不能亂政的警誡。後來明朝的曆代皇帝也一直對此嚴加防範,是以明北韓有後宮幹政的現象出現,更沒有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畢竟從民間選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沒有什麼勢力,無法和朝中大臣有所關聯。是以這種做法,是有可取之處的。

明朝皇帝的皇後,為何不從大臣的女兒中選擇,反而要從民間選擇?

為了切實保證皇帝血脈的純正與優良

明朝皇後的挑選,是有嚴格的程式的。一般采用“逐級篩選淘汰法”。 初選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馬到全國各地物色出13歲至16歲的淑女,将所有的淑女帶回京師後,皇帝分遣太監進行第二次挑選。第三次篩選,留下的女子們仍像上次一樣列隊,太監們以極挑剔的眼光察看她們,從容貌、體态、皮膚、口齒、嗓音等方面一一篩選。第四次篩選,太監們會用尺子測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腳,再叫她們走路以觀步态。最後被穩婆帶入密室,進行私密檢查。

通過上述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明朝嫔妃的挑選是極其苛刻的。而最終的皇後更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確定皇帝血脈的優良。

從另一方面看,皇後選自民間,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間的影響力,讓民間百姓覺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統來自民間,更容易被民間所接受。這一點從明朝很少有農民暴動也可以看出來,另外,從現在基因遺傳學的角度看的話,皇後選自民間,也杜絕了近親結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後代的品質。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沒有出白癡皇帝、無能皇帝或者殘暴皇帝的一個原因。

明朝皇帝的皇後,為何不從大臣的女兒中選擇,反而要從民間選擇?

縱觀明朝曆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後隻有兩個,一是明成祖的皇後徐氏,徐氏是開國大将徐達之女,第二位是明憲宗的皇後吳氏。

實際上皇後的選擇也是要通過重重選拔的,其繁複程度不亞于今天的選秀,明朝皇帝立後一共需要經曆八種選拔,分别為,海選、初選、細選、精選、宮選、妃選、推送、最後才是欽定。

可見皇後挑選标準之嚴格,在這種标準的把關之下,一般最終所選的皇後内在素質和外在儀容都能以保證,真正做到“母儀天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