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導語: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叛逆心理,他們喜歡在一切事情上與父母作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總是非常生氣。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太固執了,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以采用批評的方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采用暴力,希望孩子能改變他們的态度。那麼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他們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不管是由于孩子長大了還是由于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隻有找到原因,他們才能積極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情緒。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為什麼孩子們總是想和他們的父母作對?

作為父母,我們都經曆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是當他們到了11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以一種非常明顯的方式進行反叛。孩子總是和家長作對的深層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一,認知能力的發展

孩子們的認知能力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發展,年齡越大,他們知道得越多,認知能力越強,并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此時兒童凡事聽從父母的傾向會慢慢改變,一些性格外向的孩子開始對父母說不,并逐漸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如果父母對孩子持批評态度,雙方可能會發生沖突。

原因二,孩子進入叛逆期

大多數孩子在11歲時進入青春期。在這一時期,他們經曆了強烈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是以,孩子們的精神開始成熟,不相信父母告訴他們的事情。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他們不再相信父母所說的一切是正确的,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在青春期叛逆期,孩子們會有非常奇怪的想法,會覺得父母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隻是想把他們養大,有時他們甚至會覺得父母是故意針對他們的,是以孩子們在這個時期與父母對抗是一種正常現象。

原因三,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

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非常敏感,很多家長以消極的方式教育孩子是不利于他們身心正常發展的。随着壓力的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也會随之而來,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表現為對抗等爆發性的行為。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是以,當父母批評他們的孩子時,他們應該注意不要批評得太多,當然也不要太嚴厲,而是要盡量集中在本質上。

對抗性行為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雖然從字面上看,它意味着孩子的行為與父母完全相反,甚至似乎參與了暴力對抗,但實際上它并不是一種完整的表達,而是一種心理狀态。

形式一,尖叫和吼叫

當負面情緒堆積時,父母和孩子都會爆發出來。其結果不可避免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言語對抗。父母對孩子的批評過多,在某一點上提高了嗓門,而孩子則選擇反抗,不斷用語言為自己辯護。如果言語不能說服另一方家長,暴力就會随之而來。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形式二,心理上的對抗

另一種心理對抗的形式是孩子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但又不與父母發生外在的對抗,或者是為了表示尊重,或者是因為他根本不想忽視父母。這種心理對抗比通過哭鬧的對抗更可怕,因為孩子往往不想表現自己,這會讓許多父母感到焦急。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父母如何幫助他們的孩子培養積極的情緒

當孩子們經常對他們的父母采取行動時,這種消極情緒的狀态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教育。這就需要父母主動出擊,幫助孩子擺脫消極情緒,建立積極情緒。

第一,要多加了解和同情

家長在批評和教育孩子時,應始終記得換位思考。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的想法。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态更為重要,因為隻有多加了解和同情,孩子才能了解父母,他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第二,不要盲目地斥責

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有時會造成後果,但父母應該理性對待,不要不加選擇地指責孩子。

如果孩子太小,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年齡小不懂事,給他講明白事情讓他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錯誤是由于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糾正孩子的行為。不要批評或責罵,因為這會相反的效果。

孩子總和父母作對?家長要消除孩子心底疑慮,培養寶貝的積極情緒

結語:在孩子生命中的某個階段,他們想和父母争論一切,一有機會就對他們大吼大叫,有時甚至和他們打架。隻有了解其中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培養積極的情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