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春鼓

作者:齊魯壹點

文/李召新

青未了|春鼓

家鄉的秧歌是以鼓為中心的。大鼓一面,聲傳四方;手鼓起舞,群情振奮。大鼓小鼓,雖分工不同,可鼓點節奏是一緻的。“咚咚——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那抑揚頓挫、威風凜凜的鼓聲,那蒼勁有力如猛虎下山的陣勢,讓舞者、觀者都激動不已。從漢朝到今天,勤勞的家鄉人,踩着這鼓點,一步步走來。這鼓舞就是名揚天下的商河鼓子秧歌。

在中國的北方,過年的習俗大同小異。吃餃子,放鞭炮,是這一帶最重要的傳統習俗。俗話說得好,吃了餃子才算過年。還有,不放鞭炮也不叫過年。你問為啥?這吃餃子的原因自不必說,鞭炮不僅是歡慶新春的禮炮,也是告别貧窮的大動作。過夠了窮日子的莊稼人,手頭再緊,也要買幾挂鞭炮,為的是用着響聲驅走一年的不順,趕走這窮氣、晦氣,祈求新的一年五谷豐登。而在商河,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不鬧秧歌不算過年。為啥?因為在這裡,九百多個村,小的從剛會走、老的到九十九,男女老少都會跑秧歌。人們在陣陣鼓聲中,舉着傘、打着鼓,踩着鼓點盡情地跑着跳着,手舞之,足蹈之。而每一個人的動作都與這鼓點有關,人們盡情地抒發着對新的一年的向往。文史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鼓子秧歌曆史起源,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學說。有祭祀說,說跑秧歌是為了祭祀祖先所舉行的一種民間儀式。有慶豐說,說是豐收後的人們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歡慶豐收。還有一種說法,叫祈禱說,說是為了來年有一個好收成,祈求風調雨順。不管哪種說法,都跟農事有關,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盛世的秧歌,開心的農民。跑秧歌是一個村盛景的标志,不秧歌也有不鬧秧歌的規矩。假如剛剛過去的一年,遇到了天災人禍,收成不好,或着這一年村裡有德高望重的人去世,村裡是不能跑秧歌的。看着鄰村風風火火地跑秧歌,自己村卻不能跑,總有人手心癢癢。這時,就有人在自己家裡,掄起鼓子, 走着,比劃着,隻是不出聲響罷了。也有的年輕人聽着遠處傳來的鼓聲而坐立不安。幹脆把大鼓擡到大街上來,敲幾通。這鼓聲一響,男女老少就會放下手中的活計,尋着聲響,走出家門。三五成群,議論着一個共同的話題:明年,咱們也要跑秧歌。

青未了|春鼓

鼓者,鼓動、鼓舞也。商河鼓子秧歌是過年必備的文化大餐。人們在整齊的鼓點聲中迎來了春天。從這一點上看,這鼓點不就是迎春的樂曲嗎?這舞步,不就是春天的腳步嗎?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這開春的鑼鼓不就是鼓舞士氣、凝聚力量的動員令嘛!金鼓齊鳴,猛虎威龍。看這陣勢,聽這節奏,還有什麼樣的困難不能戰勝?還有什麼樣的病魔不能驅趕?一輩接着一輩的商河人,在這黃河沖積平原上,迎接着一個接一個的年輪,書寫着一個接一個的曆史華章,這是故鄉人獨有的情懷。說起商河人對這鼓子秧歌的感情,還真有道道。許多人把帶着彩綢的鼓子挂在客廳的顯眼處,把自家人跑秧歌的照片放大、鑲框,每逢過年過節。拿出來顯擺顯擺。甚至有的人家對鼓子秧歌中的角色幾代傳承,成了一輩傳一輩的民間絕活。

春節剛過,縣城裡的商店都還沒開張,走街串巷拜年的車輛一輛接着一輛。可商中路上傳來一陣陣隆隆的鼓聲。人們知道,這鼓聲來自老十字街廣場。不錯,做鼓的手藝人,一個冬天的忙碌,就盼着這幾天呢!廣場上,金黃色的大鼓,格外顯眼,直徑三十的小鼓擺了一地。銅鑼,撥鑔,應有盡有。“老闆,你這大鼓多少錢一面?”問話的是一個年輕人。“小夥子,咱商河大鼓一個價,一鼓一鑼兩個镲。不為賺錢,隻為傳承。”小夥子忙給在場打鼓的人們分煙。在這一支煙的功夫中,大家才知道,這小夥子是個回鄉創業的小老闆。承包了村裡的二百多畝地,他要帶領着鄉親們實作真正的農業現代化哩。

春回大地,鼓聲陣陣。一面面金鼓,與春天接下了不解之緣。這鼓聲告訴人們: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站在新的起點上,新的輪回開始了。這迎春的鑼鼓,這鬧春的秧歌,鼓舞着我們。你聽:“咚——咚——咚、咚——咚——咚”,震耳欲聾的戰鼓,激勵着人們又開始了新的春種秋收。

春鼓,鬧春的金鼓,還有那些繪春的舞鼓人,正在描繪這泉城北大門的最美畫卷。

(圖檔源自網絡)

《當代散文》

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壹點号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