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活”瓷器的锔瓷手藝人:讓“缺憾”成為一種獨特美

“複活”瓷器的锔瓷手藝人:讓“缺憾”成為一種獨特美

翟國輝在他的工作室焗瓷。 解立經 攝

中新網唐山2月19日電(解立經 白雲水)中國俗語“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兒”,說的就是“锔瓷”這門工藝。19日,河北唐山豐南區鬧市一隅,58歲的翟國輝手拿金剛鑽,專心地修複着一隻古粉彩瓶。

锔瓷是把破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锔子”,再修複起來的技術。在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锔瓷匠人的身影。

“複活”瓷器的锔瓷手藝人:讓“缺憾”成為一種獨特美

翟國輝正在修複瓷器。 解立經 攝

“早些年,锔匠挑着擔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人們為了節省家用,把家裡碎了的盤碗讓锔匠修複好後再次使用。”翟國輝說,随着生活水準提高,這項技藝逐漸淡出大衆視野。

翟國輝原本是一名古玩收藏愛好者,經常與藏友去古玩市場“淘寶”。2009年,翟國輝淘到一套百年前的锔瓷工具。這套工具是兩個帶有提梁的黑色木箱,每個箱體由數個小抽屜和暗盒組成,裡面是各種锔瓷用具和材料,有金剛鑽、弓子、錘子、锔釘、小闆凳等。正是這套工具,讓翟國輝對锔瓷産生極大興趣。

“锔瓷工序複雜,需要經過打孔、對縫、定位、锔釘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将一件瓷器修複完成。”翟國輝介紹,對一件破碎嚴重的物件進行修複,要先把破碎的部分拼起來,用細線繩纏繞幾圈固定住,然後把一小段銅絲用小鐵錘鑿成棱形的兩腳釘,再用金剛鑽小心翼翼地在裂縫兩側鑽眼,把做好的锔釘放在鑽眼中,用小錘子輕輕鑿,鑲嵌進去。

“锔瓷對力度、尺度的把握要求非常高,不小心可能就會鑽碎,還要根據瓷器的大小找到鑽眼适合的深度,讓锔釘更好的固定。”翟國輝說。

“複活”瓷器的锔瓷手藝人:讓“缺憾”成為一種獨特美

翟國輝(中)與徒弟一起研究焗瓷技巧。 解立經 攝

十多年來,翟國輝修複的瓷器有數百件,包括明清、民國的古瓷、近代瓷等。“根據物件的材質使用不同樣式的锔釘,或者根據客戶要求使用特制锔釘,讓陶瓷、玉器、紫砂、玻璃等都可以锔。”翟國輝說,每修複一件物件,就是了解一段故事,把“缺憾”變成另一種獨具觀賞的藝術品。

為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古老技藝,2021年,翟國輝成立锔瓷工作室,免費招收熱愛锔瓷手藝的人,現在已有6名學徒。“锔瓷承載的不僅是一門修複技藝,也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勤儉節約、惜物惜福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代代傳承下去。”翟國輝說。(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