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隋唐大運河商丘至永城段是豫東地區通航時間最長的運河,自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挖通航到元朝至元(1335——1342年)時廢棄,共使用了約700餘年。明代曾清淤疏通,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志》記載:“汴河(隋唐大運河)在城南五裡,或雲即莨蕩渠,源出荥陽縣大石山,元至元中淤。明嘉靖中曾疏之,今複成平陸矣。”700餘年的運河航運的繁華在運河岸邊留下了大量的與大運河有關的地名。

大運河地名是因運河而産生的,這些地名或是運河驿站、或是運河河市、或是運河店鋪、或是運河軍事關隘、或是運河寺廟、或與運河渡口等有關。每一個地名都有其曆史背景和來源,是大運河文化的曆史積澱,是大運河繁榮的見證。永城段大運河東起侯嶺鄉呼莊東,西至馬牧鄉馬莊村,自東向西與大運河有關的地名有:呼莊、二十裡鋪、東十八裡鋪、十裡堡(謝酒店)、東七裡店、五裡堡、東大營、隋堤口、北大街、小門街、南大街、三裡道口、五裡禅堂、西七裡店、西十八裡鋪、西二十裡鋪、望堂(天宮寺)、酂陽、李店、蔔(鋪)子、馬牧(柏林鋪)、鄭店二十餘處地名。目前其中個别地名已經消失,隻有在縣志中可以查到,但絕大部分依然在使用。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呼莊在明清時叫義勇集,古稱呼家莊,跨大運河而建。據清光緒《永城縣志》記載“呼延贊墓在城東呼家莊”,呼莊民間也有呼延贊和呼延慶的傳說,縣志還記載“清乾隆年間,呼延麟在永城北官莊店(今演集村)攜帶家眷去河北任職而去”,在演集北至今還有呼家林(墳)存在。這說明呼延贊家族确實與呼莊有關,根據此地遺存的地名北官莊、南官莊,結合宋代史料以及民間傳說分析,呼延贊的後裔很可能曾在呼莊率軍駐守大運河,或呼延贊後裔在呼莊以北一帶封有職田或莊田,呼莊曾是呼延家族的聚居地。現在呼莊已不存在呼姓了,但清代永城縣志記載的曆史依然有痕迹可尋。大運河在北宋時期特别重要,是大宋王朝的生命線,為保障大運河安全,北宋在大運河駐守軍隊,一些重要将領分段駐防大運河,不排除呼延贊的後裔曾率軍駐守呼莊大運河段,其族人在此生活,呼家莊是以得名。

東二十裡鋪與西二十鋪是以永城城内為中心對稱分布的,同樣的情況還有東十八裡鋪與西十八裡鋪,東七裡店與西七裡店。鋪是隋唐大運河上常見的名稱,是商鋪、店鋪之意,專供過往的商船客人和各種旅者吃飯以及休息,并出售各種日常生活用品。鋪的繁榮是大運河河市的繁榮帶動的,什麼是河市呢?就是河邊形成的市場,依靠運河商船經商做買賣的地方在運河兩岸。北宋日本僧人成尋行經大運河,寫有《參天台五台山記》運河日記,對于大運河河市有詳細的記載。雖然鋪是河市形成的,但不能随意形成河市,北宋專門有管理大運河的機構,對于大運河上驿站和鋪的設定是有嚴格規定的。據宋代史料記載,在大運河上五裡設一驿,十裡設一鋪,百裡設一離宮。永城有二十裡鋪、十裡堡(鋪)、五裡堡(鋪)都是符合規定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十八裡鋪呢?十八裡到二十裡僅隻有兩華裡,距離太近了,這可能跟兩個地方的比較繁榮的河市有關,也可能與大運河管理造成的地方利益有關。同樣的情況還有五裡堡與七裡店距離也很近,店的規模一般較小,是否為官方設定,已不可考。

