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作者:地球知識局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NO.2199-洋垃圾之城

作者:豹妹

制圖:鮪魚 / 校稿:朝乾 / 編輯:鮪魚

近年來,廢土風借助ACG文化成為一種新興審美取向。點歪了科技樹的高科技,與生活在逼仄、肮髒、電子垃圾遍地環境中的底層群眾,形成鮮明對比。胸懷大志的主人公側身殘酷的環境中,利用技術頑強生存,甚至挑戰整個體系,形成一種别樣的浪漫。

科幻電影《阿麗塔》中的鋼鐵城

就是空間站“撒冷”的垃圾集散地

撒冷城通過中間的大凹洞向鋼鐵城“排遺”▼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其實,不必把這當做興奮的奇異幻想,因為對于在西非國家加納的阿博布羅西 (Agbogbloshie)地區生活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就是每天的現實。這片城鎮建立在一片垃圾場上,其中生活着幾萬流動性極高的人口。

阿博布羅西事實上是首都阿克拉的一部分

位于阿克拉西南方向▼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在加納阿克拉的阿博布羅西貧民窟附近

小男孩正在拆除電腦和其他電子裝置以回收金屬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他們每一個人都将自己視為生活的主角,認為撿垃圾隻是暫時的,逆天改命才是終點。但許多人都知道,他們深陷其中,可能會在30歲來臨前就早早死亡。

他們隻是非洲電子洋垃圾問題的一個縮影,電子洋垃圾,僅僅是非洲發展困境的一個具體表現。

自從非洲大力進口外地二手商品以來

那些超過消化能力的二手商品就逐漸成為非洲這片土地上的嚴重負擔

(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偷梁換柱的洋垃圾

世界上第一款流水線大規模生産的個人電腦是1981年推出的IBM 5150,世界上第一款相對輕便的行動電話發明于1987年。

這台資訊時代的“開山鼻祖”

還曾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并被評選為“年度人物”

(圖:Flickr)▼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如今電腦的更換周期大緻為5年左右,而手機的更換周期大緻為2年左右。這麼多年過去了,電子産品幾乎人手一件的普及率和較高的換代頻率,理論上會制造出海量的垃圾,事實也确實如此。

iPhone4S已經陪伴果粉們走過了10年

你的智能手機和個人電腦,幾年一換?

(圖:維基百科)▼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全球每年丢棄的電子垃圾重量,在近幾年每年增長3%左右。2021年,全球丢棄了大約5740萬噸電子垃圾。這些垃圾理論上價值約6330萬美元,但是電子垃圾回收其實是一項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力投入的工作,想要做好并不簡單。最終的結局就是,隻有17.4%的電子垃圾得到回收利用,大多數都被埋進了垃圾填埋場或焚燒殆盡。

對于需要複雜拆解過程和化學反應才能回收的材料

就地處理對當地人而言反而是最劃算的手段

(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而且,抛棄電子垃圾的大國,往往不是填埋電子垃圾的大國。電子産品消費大國購買力強勁,對于環保問題日漸重視。而電子垃圾中往往含有鉛、汞、镉等重金屬,回收成本高,一旦燃燒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填埋又容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電子垃圾含有多種對環境污染較高的物質

(來源:UNU;UNI)▼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就像電子産品的原材料、零件、組裝和消費者往往并不分布在同一國家一樣,全球化時代,垃圾填埋同樣全球化了。電子垃圾被運到願意犧牲長期利益,進口洋垃圾賺錢的國家去。畢竟對于這些國家來說,相較于其他問題,環境問題不算問題。

在産業全面更新前,中國也有用洋垃圾換取工業化的時代

直到2021年1月1日才根據法律全面禁止進口洋垃圾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理論上講,根據1989年簽訂的《巴塞爾公約》,發達國家向開發中國家出口有害物品,必須經過後者的書面同意,1995年修正案又明确規定禁止出口電子垃圾。美國雖然沒有簽署《巴塞爾公約》,但是相關調查沒有證明美國向非洲出口垃圾。

《巴塞爾公約》全稱為《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處置巴塞爾公約》。旨在保護開發中國家對其産生的危險廢物及其他廢物進行環境無害化的管理

(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但現實是,土地裡不會自動長出電子垃圾,非洲長期以來也沒有生産大量電子裝置的能力,卻出現了多個巨型電子垃圾場。因為往窮國領土上倒垃圾的生意畢竟并不光彩,很可能還不合法,是以一切都在暗中進行。

