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央視《國寶檔案》“20130824 古代戰争——邯鄲之戰”截圖

這場著名的戰争,即“信陵君竊符救趙”典故的發生背景

如果魏公子信陵君沒有回頭讨侯生計策、如果如姬未能守諾盜符、如果晉鄙未被朱亥所殺……信陵君、魏國和趙國的命運又将如何呢?

《史記》中的這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實在是險象環生、跌宕起伏。而其中的總鑰匙——“竊符”之“符”,即虎符。

當年,秦兵圍邯鄲,趙王送信于魏請求發兵支援。魏王先派将軍晉鄙援救,後秦國派信使威脅魏王:若敢援手,攻破趙國便來滅魏。魏王害怕,命駐軍于邺。趙國無奈,繼而轉求魏公子,公子屢次請求魏王發兵救趙以自救被拒。

侯生獻計,以殺掉魏王寵妃如姬殺父仇人為代價令其盜取魏王虎符,有了虎符便可奪得将軍晉鄙的軍隊出兵援趙。

幾經周折,魏公子取得虎符、奪取軍權支援趙國,最終秦軍被退,趙魏得到了平安。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央視《國寶檔案》“20130824 古代戰争——邯鄲之戰”截圖

虎符究竟何物,竟如此重要呢?

所謂虎符,亦即兵符,為當時帝王調兵遣将所用信物,多用青銅錯金做成小巧的立虎或伏虎形狀的令牌,此牌玄機在于分作兩半,君主與将軍各執一半,左右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對應。符到如君到,隻有同為一組的虎符合在一起才能發兵,此亦為“符合”一詞的來曆。

據載,虎符是由周代軍事家姜子牙發明的,為了君主傳達指令調動部隊時免出差錯,在通訊裝置原始的古代,可稱為是一種確定安全的密碼。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央視《國寶檔案》“20130824 古代戰争——邯鄲之戰”截圖

虎符長什麼樣子呢?同時期出土虎符中最有名的一件,當屬存于陝西曆史博物館中的戰國錯金杜虎符。

這件杜虎符上有錯金銘文 9 行 40 字,字型為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殹”——此為目前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展示了戰國時期秦國的軍事制度,也反映了當時錯金工藝的高超水準。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戰國 青銅錯金杜虎符(左半符正背面)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此為左半符,身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度0.7厘米——令人驚歎的是:這樣一件小巧之物,竟能牽動當時戰場上的風雲。

另一件非常珍貴的虎符全件,系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陽陵虎符,此符還要略小于杜虎符,長僅8.9厘米,高3.4厘米,亦為青銅所鑄,完整形,可中分為二,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可見其用與杜虎符無異。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秦 陽陵虎符 國家博物館藏

為什麼如此重要之物要用虎形呢?這就涉及到“虎”的文化淵源了。

說起來,虎圖騰自上古便有,與最早的龍圖騰同在。民族學學者劉堯漢、楊和森等提出:虎伏羲、龍女娲的遠古圖騰構成了中國龍虎文化的文脈傳統。

傳統印象中,伏羲與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為什麼說“虎伏羲”呢?

其實虎圖騰崇拜早在上古已經普及開來,伏羲氏族的圖騰即為虎。而秦漢後始有“龍為真命天子”之說,又尊伏羲為三皇之首,故而将虎易變成龍,自此才有了人頭龍身之說的。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唐 佚名《伏羲女娲像頁》 故宮博物院藏 以龍為天子後,伏羲的虎圖騰發生異變

虎文化也可尋至遠古神話中,如盤古開天辟地。

漢文獻《三王曆記》中載:“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在彜族的原始資料中,認為虎即盤古,在其文化中,混沌時代宇宙間有一隻碩大無比的虎,它的眼變成日月,皮變成天,腸胃變成江河湖海,筋骨變成山脈,虎毛變成花草樹木。

無論如何,虎與中華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殷墟 甲骨文的虎字, 有頭、 尾、軀幹及四肢,十分形象;《周易·乾卦文》說:“雲從龍,風從虎”,将虎與龍并駕齊驅。

道教崇虎,認為虎是護法神,張天師、趙公明(财神)、西王母(黑虎女神)以及土地爺,皆以虎為坐騎;外丹家以龍喻水,以虎喻火,内丹家則說“神者是龍,氣者是虎”。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近現代 徐悲鴻《騎虎财神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對虎的崇拜自此源遠流長,而自虎符起,虎便衍生成為了“官”“将”的象征,戰争的旗幟有虎形旗、英勇的武将叫做“虎将”、國家派出的使節叫做“虎節”、衙門公堂豎“虎頭牌”、通向王宮的門稱為“虎門”、王宮議事的大堂是“白虎堂”……

由此再傳至民間,“虎”則成為護佑擋災、寓意前程的虎頭鞋、虎頭帽,漸漸的,虎也成為了護佑、财富、利勢、銳意等等象征了。

在逐漸發展演化的過程中,虎文化逐漸徹底融會貫通在華夏文化中。上至國家軍權、股肱重臣之地位象征,下至黎民百姓實際生活之日常所用,無處不在。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清同治 黃色緞釘金線繡虎頭紋小夾鞋 故宮博物院藏

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今年又正值虎年,觀複博物館也做了相關的“虎文創”,如此件【觀複锔瓷金虎問泉杯】▼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其設計取典自茶聖陸羽“虎丘問泉”,相傳陸羽曾居于蘇州虎丘山,他在山上中覓得一泉,泉水清甘味美,極适煎茗,遂在虎丘上山挖築石井,時稱“陸羽井”,又稱“陸羽泉”。

而“虎丘”之名,則源自一個傳說——相傳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阖闾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幸亡故,死後數日其子将之葬于海湧山,據說葬後三日有一隻白虎蹲在山上,是以把“海湧山”改名虎丘山。

茶與虎,這兩種文化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了一起。于是,我們用館藏戰國金虎形飾作為本款【锔瓷金虎問泉杯】設計的主要元素,再輔純銀鍍金為材、以傳統锔瓷法作锔釘呈現▼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以同一件館藏所造文創還有虎年臨近時推出的【觀複金虎迎瑞黃金紅包】,此物可做挂飾,懸與廳堂或随身攜帶,即可賞其威,又可借其守護之意,可謂一舉多得▼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其次,除了金虎祥瑞提氣加持,此杯還取神于宋代官窯茶器之雅:青灰釉神韻,紫口鐵足,大片開片,再現高古茶風▼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茶與虎在文化中相遇,古人與今人在茶席上神交。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在一盞茶中得不到,隻要你“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那隻“符”,到底什麼來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