永城是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縣城。根據唐代地理學家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記載,永城于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割彭城、睢陽二郡之地置永城縣,治所在馬甫城東北三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縣城遷于馬甫城。馬甫城就是今永城老城。據史書記載,隋、唐、宋時期,永城縣城是跨汴而城,隋唐大運河自西北向東南從城中間穿過,城市沿着大運河兩岸修建,形成東西狹長,南北較短的特點,至今依然格局不變。成尋在《參天台五台山記》中寫了一段永城見聞:“戊時,過六十裡,至亳州永城縣甫城甫亭停船…………三日,丁酉,天晴,辰時,出船,從大船下拽船,橋無柱,以大木交上,以鐵結留,宿州以後大橋皆如是。”永城為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由于縣城倚堤而建,地勢較高,多次受洪水襲擊而城不破,是以民間流傳永固之城的傳說,傳說隋炀帝經過永城三次都發現城池完整無缺,欽賜永城之名。縣城内中山街古稱北街、勞動街古稱南街,二者呈平行分布,北街其實是大河北街的簡稱,南街是大河南街的簡稱,這種地名與宿州是完全一緻,街道格局與宿州也完全一緻,兩街之間夾着大運河,北街就是大運河北堤,南街就是大運河南堤,唐宋時期永城跨大運河而形成城市,大運河兩岸是街道。後來大運河淤積廢棄,南北兩街的格局沒有變動,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小門街在勞動街最東段,它是城内大運河的南堤的最東端,唐宋期間,小門街是永城東出口的主要街道,最初是大運河南堤驿道,後來大運河廢棄,北大街成為主街,并且為矯正東西街道沿大運河偏斜,不符合城池地理堪輿的狀況,北大街改向北,伸向正東,修建東城門,北大街出城成為大門街,南邊為了城防的安全,挖護城河時為友善外出留了一座小門,對着小門的城内街道叫小門街。追根溯源,小門街是大運河的影響帶來的,它反映了永城唐宋城市街道的遺痕。

東大營又叫隋堤口,是永城東大運河駐軍的地方,因為這裡是大運河入城的關口,是以自宋代以來,曆代駐軍。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志》記載,此處還有鎖鑰閣,比喻為鎖鑰匙的地方,對于鉗制永城縣城,控制永城段大運河,地勢極為重要。

永城大運河兩側對稱的地名是一個奇特的現象,類似于永城這樣的情況,在宿州也有。這種對稱地名與北宋政府對汴河長度的測量有關。據《宋史》記載,熙甯五年(1072年)大科學家沈括奉宋神宗诏命,專門測量運河全程長度,為管理汴河提供了科學依據。永城段運河地名與沈括測量有關。由于古代是以官本位為中心的社會,永城地名對稱的軸心應在永城縣衙,縣衙在今中山街和牌坊街交叉點路北原老警察局大院,自隋朝大業五年(610年)置縣以來,至清末,永城縣衙一直在這裡。根據明清《永城縣志》的記載,縣衙前是總鋪,這個總鋪是官方設定的地标建築,它在大運河永城碼頭北岸,是官方招待所和旅館,北宋詩人李觏在《送杜寺丞知永城》詩中說:“官舍隋河北”,“官舍”指永城縣衙和總鋪等官方機構,北宋時成尋泊舟永城在城内“甫亭”停船下榻住宿,很可能就在此處。總鋪是永城官方設定,具有權威性和标尺性,到東西十八裡鋪的距離應從此算起。之是以在永城東西形成對稱地名,實質是官方布局的結果,與大運河航行官方制定計量收費标準有關。大運河等距離的驿站店鋪,有利于政府征收商船運輸費用,有利于商船的定時供給和補充給養,有利于大運河分段分工維護和保養,有利于駐軍占據河段的配置設定,有利于大運河南北兩岸的有序通行。

永城崇法寺院和崇法寺塔也是因大運河繁榮而修建的佛教建築,永城西關與大運河有關的寺廟有西下寺,承天寺,上世紀六十年代寺廟還存在,北宋著名詩人張耒曾寫詩《泊舟永城西下寺有感》,北宋著名詞人賀鑄曾寫《題永城承天寺》,清《永城縣志》記載承天寺曾發現《唐修承天寺造像碑》,寺廟皆在大運河北堤上。三裡道口是城西一處大運河與南北通道交彙所形成,五裡禅堂是距城五裡大運河北堤的一處寺廟,望堂古代有金山寺,永城博物館館長李俊山曾在望堂村發現金山寺塔碑,望堂塔即金山寺塔,位于大運河北堤上。

酂陽位于大運河兩岸,最初在運河北岸,因距離酂城較近,為古酂地,又在運河之陽,故名酂陽。它是大運河上的一處重要碼頭,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在此寫有著名長篇叙事詩《酂陽行》,蘇轍也曾在此賦詩。據《宋史》記載,酂陽為北宋時官方設定在大運河通濟渠段上的六個鎮級收稅機構之一。據北宋成尋的《參天台五台山記》記載:“未四點,過三十四裡,至酂陽鎮,去亳州一百裡,有大橋,名酂陽市橋。過三百步,又有大橋,此鎮酂縣内也。”據明嘉靖甲辰(1544年)版《永城縣志》記載,酂陽寺是永城名寺,寺裡酂陽塔高聳入雲,在酂陽鎮大運河南岸,經考古專家李俊山鑒定酂陽塔為北宋建造,是崇法寺塔的姊妹塔,是大運河繁華時期、衆多的香客捐資修建的。這些寺廟均屬于大運河寺廟文化,是大運河影響帶來的名稱。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隋唐大運河永城段地名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