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人劉志鈞:為小小“茶盞”傾注近十載光陰 | 一件事一輩子

【大河報·大河财立方】(記者 吳海舒 實習生 張玉娜)這段時間,劉志鈞桌邊放着厚厚一本《中國陶瓷史》,并且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中國陶瓷史圖解知識。劉志鈞在陶瓷領域的成就業界有目共睹,但53歲的他絲毫沒有要停一停的意思,最近他又給自己找了一個新課題:提升鈞瓷的機械強度,做出摔不爛的鈞瓷。

匠人劉志鈞:為小小“茶盞”傾注近十載光陰 | 一件事一輩子

萌芽:

“白花花”的鈞瓷第一次走進劉志鈞的世界

禹州是夏朝建都之地,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的唯一産地,河南禹州鈞瓷因其瓷土、釉料、工藝等優勢,出産的鈞瓷意象豐富、奇妙絢爛,譽滿全球。同時,禹州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鈞瓷文化、中藥文化源遠流長,素有“鈞都”“藥都”之稱。

劉志鈞在禹州出生、成長,他這一生對于鈞瓷的追求和執着也是在這裡萌芽。

劉志鈞的父親在禹州的一個中藥廠做總工程師,同時也是一位畫家,做一些包裝設計。小時候的劉志鈞,經常跟着父親去制藥廠。“大概五六歲的時候,制藥廠建工廠中的房間挖地基,聽大人說挖出來好多瓷器,我跟着父親去現場看。”劉志鈞回憶,在小孩子眼裡,瓷片是“白花花”一片,“後來工廠中的房間那片土地被鑒定為鈞官窯,我記得我還撿了一些瓷器碎片,後來考學的時候畫靜物,我畫的就是小時候撿到的一塊碎片。”

匠人劉志鈞:為小小“茶盞”傾注近十載光陰 | 一件事一輩子

1974年,在禹州鈞台附近發掘的鈞瓷窯址被确認為北宋官窯,長期以來中國鈞窯産生時代的多種不确定說法得到确認,中國鈞瓷被确認起源于北宋時期。

師從名家,

劉志鈞被評為中原大工匠

有一次,劉志鈞父親的制藥廠裡要設計一款鈞瓷瓶,用來盛放廠裡生産的阿膠補血膏。那段時間,劉志鈞跟着父親去鈞瓷廠打樣、提貨,就這樣慢慢從接觸鈞瓷,到後來漸漸喜歡上了,“感覺是它在勾引着你去做這個事。”劉志鈞笑着說。

匠人劉志鈞:為小小“茶盞”傾注近十載光陰 | 一件事一輩子

後來,考上大學的劉志鈞潛心研習工藝美術,畢業後,便投身鈞瓷藝術,先後拜師著名陶瓷泰鬥張守智、“中國陶瓷泰鬥”楊文憲等,并成為“鈞瓷泰鬥”晉佩章先生的關門弟子。

劉志鈞的作品先後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金獎、第十屆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兩項金獎等100多項國際和國内大獎。劉志鈞也被評為國家正進階工藝美術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河南省勞動模範、中原大工匠、河南省最佳設計師和中原陶瓷文化傑出青年,榮獲河南省陶瓷藝術突出貢獻獎,獲評中原陶瓷文化産業十大影響力人物等。

打磨:

以匠人精神做茶盞,追求輕薄、“摔不壞”

幾年前,張守智先生曾對劉志鈞說:“能把盞作出花來,在中國陶瓷界也是鳳毛麟角的。”此後,劉志鈞便把重心放到盞的工藝上。2014年,他着手開始“志鈞盞”的設計與創作。

早些時候,人們印象裡的鈞瓷大多數較為粗糙、笨重,如何将茶盞做得輕薄、美觀,是劉志鈞一直考慮的事。造型設計要符合人體工程學,其大小要符合人手拿盞的弧度,盞沿要給唇帶來最好的舒适度……設計代表作“志鈞盞”的時候,這些細節都不能忽略。而僅将茶器做好還遠遠不夠,每種茶适合搭配哪種杯子,茶盞容器要多少毫升才能讓人更好地品嘗出茶香,這些也都充滿了學問。

匠人劉志鈞:為小小“茶盞”傾注近十載光陰 | 一件事一輩子

最近,劉志鈞又給自己提出一個新課題:提升鈞瓷硬度,做出摔不爛的鈞瓷。

劉志鈞介紹,古代鈞瓷重量一般都比同體積現代生産的鈞瓷要輕,究其原因在于,古代鈞瓷所用坯體原料一般都經過數次漂洗再加以使用,而現代鈞瓷坯體生産一般都是直接将所有原料球磨混合,對于一些較大型瓷器來說,生産、銷售、儲藏過程中均存在由于重量較重導緻的搬運難題。而且,現有的鈞瓷機械強度低,在搬運、儲藏、展覽過程中容易損壞。

“泥土是有性格的。”在劉志鈞看來,沒有陳腐過的泥土性格剛烈,一摔就碎,如何利用現在的工藝制作出摔不壞的鈞瓷,是他目前要不斷嘗試的事。“近些年,我們自己陶瓷品牌出圈的不多。中原雄起,風騷再領。世界陶瓷,不遺我名。這是我們陶瓷匠人的期望。”劉志鈞說。

“十窯九不成。”瓷器的燒制很難把握,瓷器進窯燒制前要經過幾十道工序,一個細小動作不過關,整體就功虧一篑。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失敗,把一件事做到極緻,這是劉志鈞對于匠人的了解,也是在這麼多頭銜中,他對自己的定義。

責編:陶紀燕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