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每到寒冬降臨,南方的集中供暖問題又會成為網絡上的焦點。我國南方的冬季,雖然溫度不算低,但空氣濕度大,降低了人體的耐寒能力,使北方人也很難适應。

縱觀曆史,古代在寒冷的冬季時,人們雖然沒有大棉襖和羽絨服,但不用擔心會被凍死。對個人來說,天氣變冷多加幾件衣服,但是對國家來說,天氣大範圍非正常降溫,這就可能關乎到國家存亡。

最容易了解的是,氣溫升高,降水增多,北方有更多的土地适合種糧。農民往北遷移,有人有糧,這塊地方就能守住,中原的版圖便可以向北拓展。氣溫降低,導緻向南收縮。從我國曆代疆域的變化上,可以大緻看出這種變化。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有人說,漢唐時湧現出的那些猛将才是開疆拓土的功臣。此話不錯,打敗匈奴、突厥确實要靠霍去病、李靖等人,但守住國土仍然要靠農民。否則即使打下來,也還是會丢掉。

明朝時,除了朱棣五征漠北外,不止一位明軍大将曾經出塞大破蒙古人,打得蒙古人不敢應戰。明長城在曆代長城中是最靠南的,原因就是守不住,沒有農民勤勤懇懇地種地當兵,再高明的将領也無法長期保護住一片荒蕪的土地。

對于小農經濟來說,長期的氣溫寒冷會導緻糧食減少,災害頻發,社會穩定性大幅度削弱。16世紀後期開始的小冰期,讓全球氣溫普遍降低,中國和印度這種季風性氣候地區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印度的莫卧兒王朝原本是個強大的帝國,小冰期連年幹旱,農業歉收餓死大批農民。統治者卻不願意是以降低自己的收入,向臣民們加征稅賦,引發了全國性的反抗,使印度進入四分五裂的狀态。最後得利的是英國人,沒花多少精力便征服了諾大的南亞次大陸。

中國這個時候正處于明朝中後期,各種弊病已經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無論皇帝和朝廷如何勤勉,也隻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小冰期的到來,則激化了社會沖突,導緻明朝最後被清朝取代。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其實,明朝本來是有機會撐下去的,玉米、甘薯等高産作物已經引進,中原王朝能夠承載的人口突破了六千萬的限制,上升到一億五千萬。隻要自己不犯太大的錯誤,保住長城以南應該是能做到的。可惜的是,明朝末期時,國家已經僵化到了緻命的程度。

從官方的治國理念來看,明朝比漢唐宋等朝代大幅退化,朝廷“合法”的财源隻有田賦和鹽鐵,商稅等其他稅源都被說成是與民争利。事實上,從事工商業經營活動最多的,就是有官員背景的地方豪強,他們當然不希望被朝廷征稅。

海貿始終是朝堂争論的話題,明明所有人都知道海貿能帶來豐富的财源,可一直有龐大的勢力企圖禁海。除了少數書呆子外,鼓吹禁海的恰恰是海上走私的得利者,禁了海他們才能賤買貴賣,擷取更大的利潤。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明朝後期能斂财的皇帝,無一不是解除海禁或者重用太監收稅,從官紳階層身上薅下一大把羊毛來。這樣做的副作用是被史書罵得昏天黑地,因為史書是那些官紳寫的。

即使是田賦,朝廷也越收越少。按說土地隻會越開墾越多,即使是土地兼并嚴重,土地本身總是在的,稅基應該越來越大才對。可賬面上應該納稅的土地越來越少,國家越來越窮。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隐戶和投獻。

300年前席卷中國的一場災難,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減至五千萬

隐戶好了解,明明有一萬畝土地,在官府登記成八千畝,漏掉的二千畝就可以不交稅了。投獻則是明朝的一個特色,簡單地說,朱元璋定下讀書人不納糧的規矩,被扭曲放大後,凡是考取功名,以及朝廷官員都可以不納糧。

有了這條政策後,老百姓紛紛把自己的土地登記到官紳名下,以逃避國家田賦。據史料記載,有些以清廉著稱的宰相,家族名下竟然有四十多萬畝土地之多。是以每次變法,國家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清丈土地。

長達七十年的小冰期,北方遍地餓殍,從明末到清初,中國人口從一億兩千萬銳減至約五千萬人口,沒了近七千萬。朝廷沒錢赈災,還要加稅打仗。幹柴烈火終于被點燃,燒掉了大明王朝。天災是壓垮朱家天下的一塊重型砝碼,但肯定不是唯一的。寒流的确能把人凍死,但窮得穿不起棉衣,就不能隻怪老天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