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眼瞅着就要立夏了,北京這天兒也是一天比一天熱。作為老牌的消暑神器,扇子在如今顯得不再那麼吃香。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清代 蒲編斧式扇

故宮博物院藏

都市年輕人出門在外有清涼噴霧和便攜小風扇,宅家還有空調、雪糕、電風扇,是以扇扇子的頻率越來越少了。殊不知在老年間,扇子所蘊含的文化和趣味相當豐富。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明代 唐寅《秋葵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常聽評書相聲的人一定很熟悉這句話:“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扇肩”。這句話講的是不同從業者扇扇子時的動作,可見用扇子的規矩之多——規矩是人定的,也是曆來“習慣成自然”形成的。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明代 董其昌《仿倪瓒山水》折扇

故宮博物院藏

諸葛亮手持羽扇,大概是最為人們所熟悉的配扇形象之一了,而扇子的誕生可要比三國時期更早一些,大概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中國。

古文獻中有關于“翣shà”的描寫,功能就和我們現在認知中的扇子接近了——“儀仗中長柄的羽扇”。從字形中我們就不難了解,“羽”和“妾”結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像侍妾那樣立在主人兩旁的羽毛扇。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由此可知,扇子的發明最早可并不單純為了消暑,還是出于禮儀需求。秦漢時期,王公大臣和士大夫階級開始随身配一把扇子以表身份。到了魏晉時期,持扇權回歸到統治者手中,隻有王族可以使用了。而扇子得到社會普及,從貴族禮器變成生活實用品,已經是後話了。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清代 白絹地繡孔雀漆柄團扇

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明清時期,扇子作為消暑配飾,主要可分為兩種——折扇、團扇。由于團扇攜帶不便,大多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貴婦人使用,男人出門在外更喜歡随身佩一把折扇。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明宣德 《山水人物扇》折扇(朱瞻基作)

故宮博物院藏

折扇也叫做“聚頭扇”,出現比團扇要略晚一些,很多人認為是宋朝時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我們也的确可以在宋朝的器物上看到使用折扇的情景。不過,關于它起源何時的說法很多,暫時還不能達成共識。而折扇在民間真正火遍大江南北,還得是明朝以後。

據記載,明成祖朱棣在金陵(南京)登極時,發現當地的折扇又好看又實用,便下诏做折扇供宮裡使用。從此之後,折扇迅速在全國走紅,成為王公貴族必備的爆款時尚單品。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明代 泥金折扇

1972年湖南嶽陽五裡牌721工地明墓出土

作為科舉之地,天下舉子彙聚于金陵,以買到金陵折扇為榮,甚至一度“一扇難求”。文人雅士不光夏天用折扇來扇風,冬天也要随身挂于腰間,以顯示自己不俗之底蘊。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明代文徵明《蘭花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直至清朝,折扇的需求達到了空前鼎盛,文人官員人手數把,就連外國人也開始跟風。當時廣州作為清朝的重要港口,出口了大量精美折扇到歐洲供貴婦們使用,這一點從當時歐洲文藝複興的畫作中就能看出一二。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此後,扇子受到三教九流的普及和追捧,大的、小的、圓的、方的,市面上随處可見——讀書人扇胸脯、武把式扇肚子、修行人扇領口、說書人扇口邊、穿制服的公務員扇袖口、媒婆扇肩膀……也就有了我們開頭提到過的那句順口溜。

扇子從貴族禮器到生活用品,再到文玩消遣,逐漸形成了一套“功課”。無論是扇子本身(扇面、配飾、扇骨),還是扇子的包裝(扇袋、扇墜、扇盒)都可能是主人自行設計和定制的,獨一無二,乃至成為相當具有收藏價值的寶物。據說,梅蘭芳先生就酷愛收藏扇子,扇骨多為最頂級的湘妃竹,扇面也多是書畫名家的真迹……各種各樣,多達百把。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觀複博物館收藏了一把清代的檀香木骨貼繪人物紋的折扇,工藝精湛,用色豐富,為清代廣州外銷制品。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其以十六檔檀香木扇骨組成,兩邊大扇骨浮雕花卉人物紋;中間十四檔小扇骨镂空盤腸、各類幾何紋;

王侯士大夫階級的潮流時尚單品 “一扇難求”

紙本扇面,雙面彩繪;一面彩繪通景官邸女子生活圖,一面以彩繪魚藻紋為間隔分三塊開光,兩邊彩繪花蝶紋,中間為女子圖。可以說,顔值是相當哇塞啦!

繼續閱讀