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首先講一下同治年号的由來。

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載淳成為大清的接班人,也就是同治皇帝。其實載淳的年号本來不叫同治,大臣們原定的年号叫“祺祥”,準備第二年改元。但還沒來得及改元,慈禧就聯合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䜣等人,發動了一場奪權事變,把鹹豐臨終前委托的輔政顧命大臣給除掉了。

之後在慈禧的建議下,就把原來“祺祥”的年号改為了“同治”,寓意是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共同治理朝政,1862年也就成了同治元年。同治登基後,不管是從國内局勢還是國外局勢來看,清朝都已經風雨飄搖,處在艱難掙紮之中。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那麼同治中興有着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首先從國内背景來看

,清政府内部混亂确實減少了一些。多數人會認為在鹹豐死後,慈禧就立刻紙執掌大權了,其實不然,在早期雖然顧命八大臣被扳倒,但慈禧與慈安兩宮皇太後互相制衡,慈禧到1865年才逐漸掌握最高權力,大約十年之後,慈禧才真正開始獨裁統治,而曆史所說的同治中興,就是在慈禧獨裁之前的這十年左右,大約是1862-1874年。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朝廷真正掌權的是由恭親王奕䜣為首的文官集團來掌控,這些人的思想不一定會有多少西方的現代性,但他們确實精明能幹,一直試圖扭轉大清的頹勢,因為兩次鴉片戰争給中國帶來的教訓确實是深刻的。在同治中興期間,天平天國運動被徹底消滅,飽受戰火的江南地區終于得到了喘息,很多江南學子又開始恢複科舉考試了。鹹豐死後,朝廷裡原來很多滿人重臣被清洗,這就空出了很多職位,漢人重臣順勢而出,因為在滿清内外交困的情況下,滿人優先的政策就越來越靠不住了。在這期間很多滿漢隔閡的政策都有所放松,甚至是直接被取消,除了八旗制和滿漢不通婚這兩條沒變,其他界限基本上都被消除了。

再來看一下國外背景

,同治中興之是以順利,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列強對清朝的“好感度”增加,但這種好感度也僅僅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來考慮的。在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英國忽然意識到,如果不承認清政府的統治地位,那麼他們與清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就等于廢棄了,特别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太平天國号稱主權獨立,就不承認清政府與歐洲各國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以,歐洲各國為了維護在華權益,對清朝的态度就有所緩和。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就例如1869年,台南的群眾搗毀了英國人在當地的教堂,英國駐台代領事吉必勳和一名海軍軍官就使用了武力,英國所作出的處理辦法是:降了吉必勳的職,還歸還了索取的賠償。這一切都展現出英國對清朝的态度出現了轉變,從入侵變為了維護。英國作為當時歐洲頭号強國,他的所作所為也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他們紛紛效仿英國,都對清朝的态度很友好,因為他們也都認識到,支援清廷才有利可圖。在國内和國外都出現有利條件的時候,同治中興也就出現了。

同治中興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第一、國内局勢得到穩定

鹹豐到同治這段時間,共發生過四次大規模的運動,分别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杜文秀的“平南國”運動,北方的撚軍和陝甘民變。影響最大的就數太平天國了,鼎盛時期的太平天國占據了差不多中國的一半領土。平南國也曾在雲南定都宣布獨立。這些運動讓國内幾乎沒有一天是安穩的,戰争的破壞力也極大,雖然這些運動被平定并沒有使清朝完全恢複過來,但總體局勢趨于穩定。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第二、任用賢人

同治中興不管是在中央還是地方,都有一批能力不錯的賢臣。中央是以恭親王奕䜣為代表,還有軍機大臣瓜爾佳·文祥和沈桂芬。在地方有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等人。這些地方能臣最後也都進入中央任職。還有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是1863年科舉考試的探花,之後進入朝廷任職。這些人都有能力,但他們有個共性,還是脫離不開封建思想的禁锢,總歸來說,可以稱之為是“保守勢力的最後抵抗”。這也是同治中興沒能延續下去的原因之一。

第三、興建工業

洋務運動讓清朝增加了很多現代化企業,比如輪船招商局、安慶内軍械所、漢陽鐵廠等。中國第一次嘗試現代化的鐵路運輸、采礦、電報通訊都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第四、建立新軍以及配套的軍工業

軍事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八旗軍和中央正規部隊綠營軍早已經腐化,實在不堪大用。另一方面地方軍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期迅速崛起,清廷又怕這些地方軍擁兵自重,形成像唐末的藩鎮割據。但好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并沒有另立山頭的意思,他們在國内戰事較少後就主動裁軍了,這樣清廷緊張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這時候清政府也就有精力開始着手組建新軍,希望增強清廷的軍事實力。

清朝後期為什麼能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同治中興又是否名副其實?

1865年長江水師成立,規模包括800名軍官和1.2萬名士兵,同年與軍事配套的軍工企業江南制造總局也成立了,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也成立了。船政局是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不僅造船,還開設一些附屬課程,比如工業技術、駕駛、英語、化學、冶煉,這都為洋務運動培養了很多人才。

以上四點就是同治中興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出,同治中興主要“興”的是技術,各種現代化工廠拔地而起,但體制和思想上的改革少之又少,是以同治中興并沒有讓清朝真正強大起來,而且“興”的時間也比較短,僅僅十年左右。是以同治中興按嚴格來講,是名不副實的,它的改革流于表面,雖然有一定成效,但解決不了本質問題,清朝依舊在活在掙紮之中,是以同治中興更像是晚清自我吹捧的一個噱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