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中國曆史上有一重大的事件,那就是明亡清興。後人在讀那段曆史時,大多數人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惆怅,更會痛斥于明朝帝王的“昏庸無能”,而感慨于清帝的“勤政”,徒歎天下“淪亡”的無奈。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這裡,首先要明确的是,雖然明亡清興是一種傷痛,但不可置疑的是,清是中國曆代正統王朝之一,是中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彼時它給了人以“亡天下”之感,但最終,它還是融入了中國的曆史。

不能否認的是,滿清的入主中原與以往的少數民族政權存在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所謂的“華夷之辨”,是以說,他們在道義的制高點上就有天然的缺陷的,是以,清廷就必需要從其它方面來證明自己據有天下的正當性和必然性。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這其中,美化自己和抹黑對手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在這方面,把自己樹立為“明君”而把對手都說成是“昏君”,對于清廷來說無疑這是一場成功的“公關活動”,它給後人帶來的直接印象就是如此,讓人不得不感慨,明朝不亡天理不容。

在他們的操弄下,明朝的君主,要麼殘暴,如朱元璋、朱棣;要麼昏庸,如明世宗;要麼荒誕,如明武宗;要麼貪玩,如明熹宗;要麼怠政,如明神宗;要麼無能,如崇祯帝。反正,沒有一個好的。而清朝皇帝,則個個英明神武,勤政愛民,而看起來也好像是這麼回事。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實際上,清廷的美化有時過了頭,也就露出了破綻。比如,他們最為得意的勤政,實質上是滿清王朝高度集權,君主高度獨裁的展現。他們繼承了明代不設宰相的規定,先是以大學士為皇帝的秘書,組成受皇帝控制的内閣,而後又進一步設定軍機處,使朝廷官員完全淪為了皇帝的工具。有清一代,是為大陸古代獨裁專制的頂峰。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而明代,雖然廢除了宰相,但設定的内閣擁有相當的權利,事情的處置先由内閣決議,而後“票拟”讓皇帝簽字頒布實施。不像清廷的内閣,純屬君主的私人秘書。整個官僚集團,處于一個有序的運作環境,某種程度上,皇帝就是一個象征而已,影響不了政府的正常運轉。就好比他們攻擊明神宗幾十年不上朝,可結果如何?各級機構運轉正常,并在此期間,打赢了“萬曆三大征”,可以說明朝相對于清朝,他的政治制度更為合理,更接近于現代的政治理念,他們的皇帝也就顯得碌碌無為了。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而清朝的皇帝在“勤政”的外衣下,是其事必躬親的無奈,是他們高度獨裁專制的必然。大事小事,沒有皇帝的許可,任何事都做不成。舉個例子,在明代,五品以下官員的選拔任用,吏部就可以做主。五品以上,由大臣們“廷推”商議,然後上報内閣,再由皇帝任命。而清代别的不說,就說有一個制度,那就是外放官員上任前都要“面聖”,也就是皇帝要親自接見一下,訓幾句話。看起來是說,皇帝重視“親民官”,實則是表明,沒有我的許可,你一個縣令都做不成,如此種種,可謂是集權獨裁之大成。

在明代中後期,皇帝沒有大臣的同意,實際上他很難幹什麼事情的。而一些臣子對于皇帝的斥責甚至于謾罵,都是曆代難以看到的,這在清代更無異于是天方夜譚,實質上,在明代君主與官僚集團是處于互相制衡的狀态,而清代官僚僅僅是皇帝的奴仆或者說是工具。要知道在清代,官僚們都以能當上“奴才”而榮,相對于見了皇帝稱臣的人,能自稱“奴才”無疑更自覺身價百倍,如此可見清代奴性的盛行,更是皇權極度擴張的表現。

清廷都是“明君”,明朝都是“昏君”?這恰恰顯示出清廷的落後

明代的政治制度已出現近代内閣制度的形态,相對于回複到獨裁專制的清廷政治制度,無疑是先進的。但曆史的詭異就在于,先進的不一定必然戰勝落後的,明朝的滅亡,恰恰是中國曆史程序的倒退。而清廷對于明朝的抹黑,有意無意中顯示出是對于自身落後的一種掩飾。總而言之,明帝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無道”,而清帝也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清明”,曆史的真相終歸是要大白于天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