除了可能違背國際公約這樣的情況外

部分情況下還可能被當地的回收人員

利用盜取其中的個人資訊用于詐騙

(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最開始的時候,出口到加納的往往是一些過度損耗的二手電子産品。畢竟更新、更好用的二手産品往往直接在國内高價循環,過于老式、過渡損耗的才會以超低價格賣到非洲。這些産品确實提升了非洲電子産品的普及率,彌合了數字鴻溝。但是往往并不耐用,有的甚至運到非洲時已經損壞,需要拆零件維修。

出口方很快就抓住了這個空子

非洲也迅速淪為繼亞洲之後最大的電子垃圾接收中心

(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電子垃圾回收其實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而非洲技術人才相對匮乏的現狀,決定了即使當地人非常珍視這些被發達國家視作垃圾的資源,也沒辦法做到環保、高效的回收,過程中必然産生大量電子垃圾。

能利用的則利用

但大部分無法有效回收的,隻好就地處理

(來源:Global E-waste Monitor)▼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垃圾場中的生存戰争

随着電子垃圾貿易成為産業,種種打着二手貨名義出口的電子垃圾便逐漸多了起來。畢竟,出口商品是垃圾還是二手貨,兩者之間并沒有明确的界限。如果一集裝箱二手貨裡摻點電子垃圾,界限會更加模糊。還有一些電子垃圾,打着捐贈的名義來到了非洲。

正規管道的捐贈通常對受贈産品的品質要求較高

但即便如此,也可能在下遊行業遭到以次充好的“摻水”

(一些被淘汰的産品也摻雜其中,圖:shutterstock)▼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這個處在灰色地帶的行業,滿足了工業化國家減少垃圾污染,以及非洲落後國家低價得到電子産品的需求,但是代價無疑非常高昂。

當世界注意到這些問題時,窮國的洋垃圾場往往已經發展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加納的阿博布羅西就是其中最誇張的例子。沒人知道這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口洋垃圾的,也沒人知道這裡為什麼被選中。

依靠處理無盡的進口垃圾

這裡已經發展成為了相當大的貧民聚集地

人們隻知道來這裡有活可幹,有錢可賺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1980年代,一些逃避戰亂的加納北方人,來到南方沿海的加納首都阿克拉城讨生活。貧困的他們住不起城區,逐漸在城市西南方的一片環境不錯的濕地中搭起窩棚。這裡逐漸聚集起了一片名為阿博布羅西的貧民窟。

沒有人知道阿博布羅西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當黃金海岸的首府從海岸角搬到阿克拉時

加納南部的貧民窟城市并不存在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這裡靠近加納最大消費市場,臨海、空地廣大、勞動力充足、失業問題嚴重,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比較低,确實具備發展洋垃圾回收行業的基礎。

也許隻是一些偶然的機遇,讓這裡失業的貧民發現電子垃圾中有銅。他們便通過暴力拆解、焚燒的辦法,簡單粗暴得把銅線清理出來,每天能獲得幾美元的收入,而這種生存方式又吸引了更多貧民加入其中。最終形成了世界最大的非法電子垃圾場。

盡管冒着巨大的生命健康風險

工作一天的所得或許也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飯菜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到2011年時,根據巴塞爾公約的一份調查報告,加納每年進口大約150000噸電子垃圾,阿博布羅西是大多數電子垃圾的最終歸宿。

這裡的垃圾産業還逐漸出現了分工,有人暴力拆解電子産品,有人負責拼裝出能用的裝置,有人負責焚燒,婦女和兒童負責分離主機闆、晶片中微量的黃金,甚至還出現了維持秩序,配置設定焚燒場地的“酋長”。

結構精密的主機闆

在少年眼中是能換來許多錢的珍貴寶物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如今,濕地已經看不出原有的樣貌,隻剩下電子産品燃燒後留下的黑色灰燼、碎屑,以及經年累月層層堆疊的電子垃圾。空地上黑煙滾滾,人們拿着棍子翻滾燃燒的電子垃圾,用大塑膠袋裡的水滅火,取走剩下的餘燼,清理出裡面的貴金屬。

