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作者:法蘭西is培根

亞洲大黃蜂在2019年第一次進入美國後,大開殺戒,所向披靡,讓美國人民聞“蜂”喪膽,直接尊稱它為“殺手蜂”。

因為長着一個橙黃色的腦袋,亞洲大黃蜂還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大虎頭蜂。它起源于亞洲的森林地帶,在大陸、日本、印度、越南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亞洲大黃蜂是世界上個頭最大的黃蜂,工蜂身長有4厘米,蜂後身長則有5厘米。

有大拇指那麼大的黃蜂,尾巴上的毒針有6毫米長,能夠紮穿厚實的防護服,紮進人的皮膚。被大黃蜂蟄過的兄弟形容,當毒刺紮入他的胳膊時,就像一枚燒得火紅的圖釘按進皮膚,帶給他強烈的灼燒疼痛。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大黃蜂的毒液會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不過,它的毒性沒有人們擔心的那麼強悍,被一隻黃蜂紮一下不會緻命,要被幾十隻黃蜂同時注射毒液,才會有緻命危險。

雖然殺手蜂每年手下都有幾十條人命案底,但是隻要不招惹大黃蜂的話,它不會輕易來咬你。實際上,殺手蜂這個稱号,指的不是殺人,而是屠殺蜜蜂。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大黃蜂有一對鋒利的下颚,能夠切開獵物的腦袋。比它個頭更大的螳螂,甚至是老鼠,都是大黃蜂的手下敗将,更别提區區一隻小蜜蜂了。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大黃蜂出手,不是獵殺一隻蜜蜂,它會屠殺成群結隊的蜜蜂,消滅一整個蜂窩。

殺手蜂的個頭是蜜蜂的5倍,它1小時能咬掉300隻蜜蜂的腦袋。一個數量不到50隻大黃蜂的小團夥,在5個小時内,能聯手宰割3萬隻蜜蜂,消滅整整一個蜂群。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大黃蜂屠殺蜜蜂群分為三步。

首先第一步是踩點勘察,一隻大黃蜂出來尋找蜜蜂蜂巢,找到蜂巢的大黃蜂會咬掉蜜蜂的腦袋,啃吃它的肚皮,然後把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胸部,帶回家喂養巢穴裡的寶寶。

接下來到了屠殺滅口的第二步,大黃蜂叫來一群夥伴,組隊屠殺蜂巢裡的蜜蜂。幾個小時裡,大黃蜂挨個割下一隻隻蜜蜂的腦袋,一直到整個蜂巢的蜜蜂全部失去腦袋,齊齊整整地躺在蜂巢裡。

最後到了收獲糧食的第三步,接管蜜蜂蜂巢的大黃蜂,收集蜂巢裡的蜂蛹和蜜蜂幼蟲,帶回家喂養家裡的寶寶。一個蜜蜂蜂巢,是黃蜂寶寶至少一周的口糧。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弱小的蜜蜂不能抵抗大黃蜂的大屠殺,隻能束手就擒,被割掉腦袋,一窩窩的蜜蜂簡直就是為大黃蜂量身定制的糧倉。

亞洲大黃蜂進入美國之前,已經先行進入歐洲了。大黃蜂在歐洲大肆屠殺蜜蜂,曾經導緻當年蜂蜜産量直接減産60%。是以發現亞洲大黃蜂入侵美國之後,美國農業部如臨大敵,号召群眾密切關注大黃蜂的蹤迹,一旦發現大黃蜂的身影,政府馬上組織人手進行捕殺。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說得那麼厲害,怎麼沒看見大黃蜂,把亞洲的蜜蜂全部屠殺滅絕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精彩,因為本土蜜蜂有對付大黃蜂的絕妙招數,而亞洲蜜蜂的制敵本事,美國蜜蜂還沒有學會。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來看亞洲蜜蜂對抗殺手蜂的執行個體,一隻大黃蜂進入蜂箱後,蜂箱裡的蜜蜂并不像美國蜜蜂一樣,驚慌失措地攻擊殺手,它們隻是耐心地等待反擊的機會。這時大黃蜂抓住了面前的一隻小蜜蜂,而這正是蜂群最佳的反擊時刻。

一夥蜜蜂沖過來,層層疊疊圍住大黃蜂,把它包成一個巨大的蜜蜂球。每隻蜜蜂都在拼命扇動翅膀,力求散發出更多的熱量,加熱蜜蜂球的溫度。蜜蜂的優勢在于它的耐熱性比大黃蜂要高。很快,蜜蜂球内的核心溫度達到46度,蜜蜂能忍受這個高溫,但是大黃蜂不能。包裹在球裡的大黃蜂被活活烤死了,蜂群成功地消滅了入侵的敵人。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包裹成一個大球,燒烤大黃蜂,這一絕招是本土蜜蜂摸索出來的制敵招數。亞洲蜜蜂跟亞洲大黃蜂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幾百萬年。在幾百萬年的捕殺和反抗的戰鬥中,蜜蜂演化出有效對抗天敵的絕招,才得以生存下來。而從來沒有見過亞洲大黃蜂的美國蜜蜂,并不會這套對付殺手的方法,隻能任由大黃蜂收割性命。

美國蜜蜂會不會像亞洲蜜蜂一樣,找到對付大黃蜂的好辦法。有可能,但沒人知道要花費多長時間。目前來看,大黃蜂對它們來說,依然是無法抵抗的恐怖存在。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好了,大黃蜂的秘密先聊到這兒。

之前有同學讓培根講講亞洲大黃蜂,本文送給你,希望你喜歡。

關注法蘭西is培根,為你講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見。

亞洲大黃蜂屠殺美國蜜蜂,一天咬掉3萬隻腦袋,亞洲蜜蜂卻不怕它

參考資料:

1、Detection of Neural Activity in the Brains of Japanese Honeybee Worker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 ''Hot Defensive Bee Ball''. PLoS ONE 7(3): e32902

2、Assessing the ecological niche and invasion potential of the Asian giant horne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