一到下雨的時候,這裡的浮土會變成一片泥濘,附近的河流中泛着濃重的黑色油污,成為這裡曾是濕地的最後一點印記。

泛着焦油和各式塑膠垃圾的科爾勒布河

已經和周圍的土地幾乎融為一體

(圖:Flickr)▼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巴塞爾行動網絡分析了産于阿博布羅西的雞蛋,發現其氯化二噁英超過歐洲食品安全局标準的220倍以上。如此惡劣的環境嚴重影響當地人的健康,多氯聯苯、阻燃化合物、二噁英等等有毒物質會影響神經系統和生殖系統,對兒童發育尤其不利。很多當地人20多歲時便死于癌症。

二噁英在已知化合物中具有最強的緻癌性

但這種物質卻在燃燒的塑膠中大量存在

(圖:TCO Certified)▼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無解的循環

不同年代都有記者來到阿博布羅西,一批批當地人都對未來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樂觀,認為這樣的人生僅僅是一段短暫的插曲,自己終将離開這片垃圾堆。然而,能夠體面地離開,更多時候隻是一種幻想,無限循環燒垃圾的日子才是現實,而且深陷這片垃圾堆的人數,從3萬增長到如今的8萬。

比人數增長得更快的

是我們生産垃圾的速度

(來源:E-waste Monitor)▼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這裡沒有自來水,滅火用的可疑的袋裝水就是飲用水;沒有下水道,戶外水坑就是衛生間;大多數建築是木闆、鐵皮搭建的窩棚,火災隐患嚴重,但既沒有消防設施也沒有消防隊。沒有公共服務,也就意味着缺乏政府監管,土匪、小偷、妓女、毒販也逐漸把這裡當做交易場所。不知從何時起,這裡被形容為聖經中象征罪惡之城“所多瑪和蛾摩拉”。

一座薄木闆搭成的橋,承載這片居所人們的所有生計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傳說中的所多瑪和蛾摩拉毀于大火,現實中的阿博布羅西在2013年遭遇過一場嚴重的火災,不少人死在了那場火災中。然而,這片地區卻很快恢複,日子一切照舊,人數甚至更多了。

随着加納首都阿克拉的無序發展,原本地處遠郊的阿博布羅西已經被首都包圍、吸納。甚至從地圖上看,這裡已經屬于靠近市中心的地區,但這裡的貧窮與混亂依舊在繼續。

【MAP】阿克拉衛星圖

Agbogbloshie離絕對的市中心僅幾條街道之隔

(圖:Google Map)▼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近年,巴塞爾行動網絡曾經追蹤過一些歐洲的電子垃圾,這些垃圾中有不少最終到了加納。換句話說,雖然加納電子垃圾進口的問題已經被曝光将二三十年,但是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加納曾經試圖拆除一部分貧民窟,當時當地人并不同意。歐美國家修建診所、技校、足球場的努力隻是杯水車薪。建立正規資源回收筒的努力也隻能慢慢見效。

生活在阿克拉阿博布西的人都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

盡管當地人還對分揀垃圾的工作表示不滿,但不少兒童都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足球運動員

(圖:METI.gov)▼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每公噸電子垃圾中的黃金含量是金礦石的100倍,更不用說電子垃圾中還有鋅、銅、鉛以及從稀土中提煉的珍貴礦産。然而,當這些材料雜糅到一起,想要提取就變得很困難,無害化回收成本更是高昂。不過,一旦沒有别的回收方式可以選擇,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自然會降低成本。

作為垃圾回收的前置環節垃圾分類

一旦做好,可以為垃圾的處理省下許多不必要的耗費

(圖:壹圖網)▼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然而,目前向非洲傾倒電子垃圾依舊可行,制造電子垃圾的大國,自然難以用更高成本的環保方式徹底替代以鄰為壑的方案。

在發達國家,妥善處理一台舊電腦顯示器的成本

要比用集裝箱船運送到加納的成本要高得多

(來源: Global E-waste Statistics Partnership)▼

該國首都郊區,淪為洋垃圾之城|地球知識局

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地區性問題的背後,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球問題。如何解決完全性的問題,對于各國來說都是挑戰,對于弱國來說尤其如此。

參考文獻:

1.https://cn.weforum.org/agenda/2021/10/jin-nian-ren-men-diu-qi-de-dian-zi-la-ji-de-zhong-liang-bi-chang-cheng-hai-zhong/

2.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professionals-network/2014/apr/29/agbogbloshie-accra-ghana-largest-ewaste-dump

3.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3443864

4.https://www.ghanaweb.com/GhanaHomePage/NewsArchive/artikel.php?ID=188950

5.https://mesti.gov.gh/ghanas-biggest-e-waste-yard-receives-face-lift/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